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张氏吧 关注:24贴子:76
  • 0回复贴,共1

河南巩义 回郭镇清西村张氏祠堂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郭镇清西村张氏祠堂简介
作者:张建军 张电波 张新政
张氏先祖,自汉留张良之孙清河郡太守张典始,历代高官不乏,文臣武将辈出。张氏子孙,不忘祖地濮阳之清河,所到之处,立祠修谱,多称清河世第,颇具影响。
如今,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清西村(原清易镇张家楼)之张氏祠堂,据文物部门考证,距今已五百余年。
1988年张氏祠堂被巩县人民政府定为巩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18日张氏祠堂被巩义市人民政府定为巩义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18日巩义市文物局立文物保护石碑“张家祠堂”于张氏祠堂门前。
张氏祠堂,始建于明朝中期,久经沧桑而不衰,历经战乱而不毁,后又多次修缮。据考证,正殿至少经历五次翻修(其中一次重修碑文记载是乾隆41年,即公元1752年),东厢房重建于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西厢房重建于民国九年(即公元1920年),大门临街、二门照壁等重建于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如今,张氏祠堂,雄姿尤在,气势宏大;祠堂坐南朝北,东西宽18米,南北长62米,占地1116平方米,是如今巩义境内保存比较完整和造型精美的古代祠堂建筑群。
祠堂的正前方为一照壁,正与大门相对,照壁上的传说喜神"和合二仙" 浮雕,构思巧妙,镂空雕刻,精美绝伦,石刻精品,是族人在66年“破四旧”时明智地保存下来,而又于1994年重建照壁时重新镶嵌的。
大门之上,悬挂着“张氏祠堂”木匾(原匾于1966年毁,甚惜),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成钧先生所书,字体苍劲有力,笔画方润整齐,结构极为严谨。雄踞大门两旁的一对石狮,威严中透着灵气,相视守护在祠堂门旁,仿佛告诉后人“民国三十一年,大水涨门前”时的护祠义举,又仿佛诉说着数百年雄视河洛大地的历史。这一对石狮,亦是族人在1966年“破四旧”时暗埋于地下,在1994年修缮祠堂时又重见天日。由于这对石狮年代久远,雕刻精美,是石雕艺术的精品,同照壁上的“和合二仙”浮雕一样,市文化馆曾想作为民间重点文物收藏,被族人予以婉拒。
走进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拱门(二门),拱门之上是民国年间洛阳三大举人之一有“压塌洛阳”之称的大书法家高福堂所书的“清河第”石雕,字体魅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使巩义多位书法名家赞叹不已。
二门之南的过堂,是木雕廊道,正对天井,平时廊道南边的木门不开,只有举行盛大祭祖等仪式时才开此门。天井中现存古柏三棵,其中最大一株树围有1.8米,据河南省林业研究院的董云岚教授现场考证,距今已350余年矣。最小一株树身有伤,距今亦有150余年。谈及树伤,族人总会感慨万千,“卖煤兄弟”的故事就会娓娓道来,此时此景,会使人思念远方的张氏亲人。
天井东西两旁,是东西厢房,这里曾长期作为族人子弟读书学习的地方。建国之后,这里先后作为清易镇乡政府所在地、清西村仓库重地等。
天井院之南是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正殿设暖阁龛位,是整个家祠的核心。前檐施槅扇门窗,雕梁画栋,极其精美。殿外设月台即拜台,殿柱基石均有石础。正殿门前砌青石台阶和石栏杆,气势恢宏,庄严雄伟。
张家楼张氏宗亲理事会于2016年春节成立,理事会成员有:族长张红德(张氏18世孙),会长张仁义(张氏22世孙),常务副会长张锋道(张氏19世孙),秘书长张建军(张氏20世孙),副会长张学现(张氏21世孙),副会长张占兴(张氏22世孙),副会长张新年(张氏21世孙)等。理事会成立之后,负责理事会和祠堂的日常工作。理事会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维修祠堂,并积极筹款,成立基金会。通过近三年的工作,筹款近30万元,修补了房上的脊兽和蓝瓦,清除了房上的杂草。又恢复了祠堂内的木雕(暖阁,雀替,屏风等),院内铺设了石材,拜台周围安装了石栏杆,后院建起了花园。后期将把一厢房规划为"农耕文明展室",一厢房规划为道德讲堂,临街房规划为理事会办公室和娱乐活动室。将来还计划把"张家楼剧团"再恢复起来,准备把张氏祠堂申报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悠悠两千年,治国之道代代传。(张子房 汉)
生生千余载,齐家美德岁岁赞。(张公艺 唐)
先辈的雄才大略,值得后代研究学习;先人的传世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发扬。新时代需要新精神,但不要忘了根;新时代需要搞创新,但不可忘了本。
饮水思源,怀抱祖德。张家后人必将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美德,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张氏宗亲理事会的辛勤工作中,开拓进取,光耀家族,团结奋进,振兴中华!
联系电话:13938220698
QQ :1813200535


1楼2018-10-20 16: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