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随雁吧 关注:292贴子:25,436
  • 11回复贴,共1

【一根头发都莫得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爱新觉罗藏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1-13 20:07回复
    终南山。
    (雨是自然最好的馈赠,氤氲出一个奇妙的幻境,与晴日里真朗的不切迥乎不同。而落在山中的雨,又是第一等的,万叶涛声下,或滂沱,或绵密,将空气洗得又轻又薄,实在贴心。我来终南山时,就是在一场秋雨里。这场雨来得很急,却又长,将长安不着痕迹地过渡到了秋。待到半山,已而雨霁,薄淡的秋光奄奄一息地筛过叶隙,连影也投不下,我抬头,天是灰败的,在酝酿着下一场雨。伞终究单薄,我凭记忆,往山更深处的一处早被遗弃的古观去。雨暂歇,路仍泥泞,叶覆在上,履过无声,林间有惊鸟,恰引我去。及到故处,旧是昔日模样,灰瓦白墙青炉,被雨刷过,不堪称破。唯一不一样的,是这有了人迹,——残垣断壁上浑墨几个大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墨色已老,显然,业已写了很久。只是不知,是何商山四皓,于此感怀摩诘,又或怀己?我怔怔地,只一会,又有人声,几分被叨扰的不满,敛眉睨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11-13 21:33
    收起回复
      娘子的戏好美啊,粗糙如我,搓搓手准备回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1-13 22:43
      收起回复
        秋日不能错过终南红叶,我答应三娘要为她拾回一枚。
        这实在难倒了她养尊处优的不算年迈的父亲,这样窄的石阶,需要人一步一步走上来,若是益州,你可以坐滑杆儿,这使我一叹气,又升起人在异乡的不耐来。
        小厮抬起伞,先到的娘子映入眼中,她的眼神使我觉得自己是不速之客,迈上最后一个台阶,秋日终南山的一角叫人看见全景。
        “叨扰。”
        抖袖揖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1-13 23:51
        回复
          (我仍擎着伞,接住顺着叶络而下的残雨,仿若珠子落玉盘。我并不说话,只瞧他拾阶而上,抬伞作揖。垂下睫,我抿了抿嘴,亦是一屈膝,隔着并不浓稠的水汽,朝他作礼。——我倒并不把他归作“不速之客”,山非我的,观非我的,只是长安人有些毛病,待谁都客客气气的,秉持着天子脚下臣民的矜持的礼貌,叫人分不清他打的实主意。及这时,我才瞧清他的身份,长身着锦袍,眉目俊逸,又有仆从相随,八成是世家贵子,面上肌肉一松,退开一步,让开一道往观里的径。彼时侧身,我才发现,此地又有另一妙处,它背倚群山。山石嶙峋,笼在高处的岚蔼中,只隐隐能见,最显眼的,却是石缝中生的一棵树,扎眼的红叶,破雾而出。我一下悟出了于人迹罕至处闻他声的原因,终南秋叶,是要让人趋之若鹜的。我替他指一条路,隐在林中,残枝与落叶,掩盖了身本身的面目。)
          往那里走,有一片林子,叶红得最透最早。(声与色,被镀上冷气。我兀自一提唇,好整以暇。)只是雨又要下了,虽然不大——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11-14 09:42
          收起回复
            终南山是住人的,譬如今科的小状元,他在终南山里就有过一段故事。雨洗净了这片林子和我脚下的石阶,也在林中聚成雾蒙蒙的仙境。
            “娘子住在此处?”
            或许这样问很唐突,于是总得补上一句,是和她提醒我将要下雨相关的。“此处有一处道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1-14 21:11
            回复
              (秋的凉,并不似冬。冬这一字,甫一出口,就叫你知冷而退,而秋却有好耐性,一点点渗进锦衣玉袍,漫上躯体,及回过神时,业已四肢僵硬。它还湿,并不黏人的那种,一吸气,肺要疼的。彼时无风,天光黯淡,我即便身在毓秀的终南山,也不欲与他纠缠了,还是去观间避一避。脚尖一旋,娑娑是衣声,我回身去往观中。)既不着急寻秋叶,不如待雨歇透了。(我这个人,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自诩同终南山很熟悉,便大胆地孤身来、孤身去。又或是天然对这隐秘之地的向往与信赖,便不俱雨、不俱险,甚至,不俱人。而他,亦不俱,堂皇地寻问陌生女子的住处。长眉逶迤,一挑,倒不觉被冒犯,施施然。)与郎君一般,皆是客罢了。山中福地,道观许多,郎君是要……问道?还是以为,此处陋屋,遮不了雨,得去飞檐连绵的大观?(狡一笑,诌。)离这最近的观,是女观。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11-15 21:07
              收起回复
                “三清在上,即使是女观,想来也不会拒绝一位躲雨客。”
                乘兴而游,本就是乘兴之事,我也要效仿魏晋名士,来问一问道。但若要谈及道,不信却问,却是轻狂了。
                所以是――
                “道讲缘法,为躲雨而问道,便是缘法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1-19 23: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