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484贴子:1,135,789

回复:道者归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六十四章 统治者当是得道的社会精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物安定的时候容易操持,不良的征兆没有出现之前容易得到谋划;没有牢固的事物容易化解,很微小的矛盾只要愿意解决就会把问题化于无形。在没有不良征兆的情况下应有所作为,把有可能导致祸乱的行为加以治理和疏导。很大的树木,其一开始是很微小的;大的建筑物,最一开始都是一堆堆泥土;再远的道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妄为的人(不肯脚踏实地)会失败的,按照自我意愿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人必定会造成过失。统治者不肆意妄为所以做事情一般不会失败;不强调自我意愿故不会有过大过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时候失败。不能因做出点功绩就不再谨慎变得放松警惕肆意妄为,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做事的始终,那么是不会失败的。因此统治者的欲望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提倡和追求难以获得的物品;学习一切别人不知道的事物,来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帮助人们顺从自然之大道,让道理告诉人们不能为所欲为。


IP属地:新疆69楼2018-09-19 14:28
回复
    第六十五章 统治者不可愚弄百姓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那些所谓善于为道之人(含有讽刺意味),不是教给人民更明智的知识,而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愚弄人民(用仁义礼来愚弄人民)。人民难于治理,是因为管理者歪门邪道的智慧比较多。所以以投机取巧诈骗人民的手段强力治理天下,是国家的贼人;不以欺诈愚弄的方式治理国家,是国家之福。对比这两种治国理念,把第二种理念作为治国方针,是统治者最好的道德。这样的道德眼光深远谋虑周全,让事物进入良性循环,那么会国泰民安。
    为何说统治者智谋多了,民就不好管理了呢?民和统治者智商一样高,人民和国家的关系自然而然,统治者能力强,固然国家人口越来越多,人口越多,收入越高,雇佣的军队越是强大,自愿捍卫国家的人员也就越多,于是国家越是稳固。这种模式为服务型政府发展而来的国家。而礼治国家是吹嘘礼的作用,吹嘘那些虚仁假意和忠诚道德,以至于权力高度集中,在权力的高压之下,人们不得不虚伪忍让,稍有松弛即会坑蒙拐骗,再松弛一些,就会匪贼横行。


    IP属地:新疆70楼2018-09-19 14:28
    回复
      第六十六章 容纳万物为统治者至高利益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够汇集到山谷之中,是因为水往往处于低的地方,所以是百谷之王;统治者要想领导人民,必定以平等的口吻和人们商议;要想得到拥护,必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所以统治者高高在上反而得不到尊重,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于是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天下人民乐于其领导而不断推举他。最终他不和人民争夺利益,却巩固了他的王国。巩固的王国,才是最大的利益所在,天下莫能与之争。
      多少年以后儒家彻底的改变了中国,让老子的这些言论变得类似高级道德。人们不知被尊重为何物。于是命令成了智慧,上级对于下级命令,老子对于儿子命令,老师对于学生命令。人们长了耳朵不是分析正误后指导行动去行为的,而是用来听从命令的。命令听习惯的人没了主子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他不明白大脑究竟何用,他的大脑装满听从命令的系统,他把听从命令当作人间最大智慧。
      我们教育孩子第一要点就是是非,对的地方鼓励,错的地方批评。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判断正误的习惯,对的事情就去做,错的事情不去做。不要再去用命令指导孩子的行为。给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只要几代人,中国必然成为雄狮笑傲世界。
      至于是非,糊涂的人总是有幻觉,觉得无所谓是非,人间没有是非。造成这样的结果我很痛心却又无能为力。真知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说真理,往往引人侧目质疑:有真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对于真理是虔诚的,肃静的。他们相信真理,故而真理在他周围不可或缺,真理会给他们好处;不信真理的人,妄知在他周围也不可或缺,妄知同样也会给它好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IP属地:新疆71楼2018-09-19 14:28
      回复
        第六十七章 三宝与统治阶层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都能说道是伟大的,似乎不肖似任何事物;就是因为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事物。如果大道这种抽象的事物可以用某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相比较了,那么道就显得太过于渺小了。对于统治者我有三件法宝能保全它: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敛,第三就是分配利益不能争夺利益走到天下人的前面。因为爱人民所以能够获得保卫人民的勇气;因为俭敛所以能广获人心;不敢于和天下人争夺利益,这样的国家却能稳步发展壮大。现在不鼓励慈爱人民只追求勇敢,不提倡俭敛反而要求民心归附;把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这样的国家必死无疑!所以只有爱人民才能获得勇气,战则必胜,用来防卫必能牢固不为敌所克。上天都会援助这样的国家,用上天之慈爱之心来保护他。
        老子之三宝,很多人用于修身,个人慈,能说得过去;个人俭敛,也能说得过去;个人不敢为天下先,就显得保守和被动。这样解读显然有问题。老子之三宝针对的是政府,政府要爱人民;政府要俭敛;政府不能把利益放在天下人之先。


