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吧友说黄忠没有野史表明他人品出彩,其实没有野史换而言之要么就是
不值得记载,要么就是无从记载。
当然由于史书记载简略而且蜀汉相关人物事迹遗失,也可能有记载但是遗失或者有口耳相传可可信度不高,没被收录最后遗失,导致最后黄忠一生所留下来的就三国志所记载为数不多的事迹。
可同传五人关张马赵,皆有别的史料典籍记载生平事迹,唯黄忠没有,就很值得玩味。
或许,黄忠能够书写的,就这些。
不过,哪怕如此也可以窥视老爷子行为处事之一二。
参照人物,可看看同一时期的魏延,魏延论勇未如黄忠能勇冠三军,刘备入川抛开后来的诸葛亮、张飞等人不提,临阵却敌无过黄忠,而魏延史书有这么一处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就是说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
而看过三国志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魏延最后的下场。
黄忠勇既非魏延所及,而能不留若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马超乖道反德的评价,证明他自己品德方面没什么过失,换而言之他的人品无从挑剔。
同样勇冠三军的抛开同一传的,我们看看,颜良、文丑,“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
也就是在三国志有记载的勇冠三军的角色,独黄忠没负面评价。
唯一有诟病的,就【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而关羽这一句话透漏出一个意思,那就是觉得黄忠一老兵不配与自己同列。
但黄忠年龄问题不提,【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按诸葛亮所言,黄忠名望跟关羽、马超不在一个档次,马超、张飞在附近,都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关羽远在荆州,知道这件事一定不会高兴。
而,关羽称黄忠为老兵,自然就他确实没有足够的名望流传在那个时候。
但所谓的名望都是一个人有足够能力或者具备某种特质或者做了足够让人称颂(自然也可以唾骂)的事之后在别人心中的份量以及声望威信。
黄忠有没有做过足够让人称道的事迹呢?
答案,有。
马超、张飞在近亲见其功,不会有异议,自然就说明名望不足,并不是黄忠不行,只是在当时没有足够名气让关羽觉得黄忠有足够的能力与自己同列。
这么一来,就有这么几件事让人在意。
1,若黄忠不为后将军,那么谁补这个缺?
2,若黄忠都不具备与关马等人并列的名望,当时还有谁能并肩同列?
3,黄忠在为刘备效劳之前,是尚不具备勇冠三军的实力还是没有得到足够发挥的舞台,或者他已经在战场有所表现,但是直到他入川之前还没有被人发现,他——勇毅冠三军!
1和2与本话题关系不大,只说3。
按3,在史书记载之中入川之前黄忠并没有任何关于其本人武力的记载,以入川的另外一个人为例: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刘封被评价有武艺,气力过人,但是观史书记载,在之前并无什么刘封武艺、气力的事迹足以匹配这评价。
当然不能说刘封名不副实,诸葛亮能虑封刚猛,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但是相比黄忠,自然还是差的。
而黄忠,只有【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平平淡淡,没有任何多的表现和评价记载。
可既然能在入川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那么武艺必然出群,会没有多的评价,说明黄忠不争,不炫耀自己武力,而且不拉帮结伙,处世低调,故而才只是在入川之后绽放光彩,而不是如演义所述,在之前就已经名镇湘南,人知其有万夫不挡之勇。
或许有朋友会觉得说黄忠不争、不炫耀、不拉帮结伙无来由,假设你有一个武力当世少有的朋友、上司、下属、邻居街坊,你会不会八卦这个人?
以刘封、魏延等人为例,魏延勇猛过人和刘封的气力过人都怎么来得?
颜良、文丑等勇冠三军评价又如何得来传开?
