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交流吧 关注:1,697贴子:27,216

自学中医道路漫长,一点总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 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 中医基础学,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 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很多知识需要总结,可以参考《中医自学》江天成版,里面的总结比较精炼。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 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 桂枝汤,六味地黄汤, 四物汤, 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枪了。
有机会再学学西医的一些知识,互相应证。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等等。


1楼2018-10-06 09:49回复
    需要坚持,我基本上也是这样学的,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IP属地:山东2楼2018-10-07 07:43
    回复
      2025-08-23 10:42: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曾经遇到过一个自学多年的朋友,理论扎实,药性清楚,开的方子都很不错。其实是小学文化程度,自己在家里一开始做艾灸,遇到的多了,开的方子多了,慢慢就上手了。常见的感冒发烧,头疼脑热,都是开个小方子,几本一次见效。有的顽疾也常翻书思考。曾遇到过邻居,晚上8,9点钟就开始咳嗽,治疗咳嗽的药吃了不少,效果不明显,后来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白天为阳,晚上为阴,邻居身体本来就不怎么好,阳气虚弱,就加了一点补气的中成药,立马见效,几年都没有发作过。


      3楼2018-10-07 13:08
      收起回复
        中医学习,未必一定都要成名成家,也未必就能开方悬壶上临床。但是做到简单的自我保健,自己的家庭医生
        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说,很多人会去药店购买“六味地黄丸”,这个是名方,这里就不在解释了。还有朋友
        上火了,回去买点菊花茶冲饮,感冒预防用点板蓝根。这些都不难,知道里面的道理就很简单。
        如果让大家都去看四大,温病,金匮,内经,伤寒。可能就不太现实了。看些当代的中医自学类书籍,知道病理,阴阳,六淫致病,气血等。在看看网络视频讲解,不知不觉就能潜移默化进入中医文化的好世界。特别是有些好东西,比如我们的拔火罐,国外职业运动员都在使用这个方法来减缓肌肉疼痛,恢复肌肉机能。自学一点蛮好!


        4楼2018-10-10 11:05
        回复
          最近看《一个厨房胜过半个药房》,《中医自学》,《十二经络》,
          越看越有意思啊。中医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和功夫一样被西方熟知,
          现在流行艾灸,推拿,刮痧,看看书,了解一下小区旁边这么多足疗,保健是否
          专业,特别是艾灸,这几年火的不得了。中医自学介绍的验方,医家病家十要,
          脉诊,方剂,治法,学起来并不困难。




          5楼2018-11-01 15:16
          回复
            其实学中医我认为很多书都讲得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属于自己的中医,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IP属地:山东6楼2018-11-01 15:46
            收起回复
              西方医学没有气的概念。中医有气,还有津液论,
              在实践当中,经络的概念中医早就有了,
              我理解,津液,是古人对人体内液体不同状态的称呼
              只是一个名称


              8楼2018-11-04 09:41
              收起回复
                昨天看了《中医自学》关于七情致病论。人的情绪会对身体机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和现代医学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契合,甚至和佛家所说的意念,愿力,都有关系。
                中医的七情致病,喜怒忧悲思忧恐惊,主要影响在气上,过度的情绪变化引起气血变化,进而造成身体脏腑的功能失调,比较典型的就是过怒伤肝。现代科学认为人发怒时候体内激素分泌加快,身体颤抖,严重时候造成昏厥。
                过忧,过悲,过恐,过惊,都会影响到对应的身体器官造成病变。一方面依赖药物调理,另外,还要通过纾解,心理调节,来是身体机能恢复正常。看来古时候人们早就知道了心理问题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11楼2018-11-25 11:40
                回复
                  2025-08-23 10:36: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今天看《思考中医》,刘力红编著。非常不错的书,解释了很多问题,真正做到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上,现代社会 越来越功利,都喜欢速成,速效,吹糠见米的治疗方式和知识运用,需要参悟,师传,实践的都慢慢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但是疾病出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治疗却希望一夜好转,本身就是悖论。
                  另外,不是中医,经典不好,而是很多人弄歪了。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未知部分需要我们去探索,也有很多疾病是西医和中医都不能克服的,任何一门学科需要不断探索,中医奕是如此。


