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中期就形成了白水荡(浅海)和沼泽地,有大量的鹿、獐等动物就生活于沼泽地中。唐代末期形成东布洲后,依然有大片的白水荡和沼泽地的存在,成为鹿和獐等动物的活动天地。自宋代以来海门向皇上进贡的贡品中就有鹿和獐。但随着沙洲的涨接,沼泽地的面积逐渐缩小,鹿和獐也不断减少,明中期以后,大片土地坍塌,大片白水荡和沼泽地淹没,进一步缩小了鹿、獐的生存空间,但朝廷分配给海门的贡品任务中,仍然有鹿和獐。据《明嘉靖海门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的“岁进”中有:活鹿一只,活獐二只;“岁办”中有:鹿皮五张,獐皮一百六十张。清中期以后尽管海门又涨出新的陆地,但鹿和獐等动物迁徙后就没有再回海门来。可自从海门重新设厅后按照旧海门的进贡任务,仍需向朝庭进贡鹿和獐,如交不出鹿和獐就折合“银两充贡”,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历任海门厅同知又不敢违抗。李逢春到任后经过调查,确信海门已无鹿、獐所产,因此决定向上反映,减免此项贡品。现在连癞蛤蟆都要毒绝种了,人的物质丰富了,自然保护意识却依然落后不如原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