        IP属地:新疆72楼2018-09-19 14:29
        收起回复
          第六十八章 不可意气用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身强力壮之士,不唯武勇示人;善于打仗之人,不会轻易愤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用强力来冲突;善于用人的人,能谦下的和人们商议。这些都是不与人争的品德,也是驾驭众人的能力,并且是最符合上天的自古以来的大道的规则的。
          无论我们有多么愤怒或者感动,客观世界仍旧按照它的模式发展着并且决定着我们的世界。这就让我怀疑,一直决定着我们的主观情绪如喜怒哀乐是否真的有用并且主导了世界的发展方向。如果主导不了,那么我们不应过度提倡;如果彻底无用,大力提倡是完全错误误导众生的。
          这里我经常想起灾难深重的历史,如日军侵华。曾经让我愤怒,然而愤怒却无济于事。中国被侵略究其原因是因为孱弱;被侵略,必定有死亡。假如主观情绪“愤怒”能改变世界,日本不会侵华;可是愤怒是最无济于事的东西。或者说愤怒只是一种衍生品,和条件反射类似,本不存在;给予刺激了,才有条件反射似的心理反应。
          客观世界仍旧按照它的规律运行,我们宏观上看到的客观世界,也许最大的仍旧无非是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宏观如此,人民主观情绪一般会是喜悦满足等。假如国力微弱百姓民不聊生,此时愤怒抵触情绪将会四处蔓延,再甚如果被侵略,则悲观仇恨情愫会占主导地位。
          假如我们能客观的认识世界,必然会明白我们处于哪个阶段,也会明白那种情绪能占主导地位。明白这些,对于一些常态的情绪才会淡然。因此就会变得成熟,若老辣则喜怒哀乐不现于形。人成熟,不需伪装,只需对于世界的理解透彻与否。西方一哲人说过,心理强大的人不会愤怒。
          我理解的成熟的有智慧的人,往往能控制自己的主观情绪,并非我无情,而是极度反感文化圈里的一种奇怪现象:感情用事。如英雄一怒为红颜,如动辄“我要杀了你”,我喜欢所以我要怎样怎样等等。对于这样的人,如果有权有势历来按照自己的主观情绪办事,可能给许多人带来更大的灾难。
          战争必然死人,同时战争不可能杜绝,那么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自己一怒之下还没有冲到敌人阵地而死亡;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战争胜利了,而对于手无寸铁的平民大开杀戒,对于已经投降的敌人大开杀戒。感情用事的人,比野兽还要凶猛;善于掉眼泪的人对于世界的灾难比核弹都要可怕。何谓善人,善人不是良心发现,而是正确的知识。只有具备正确的知识的人才有道德,越是无知越是无德,无德的人越是容易建立一个混乱的世界。这些人会掉泪,会有孝心,但是这些人毁灭世界的能力同样不一般。人类不可妄为,妄为的结果,不给他人带来灾难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归根到底是给人类自己掘下坟墓。
          关于士的理解还要多说几句,2000年前中国人的理想是做士;孔儒有了影响后,普通人的理想是做君子。而儒的士逐渐演变为某个特殊的阶层,如士人,读书人的意思;士大夫,官员的意思。唐雎说怒分为布衣之怒、天子之怒、士之怒。士在这里有种贵族气质的意味。老子说上士、中士、下士,士应是涵括一切阶层、一切职业的。我们理解春秋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能以今天的价值去区分他们。士应和布衣、民有所区别,也应和士大夫有区别。不是有钱了才是士,不是穷光蛋就一定不是士。春秋时期的士和西方的贵族含义类似,有他们骨子里骄傲和追求的东西才能叫士。士脱胎于世俗,拥有伟大理想和追求,不畏强暴,品质坚毅,武而不勇,富而不骄,贫而不媚。拥有高贵气质,追求完美人格,具有非常审美情趣。
          士和君子有区别。君子是二元世界的升华,即是温良俭拱让之后的一种人格的提升;而士是仁义礼智信私疑怯武怒的饱满人格之后的一种升华。士追求武勇,不惟武勇示人;士追求财富,却不会为富不仁;士追求精神世界的文化艺术,却不无病呻吟;士追求正义,哪怕使用武力手段也不会苟且退让;士的一生都在战斗,和虚伪、黑暗、谬误、肮脏没完没了;士追求平等人格,互信互爱;士敢于敞开心腹,向往正大光明。士追求规则对等,向往法律法制。士物质化世界,追求公权和私权协调。
          士阶层已绝迹,取而代之是君子。君子不足以主导文化方向,于是君子成了一种口号和指责人的手段。士没有对立面,士对庸众不做要求;而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越是君子,越喜欢说三道四。士不好培养,三代才能培养一名精神贵族。士很容易摧毁,那些苟且的伪学说很容易主导世界。


