顽宝玉与玩宝玉(钗学絮语之二)
沈治钧在《红楼梦成书研究》中很注重挖掘所谓“大宝玉”与“小宝玉”、“浊宝玉”与“清宝玉”的不同,指出宝玉的言行有时候似乎显得年龄很小、很单纯,有时候却显得“大且浊”,并以此认为这是新稿与旧稿的区别。笔者认为,宝玉忽而“小且清”,忽而“大且浊”,与其简单地说是早稿、今稿的区别,倒不如说是宝玉形象的顽石渊源与神瑛渊源的区别。所谓的“小宝玉”、“清宝玉”实际体现的是宝玉的顽石渊源,所谓的“大宝玉”、“浊宝玉”实际体现的是宝玉的神瑛渊源。顽石虽然身形巨大,但他被女娲抛弃,便“日夜悲号”,属于典型的孤儿心态,有很深的恋母情结,渴望女性的照料与呵护。如此一个顽石所化成的宝玉,自然常常在王夫人、凤姐等年长女性面前表现出恋母一面,仿佛幼童一般,是所谓“小宝玉”。同时,顽石原本是大荒山下粗蠢一物,是不受众多女性待见的。下到凡尘以后,得遇群芳,自然实心实意地珍惜诸女儿,甘愿做小伏低,是所谓“清宝玉”。反之,神瑛侍者原本就是风流公子形象,他可以浇灌绛珠等花花草草,自身却并不依赖绛珠等女子的照料而存活,心理年龄属于成年男子,是所谓的“大宝玉”。更重要的,神瑛侍者对待绛珠等女子,完全是抱着玩玩看的态度,他既然浇灌存活了绛珠,却并不打算为绛珠负责到底,而是抛下绛珠,自己跟其他女性去“造历幻缘”去了。倒是绛珠死皮赖脸地缠住他,跟着他下去“还泪”。这样一个神瑛侍者自然是属于所谓的“浊宝玉”形象。综合来看,顽石下凡,对待女性的态度是仰慕、珍惜,是诚心的,又容易受欺骗的(比如被林黛玉的滚香芋、伪装同类所欺骗,从而错认知己)。顽石最终无法对众女儿负责任,却是因为它的本性怯懦,是无力负责任。而神瑛下凡,对女性的态度却是玩玩就走,从不依恋,反正身边不缺女人,不会一棵树上吊死。神瑛是不想对众女儿负责到底。一个是无力负责,一个是不想负责,故笔者宁可将前者称为“顽宝玉”,将后者称为“玩宝玉”。“顽”与“玩”,音同而义不同,一字之差却更能反映顽石与神瑛对待女性的不同态度。按,曹雪芹在早稿中采用的是“人石两分”的设计,那时候,贾宝玉是神瑛,顽石只是一个叙事者。按这种构想,早稿宝玉自然是体现神瑛所代表的“玩宝玉”形象。而在今稿中,曹雪芹却改用“以假混真”的设计,这时候,贾宝玉是顽石,神瑛是甄宝玉。贾宝玉只是窃取了神瑛容貌的“假宝玉”。在这种情况下,今稿贾宝玉自然是以顽石所代表的“顽宝玉”形象为主。只是由于顽石窃取了神瑛的容貌,并冒名顶替的缘故,今稿宝玉也才同时具备少量神瑛的“玩宝玉”气质。所以,“顽宝玉”与“玩宝玉”之别,既是今稿、早稿之别,也是宝玉身上真本性与假表象之别。由于贾宝玉不是真正的神瑛,那种光鲜的贵公子形象只是假象,追随他而来“还泪”的林黛玉自然是无法真正与之思想相通,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又由于贾宝玉的本质是顽石,所以最终有作为女娲后身的宝钗来保护并拯救他,一路委屈牺牲自己,最后引导宝玉悟道出家。至于神瑛,他的浮浪也遭到了报应,被顽石抢了与绛珠的情缘。只是神瑛(甄宝玉)并非《红楼梦》的主角,全书仍以顽石为中心。所以,女娲抛弃顽石,使其“日夜悲号”,以及宝钗引导宝玉出家,自己甘愿承受弃妇之苦,为宝玉孤苦守节一生,这才构成了《红楼梦》全部逻辑链的一源一海。其它的故事线索都是支流,“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这才是全书的中心!