没谁突然就有了,勇冠三军的武力,如果有一个之前名望不显,突然展露出世少有的本事,答案就一个,他只是在该展露本事的时候露了而已。
诚然,黄忠就是这样,入川需要军士冲锋陷阵,而他就是刘备手下冲锋陷阵的一个将领,在一起先登陷陈的同僚,他最突出无人可及,所以以战功被刘备拜为讨虏将军。
按照当时或者说一贯的人类好八卦的习性,黄忠这以前的事迹是不存在不被人扒皮的,而之后不久的汉中之战,黄忠又干了一件事,也正是这件事让刘备定下了四方将军的名单。
什么事了?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定军山,斩夏侯渊。
夏侯渊何人?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
作为曹魏知名战将,曹操依赖以镇守汉中的大将被黄忠斩杀。
这件事加剧了曹魏在汉中的败亡,对刘备争夺汉中书写了一页新的篇章。
而纵观刘曹的汉中争夺战,斩杀敌方边疆大将之事唯此一例。
黄忠之功蜀汉少有人及。
那么,黄忠此人名、事、言、行,有没有人传颂?
合传五人,关张篇幅本就不短,马超也不缺事迹流传,赵云有云别传,黄忠一生就无它事?
在下试想,并不是没人八卦过黄忠,而荆州又多士人将士归附刘备,其中断然不缺乏黄忠旧识或知道其人其事的。
而没有相关事迹可以补充,原因就是黄忠在入川之前其行为处事与一般将士无二,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值得书写的事迹,这意味什么?他不多掺和事,而且与人不争。
况且一个人有过人的武力却能够不招摇,不骄纵,本身就是一种美德,非没有足够自律者,做不到。
没有污点,能够为时人称颂,黄忠品德虽不如赵云有萧常,“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之赞誉,也不差了。
陈寿评黄、赵二人,“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自然有综合的考量,想必不单单指两人武力或者功绩,或许也是两人为将皆有益于人处。
若言黄忠人品次于谁,在没有事例证明,因为缺乏记载,就认定有记载的一定在他之上,欠妥,仅仅依凭三国志包含裴注在内,单以黄忠、赵云两人比较,在下只能说,赵云留下来的事例优异表现在黄忠之上,但黄忠缺少事迹,很难说人品不会更佳。
何况人品,本来更多的就是包含主观意识,谁又能否认有缺点的关张更为当时朝代所推崇?
——完——![](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78b7c7e9522720e7bcee2f24bca0a3a/99d720a4462309f7fe2e740e7f0e0cf3d6cad683.jpg)
不值得记载,要么就是无从记载。
当然由于史书记载简略而且蜀汉相关人物事迹遗失,也可能有记载但是遗失或者有口耳相传可可信度不高,没被收录最后遗失,导致最后黄忠一生所留下来的就三国志所记载为数不多的事迹。
可同传五人关张马赵,皆有别的史料典籍记载生平事迹,唯黄忠没有,就很值得玩味。
或许,黄忠能够书写的,就这些。
不过,哪怕如此也可以窥视老爷子行为处事之一二。
参照人物,可看看同一时期的魏延,魏延论勇未如黄忠能勇冠三军,刘备入川抛开后来的诸葛亮、张飞等人不提,临阵却敌无过黄忠,而魏延史书有这么一处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就是说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
而看过三国志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魏延最后的下场。
黄忠勇既非魏延所及,而能不留若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马超乖道反德的评价,证明他自己品德方面没什么过失,换而言之他的人品无从挑剔。
同样勇冠三军的抛开同一传的,我们看看,颜良、文丑,“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
也就是在三国志有记载的勇冠三军的角色,独黄忠没负面评价。
唯一有诟病的,就【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而关羽这一句话透漏出一个意思,那就是觉得黄忠一老兵不配与自己同列。
但黄忠年龄问题不提,【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按诸葛亮所言,黄忠名望跟关羽、马超不在一个档次,马超、张飞在附近,都亲闻目睹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对他们加以解释,关羽远在荆州,知道这件事一定不会高兴。
而,关羽称黄忠为老兵,自然就他确实没有足够的名望流传在那个时候。
但所谓的名望都是一个人有足够能力或者具备某种特质或者做了足够让人称颂(自然也可以唾骂)的事之后在别人心中的份量以及声望威信。
黄忠有没有做过足够让人称道的事迹呢?
答案,有。
马超、张飞在近亲见其功,不会有异议,自然就说明名望不足,并不是黄忠不行,只是在当时没有足够名气让关羽觉得黄忠有足够的能力与自己同列。
这么一来,就有这么几件事让人在意。
1,若黄忠不为后将军,那么谁补这个缺?