          IP属地:新疆73楼2018-09-19 14:29
          回复
            第六十九章 谨慎为用兵之道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之前应做叮嘱:我们不能自我做主貌似胜券在握,而应该慎重的像客人一样;不要急功近利前进那么一小点,反而要多退一些。这样安营扎寨不用提心吊胆忙于防御,向前冲锋也不用扬起臂膀高呼,投掷的器械要在没有敌人时布设好,能够观察敌人也不用天天拿着兵器。最大的祸患就是不要轻敌,轻敌那么我所说的法宝统统无效。如果两边兵力相当,能够谨慎小心且重视敌人者胜。
            “哀”这里解释为非常警觉的谨慎、小心。


            IP属地:新疆74楼2018-09-19 14:29
            回复
              第七十章 老子的寂寞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观点很简单,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却没人能够理解,也没有去实行。言论有根有据,但是天下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不理解我。能知道我的观点的人太少了,赞同我的意见的人更是稀少,这是献给君王的治理天下之术啊,我穿着粗布衣服,怀里装着美玉!
              老子没想成仙,后人把他封成了神仙;老子的世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后人却幻想出一个混沌的让玄学大肆横行的世界;老子是孤独的,两千年前孤独,两千年后孤独,未来是否继续孤独?想一想看一看,连老子这样伟大的人物白纸黑字写在那里的东西,都会被人误读,误解成不知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也许世界必然虚妄,也许妄知必然横行。


              IP属地:新疆75楼2018-09-19 14:30
              回复
                第七十一章 批判的作用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无知是可以的,不知道自己无知,不是啥好事。统治者若想没有毛病,就应该知道自己的缺点,把缺点当做弱点加以改正,正因为他知错能改,所以他会越来越完美。
                对于那些没有缺点且完美的人,指出他人的缺点是鸡蛋里找骨头;指出政府的失误是反革命是心怀鬼胎。我们赖以生存的是可怜的自尊玻璃心,在自尊心之下一切批评怀疑都是不允许的。这个世界良知被埋没,妄知横行。个人知道自己是欠缺的,就会明白自己是不足的。个人是完美的,批评就会容不下。有完美的个人么?没有的,认为自己完美是因为无知。个人容不下批评,上升至国家,国家也容不下批评。政府的行为侧面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本质是同一个事物。
                其实老子的语言真的很简单,甚至老生常谈,不是大道理而是小道理,有点文化的都会认可的:人不可能完美,因此人必然会犯错误。这是常识性的问题,常识我们都有耳音,就是没有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让这些小道理主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正视缺点之后才去追求完美,让我们不断的汲取正确知识而变的强大。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儒家官权哲学之下,谁都不可能承认自己有缺点,因为你承认自己有缺点相当于把弱点暴露给敌人,你的对手会由此去做文章,让你万劫不复。因此近代文化诟病所谓劣根性由此而生,不更正这些逻辑,人家骂你就闭上嘴巴,活该被骂。


                IP属地:新疆76楼2018-09-19 14:30
                回复
                  第七十二章 统治者的痛苦与快乐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如果人民不害怕那些威压的时候,那么最可怕的混乱就要来了。不要像野兽一般盯着人们的居住之所(统治者不要总是打民众田地的主意,把他们的田地归为几有,让人民沦为奴隶),也不要心里难受、眼红人民勤劳致富的各种生计(统治者不能见到人民比如矿山挣钱了,就纳为己有;不能见鱼塘有收成了,就设法没收)。就是因为统治者看见人民各种生计不打他们的主意,因此他就不会痛苦不堪。所以圣人一般会自我知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为所欲为的坚持己见(不打人民的主意),推崇自爱但不推崇尊贵等级。压榨人民,人民就会反抗,这是大威,要选择服务人民。
                  狎,字义在演化过程中有所变化,理解这个字,可以设想独自一人于森林中,遇见一野兽,它的所作所为都是狎。看你为狎,后退为狎,前进为狎,友好也为狎。
                  厌,在演化的过程中字义变化更大。理解这个字,可以设想,眼前一堆美食,却把人饿三天;母子近在眼前,却不让母亲接触孩子;男女相爱,却因女方家长不同意,男方愤怒、生气、无可奈何。
                  厌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可以直译“痛苦”。痛苦为焦灼、愤怒、智慧、武力、暴躁、前进的胶着体,满足痛苦即为快乐。快乐为幸福、温和、慈爱、停止。无厌其所生的意思为,不要绞尽脑汁、出尽阴谋、上蹿下跳、阴奉阳违的去打人民的生计主意。他如果弄不到那些民生,会变得非常痛苦。如果人们知道不能打人民的主意,而是保护人民的那些民生生计,就会变得不厌(很幸福快乐的样子)。