                  12楼2018-11-30 10:27
                  回复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大法,是针对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施治疗。
                    今天看治法论,开篇就是这段话,我感觉还是阴阳统领,在组方和临床灵活应用。
                    治法是方剂的根据,前人有“方从法立,以法统方”之说。


                    13楼2018-12-02 15:49
                    回复
                      跟师是中医成材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跟师可有很多方式,不一定都是跟现实中的活人,跟中医典籍学习也是跟师学习的主要方式,而且典籍之师更多更广更深。关键还是要自学者要有一生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心和真正的肯吃苦、勤摸索、能实践、不畏难之精神!
                      历史上,还没有发现医圣仲景跟活人师傅进行中医师承学医的记载。
                      但伤寒论叙却说明医圣学医主要从典籍取经,然后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方才奠定中医理法方药之基石,造福后世。
                      喻嘉言48岁才开始行医,并很快就成为绝顶高手,但在此之前却没有他学医的记载。说明他是默默自学、厚积薄发。
                      伤寒大家李克绍自学成材,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伤寒只用他的伤寒编著,而不用全国统编教材!
                      当代宏扬中医治疗急顽重症、以疗效取胜的大医李可也是自学成材的。
                      即使达不到“绝顶高手”的境界,给自己看看伤风感冒,自己煲汤,泡茶,艾灸,拔罐还是可以的


                      14楼2018-12-03 14:41
                      回复
                        冬为藏,一要慎起居,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睡觉过程是很好藏的状态,冬季强调睡眠,少玩手机,多看书,因为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呵呵。
                        二,调情志;脾气收敛,少说多看。遇事暂时不要发表意见,多思考。
                        三,适寒温; 穿暖和,帽子,手套,大衣,靴子。爱美穿裙子的美女,以后要遭罪了,易风湿。
                        四,节动静;冬季少出汗,避免过度激烈的运动,锻炼以静为主,避免出汗泄阳气。


                        15楼2018-12-05 10:46
                        收起回复
                          一周幸苦工作,周末有时间看看书。“对病欲愈,执方愈加者,谓之下工”。中医比西医难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医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下,越来越严谨,精密。而中医这些年虽然在辅助治疗过程中飞跃提高,但是更多的依靠悟性和医生本身的医术水平。而通常会遇到很多人问同一个问题“大夫,我哪里哪里不舒服,给我开个治疗哪里哪里的方子吧”。
                          这让搞中医的很为难,特别是初学者,非常乐意开方。这就是所谓“下工”。因为一个症状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如果不加诊断,判断致病因素,会导致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西医在这方面依靠各种仪器数据,比较容易判断问题。比如糖尿病,倒底是血糖高,还是糖尿病,依靠化验结果能给出答案。中医现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慢慢完善诊断方法。所以说:轻易不要给人开方子,只有做了透彻地诊断研究,才用方对症。
                          “临症查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
                          抽空继续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8-12-16 10:32
                          收起回复
                            等车上班,天气预报气温回升,昨晚睡着,居然半夜盗汗,感觉被子都弄湿了,浑身是汗,这是虚么?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8-12-18 08:40
                            收起回复
                              2025-08-23 10:30: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几天晚上再也没有出现盗汗现象了。
                              另外,少喝或不要喝奶茶,我记得那天喝了奶茶后,睡觉出现这种状态。
                              原因是家人买的奶茶券,快到期了。买了奶茶,又不想给孩子喝,扔了觉得浪费,
                              我就拿来喝了。
                              奶茶,高热,高糖,我怀疑又成瘾的东西,口感喝了第一口就想继续喝下去。
                              孩子幼儿园的同学,有个家长就是在连锁店做店长的,她家的孩子从来都不
                              给喝奶茶。
                              学习需要坚持。坚持做一件事情真的很难。
                              记得“杜子健”老师说过,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情,哪怕是个***,坚持做几十年
                              ***,将来也是个很牛逼的***!


                              18楼2018-12-27 11:16
                              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