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飞出的战鹰
1957年,邱光华出生在“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的四川茂县南星镇,那里水波湛蓝、林密幽深、山峦叠翠、花草争艳,苹果、樱桃、枇杷,一年四季,水果飘香。
不过,与无限好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贫瘠的生活。全家山梁上的小块土地,不足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幼年的邱光华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担水、砍柴、放牛……难得的空闲时间,小小少年便躺在大山的草坡上,仰望蓝天,他的心会飞到大山外面,他梦想着能挣脱束缚,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
谁都不曾想到,这个美梦会变成现实。
其实,邱光华的外公曾飞出过这片大山,那是一段有点悲伤却悲壮的红色记忆。1935年6月,红军长征经过四川阿坝州黑水县,邱光华的外公辞别怀孕4个月的妻子,星夜赶往黑水参加了红军,从此杳无音讯。没有人知道他究竟什么时间牺牲在了什么地方,解放后邱光华的外婆只是收到了一张烈属证。
外婆后来终生未再嫁,但却不曾有半句怨言,独自抚养儿女长大。在8个孙子孙女中,她独宠邱光华。老人说大孙子最像外公,以后定有出息。或许因为此,邱光华和外婆的感情异常深厚,也完全继承了老人乐观、坚毅、勇敢、善良的品性。
1974年4月,机会垂青了这位品学兼优的羌族小伙。在周总理亲自选拔的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中,17岁的邱光华成为了光荣的一员。两年后,邱光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全优学员的身份从航校毕业分到成都。从那时起,部队一有任务,他总是第一个主动请战。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公认的飞行禁飞区和死亡航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际王牌飞行员就丧身于此。但1985年,邱光华参加执行黑鹰直升机首次进藏飞行的任务时,却显得热血沸腾。
“当时的条件很差,高原地区,饭都煮不熟,还吃不饱,老是拉肚子,”副师职飞行员余德文回忆那段经历直言“苦”,“在天上飞着,海拔太高,手和驾驶杆就冻到了一起,飞行结束后,驾驶杆就粘着我们的血和皮。”
可就是在这样的“飞行禁区”中,邱光华和战友却驾驶着战鹰,在世界屋脊无垠的蓝天上翱翔,在银光闪闪的冰峰雪岭间盘旋,在沟壑纵横的峡谷里飞行……他凭借自己的飞行技术和机警果断,驾驶着飞机从云山雾海的缝隙中穿出,经受住了冷、热强气流交织的重压和困扰,获得了该型号直升机在高原各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飞行的完整数据,一举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空白。
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是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航线,拯救出同胞的生命;在2000年的一次三军联合实兵实弹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用生命开辟的航道,用生命练就的本领,这样的技术和胆量,让邱光华敢于飞翔在祖国的每一片天空,创造一项又一项卓越:带出的43年轻飞行员均成为部队战斗力的主力军;熟练掌握列装的6种机型的飞行技巧,参与高原试飞、军事演习,开创10项飞行记录填补世界航空史空白;先后10次成功处置直升机空中单发停车、罗盘失效、突遇雷雨等各种险情,确保了国家的巨额财产和战友的生命安全……
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在执行任务中如此,平时生活中更不含糊。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光华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但还总把自己当作“新同志”。点名、集合,他比谁都先到,航理考试、体能考核,他总是前几名,甚至打扫卫生,他都是第一个拿起工具。
1957年,邱光华出生在“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的四川茂县南星镇,那里水波湛蓝、林密幽深、山峦叠翠、花草争艳,苹果、樱桃、枇杷,一年四季,水果飘香。
不过,与无限好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贫瘠的生活。全家山梁上的小块土地,不足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幼年的邱光华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担水、砍柴、放牛……难得的空闲时间,小小少年便躺在大山的草坡上,仰望蓝天,他的心会飞到大山外面,他梦想着能挣脱束缚,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
谁都不曾想到,这个美梦会变成现实。
其实,邱光华的外公曾飞出过这片大山,那是一段有点悲伤却悲壮的红色记忆。1935年6月,红军长征经过四川阿坝州黑水县,邱光华的外公辞别怀孕4个月的妻子,星夜赶往黑水参加了红军,从此杳无音讯。没有人知道他究竟什么时间牺牲在了什么地方,解放后邱光华的外婆只是收到了一张烈属证。
外婆后来终生未再嫁,但却不曾有半句怨言,独自抚养儿女长大。在8个孙子孙女中,她独宠邱光华。老人说大孙子最像外公,以后定有出息。或许因为此,邱光华和外婆的感情异常深厚,也完全继承了老人乐观、坚毅、勇敢、善良的品性。
1974年4月,机会垂青了这位品学兼优的羌族小伙。在周总理亲自选拔的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中,17岁的邱光华成为了光荣的一员。两年后,邱光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全优学员的身份从航校毕业分到成都。从那时起,部队一有任务,他总是第一个主动请战。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公认的飞行禁飞区和死亡航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际王牌飞行员就丧身于此。但1985年,邱光华参加执行黑鹰直升机首次进藏飞行的任务时,却显得热血沸腾。
“当时的条件很差,高原地区,饭都煮不熟,还吃不饱,老是拉肚子,”副师职飞行员余德文回忆那段经历直言“苦”,“在天上飞着,海拔太高,手和驾驶杆就冻到了一起,飞行结束后,驾驶杆就粘着我们的血和皮。”
可就是在这样的“飞行禁区”中,邱光华和战友却驾驶着战鹰,在世界屋脊无垠的蓝天上翱翔,在银光闪闪的冰峰雪岭间盘旋,在沟壑纵横的峡谷里飞行……他凭借自己的飞行技术和机警果断,驾驶着飞机从云山雾海的缝隙中穿出,经受住了冷、热强气流交织的重压和困扰,获得了该型号直升机在高原各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飞行的完整数据,一举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空白。
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是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航线,拯救出同胞的生命;在2000年的一次三军联合实兵实弹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用生命开辟的航道,用生命练就的本领,这样的技术和胆量,让邱光华敢于飞翔在祖国的每一片天空,创造一项又一项卓越:带出的43年轻飞行员均成为部队战斗力的主力军;熟练掌握列装的6种机型的飞行技巧,参与高原试飞、军事演习,开创10项飞行记录填补世界航空史空白;先后10次成功处置直升机空中单发停车、罗盘失效、突遇雷雨等各种险情,确保了国家的巨额财产和战友的生命安全……
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在执行任务中如此,平时生活中更不含糊。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光华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但还总把自己当作“新同志”。点名、集合,他比谁都先到,航理考试、体能考核,他总是前几名,甚至打扫卫生,他都是第一个拿起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