                  IP属地:新疆77楼2018-09-19 14:30
                  回复
                    第七十四章 法治社会的必要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人民不畏惧死亡,用死来吓唬他们有什么用呢?要想让人民珍惜生命,就要对于为非作歹的人进行惩罚。我们把他抓住然后杀掉他,谁能杀呢?有专门的刽子手,让他们来杀。(同理,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有专门机构来审判他们)而不能轻易地、随意的找人、找理由去杀这些死刑犯。好比砍木头需要木匠来砍伐,不是木匠砍伐木材很少有人不伤手的。(老子已有法律意识,他能意识到任何人滥杀无辜是不对的,社会会被滥杀无辜弄得混乱,他认为,只有专职的权威机构才能杀人)。
                    也说明了一个现状,那时统治者常常杀鸡骇猴,来吓唬老百姓。老子很看不惯,觉得杀人的手段没有达到目的。他认为既然杀了人,就得让人感到恐惧,让人们恐惧不是滥杀,而是专门的机构。


                    IP属地:新疆79楼2018-09-19 14:31
                    回复
                      第七十五章 没有压迫则社会不乱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众之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吃食的赋税过多,所以人民才会饥饿。民众之所以难于统治和管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多为所欲为,于是民众就难于统治。民众之所以轻视生死,是因为统治者无止尽的从民众身上求取奢靡,人民最终无法生存于是轻视生死。就是因为统治者不去生事(增加赋税和胡作非为),做正事的才是贤良的统治者,于是人们就会珍惜生命。


                      IP属地:新疆80楼2018-09-19 14:31
                      回复
                        第七十六章 强而韧性为强大的真正含义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柔和的,死了会身体发硬。草木活的时候身体是柔软脆弱的,死了就会干硬枯槁。所以坚硬不会屈服的人在危难时刻必然死亡,能屈能伸的才会获得生机。(老子的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小国家很多,能强能弱才是生存之道,他不鼓励玉碎)。所以国家强大是软硬双实力的结果,唯武力强大就会灭亡;树木过于强硬则会折断。要想国力强盛,就要遵循上述这些规律,把国家的利益摆正,把强力如武力适当收敛一些,不锋芒必露咄咄逼人才是上策。


                        IP属地:新疆81楼2018-09-19 14:31
                        回复
                          第七十七章 统治者有责任建立公平社会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上天之大道,好比张弓射箭,举得高了就把它压得低一点,低了就把它抬的高一些。富足的让他匀出一部分,贫穷的给他补充一些,上天之道也是把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然而现今的社会却不是如此,是把穷人的东西搜刮一部分再给富有的。
                          谁才能做到把多余的东西匀给贫穷的人呢?只有掌握正确知识的得道者才有可能做到。所以学习大道的目的是让统治者有所作为但不持功自傲,有所建树而不处人之上,他不会张扬自己的欲望懂得不妄为的奥妙故而显得贤明。


                          IP属地:新疆82楼2018-09-19 14:32
                          回复
                            第七十八章 捍卫人民利益为圣人的职责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克坚强,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胜过水,于是水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弱者胜强,柔者胜刚,天下人都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很艰难的,所以统治者会说:接受国人的批判和非议,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不详和之处,才能是天下的君王。而把一些美言当做反话来听的。
                            理解水战,要求水足够多,有压倒之势方可胜利。小溪淹没不了一座城;个人足够柔弱,但是打不下美国。不要错误的以为柔弱一定胜刚强,柔弱胜刚强需要非常多的条件。


                            IP属地:新疆83楼2018-09-19 14:32
                            回复
                              第七十九章 社会处理问题的标准模式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以杀人等极端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必定有更多其他的矛盾诞生。而通过学习大道而带来的广阔德行来解决矛盾,是否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法呢?于是统治者一般拿着契约(这是证据),但是并不催人履行契约(这是宽广胸怀的德行)。有道德的人们之间好像有契约一样,都会自动信守诺言;无道德的社会,好比税务官员天天征税一样,未必有人去履行诺言。自然规律对于人们不会给予特殊偏爱的,它只会帮助善于学习大道且自我完善的人。


                              IP属地:新疆84楼2018-09-19 14: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