2,若黄忠都不具备与关马等人并列的名望,当时还有谁能并肩同列?
3,黄忠在为刘备效劳之前,是尚不具备勇冠三军的实力还是没有得到足够发挥的舞台,或者他已经在战场有所表现,但是直到他入川之前还没有被人发现,他——勇毅冠三军!
1和2与本话题关系不大,只说3。
按3,在史书记载之中入川之前黄忠并没有任何关于其本人武力的记载,以入川的另外一个人为例: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刘封被评价有武艺,气力过人,但是观史书记载,在之前并无什么刘封武艺、气力的事迹足以匹配这评价。
当然不能说刘封名不副实,诸葛亮能虑封刚猛,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但是相比黄忠,自然还是差的。
而黄忠,只有【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平平淡淡,没有任何多的表现和评价记载。
可既然能在入川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那么武艺必然出群,会没有多的评价,说明黄忠不争,不炫耀自己武力,而且不拉帮结伙,处世低调,故而才只是在入川之后绽放光彩,而不是如演义所述,在之前就已经名镇湘南,人知其有万夫不挡之勇。
或许有朋友会觉得说黄忠不争、不炫耀、不拉帮结伙无来由,假设你有一个武力当世少有的朋友、上司、下属、邻居街坊,你会不会八卦这个人?
以刘封、魏延等人为例,魏延勇猛过人和刘封的气力过人都怎么来得?
颜良、文丑等勇冠三军评价又如何得来传开?
没谁突然就有了,勇冠三军的武力,如果有一个之前名望不显,突然展露出世少有的本事,答案就一个,他只是在该展露本事的时候露了而已。
诚然,黄忠就是这样,入川需要军士冲锋陷阵,而他就是刘备手下冲锋陷阵的一个将领,在一起先登陷陈的同僚,他最突出无人可及,所以以战功被刘备拜为讨虏将军。
按照当时或者说一贯的人类好八卦的习性,黄忠这以前的事迹是不存在不被人扒皮的,而之后不久的汉中之战,黄忠又干了一件事,也正是这件事让刘备定下了四方将军的名单。
什么事了?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
定军山,斩夏侯渊。
夏侯渊何人?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东汉末年名将,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初期随曹操征伐,官渡之战为曹操督运粮草,又督诸将先后平定昌豨、徐和、雷绪、商曜等叛乱。后率军驻凉州,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张鲁降曹操后,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
作为曹魏知名战将,曹操依赖以镇守汉中的大将被黄忠斩杀。
这件事加剧了曹魏在汉中的败亡,对刘备争夺汉中书写了一页新的篇章。
而纵观刘曹的汉中争夺战,斩杀敌方边疆大将之事唯此一例。
黄忠之功蜀汉少有人及。
那么,黄忠此人名、事、言、行,有没有人传颂?
合传五人,关张篇幅本就不短,马超也不缺事迹流传,赵云有云别传,黄忠一生就无它事?
在下试想,并不是没人八卦过黄忠,而荆州又多士人将士归附刘备,其中断然不缺乏黄忠旧识或知道其人其事的。
而没有相关事迹可以补充,原因就是黄忠在入川之前其行为处事与一般将士无二,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值得书写的事迹,这意味什么?他不多掺和事,而且与人不争。
况且一个人有过人的武力却能够不招摇,不骄纵,本身就是一种美德,非没有足够自律者,做不到。
没有污点,能够为时人称颂,黄忠品德虽不如赵云有萧常,“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之赞誉,也不差了。
陈寿评黄、赵二人,“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自然有综合的考量,想必不单单指两人武力或者功绩,或许也是两人为将皆有益于人处。
若言黄忠人品次于谁,在没有事例证明,因为缺乏记载,就认定有记载的一定在他之上,欠妥,仅仅依凭三国志包含裴注在内,单以黄忠、赵云两人比较,在下只能说,赵云留下来的事例优异表现在黄忠之上,但黄忠缺少事迹,很难说人品不会更佳。
何况人品,本来更多的就是包含主观意识,谁又能否认有缺点的关张更为当时朝代所推崇?
——完——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78b7c7e9522720e7bcee2f24bca0a3a/99d720a4462309f7fe2e740e7f0e0cf3d6cad68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