沈治钧在《红楼梦成书研究》中很注重挖掘所谓“大宝玉”与“小宝玉”、“浊宝玉”与“清宝玉”的不同,指出宝玉的言行有时候似乎显得年龄很小、很单纯,有时候却显得“大且浊”,并以此认为这是新稿与旧稿的区别。笔者认为,宝玉忽而“小且清”,忽而“大且浊”,与其简单地说是早稿、今稿的区别,倒不如说是宝玉形象的顽石渊源与神瑛渊源的区别。所谓的“小宝玉”、“清宝玉”实际体现的是宝玉的顽石渊源,所谓的“大宝玉”、“浊宝玉”实际体现的是宝玉的神瑛渊源。顽石虽然身形巨大,但他被女娲抛弃,便“日夜悲号”,属于典型的孤儿心态,有很深的恋母情结,渴望女性的照料与呵护。如此一个顽石所化成的宝玉,自然常常在王夫人、凤姐等年长女性面前表现出恋母一面,仿佛幼童一般,是所谓“小宝玉”。同时,顽石原本是大荒山下粗蠢一物,是不受众多女性待见的。下到凡尘以后,得遇群芳,自然实心实意地珍惜诸女儿,甘愿做小伏低,是所谓“清宝玉”。反之,神瑛侍者原本就是风流公子形象,他可以浇灌绛珠等花花草草,自身却并不依赖绛珠等女子的照料而存活,心理年龄属于成年男子,是所谓的“大宝玉”。更重要的,神瑛侍者对待绛珠等女子,完全是抱着玩玩看的态度,他既然浇灌存活了绛珠,却并不打算为绛珠负责到底,而是抛下绛珠,自己跟其他女性去“造历幻缘”去了。倒是绛珠死皮赖脸地缠住他,跟着他下去“还泪”。这样一个神瑛侍者自然是属于所谓的“浊宝玉”形象。综合来看,顽石下凡,对待女性的态度是仰慕、珍惜,是诚心的,又容易受欺骗的(比如被林黛玉的滚香芋、伪装同类所欺骗,从而错认知己)。顽石最终无法对众女儿负责任,却是因为它的本性怯懦,是无力负责任。而神瑛下凡,对女性的态度却是玩玩就走,从不依恋,反正身边不缺女人,不会一棵树上吊死。神瑛是不想对众女儿负责到底。一个是无力负责,一个是不想负责,故笔者宁可将前者称为“顽宝玉”,将后者称为“玩宝玉”。“顽”与“玩”,音同而义不同,一字之差却更能反映顽石与神瑛对待女性的不同态度。按,曹雪芹在早稿中采用的是“人石两分”的设计,那时候,贾宝玉是神瑛,顽石只是一个叙事者。按这种构想,早稿宝玉自然是体现神瑛所代表的“玩宝玉”形象。而在今稿中,曹雪芹却改用“以假混真”的设计,这时候,贾宝玉是顽石,神瑛是甄宝玉。贾宝玉只是窃取了神瑛容貌的“假宝玉”。在这种情况下,今稿贾宝玉自然是以顽石所代表的“顽宝玉”形象为主。只是由于顽石窃取了神瑛的容貌,并冒名顶替的缘故,今稿宝玉也才同时具备少量神瑛的“玩宝玉”气质。所以,“顽宝玉”与“玩宝玉”之别,既是今稿、早稿之别,也是宝玉身上真本性与假表象之别。由于贾宝玉不是真正的神瑛,那种光鲜的贵公子形象只是假象,追随他而来“还泪”的林黛玉自然是无法真正与之思想相通,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又由于贾宝玉的本质是顽石,所以最终有作为女娲后身的宝钗来保护并拯救他,一路委屈牺牲自己,最后引导宝玉悟道出家。至于神瑛,他的浮浪也遭到了报应,被顽石抢了与绛珠的情缘。只是神瑛(甄宝玉)并非《红楼梦》的主角,全书仍以顽石为中心。所以,女娲抛弃顽石,使其“日夜悲号”,以及宝钗引导宝玉出家,自己甘愿承受弃妇之苦,为宝玉孤苦守节一生,这才构成了《红楼梦》全部逻辑链的一源一海。其它的故事线索都是支流,“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这才是全书的中心!
![](http://imgsrc.baidu.com/forum/mpic/item/329e72f0028f7ecf7831aafc.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