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表现
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包涵着各民族文化独特的历史与风情,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东西和特点,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图腾崇拜等。但由于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民族文化方面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随着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较好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外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导致民族文化面临生存危机,一部分已经消亡,另外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 一) 民族服装的消失
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跟着时代的潮流,喜欢穿时髦的服装而慢慢地抛弃了本民族的服装。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少数民族甚至忘记了本民族服装的样式、含义、图标以及制作方法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外出等导致民族服装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很多民族地区,人们平时极少穿戴民族服装,偶尔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穿戴民族服饰和服装,只有在重要的民族节日或是其他重要民族活动中才能看到人们穿戴的传统民族服饰。
(二) 少数民族歌舞难以传承
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和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下,大多数人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一部分年轻人受到强势消费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和民间文化产生了质疑,认为这些是落后的东西,不再去唱歌不再去跳舞,渐渐地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更为严重的是民间歌舞等艺人逐渐老化,又无新人继承,致民族歌舞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 三) 民族语言的消失、语言文字濒临消亡
一些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往,其本民族语言面临严重危机。如赫哲族,目前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能使用本民族语交流。满语,现在约有100人能听懂,约有50位老人可以说。基诺族已经放弃了双语教程,统一用汉语授课,有专家预言,20年后这个民族的语言将彻底消亡。①语言文字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与载体,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语言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
( 四) 民族文化的意识淡薄、传承危机
广大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忙于耕种等以及受到多样化文化的影响,开始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情绪,甚至质疑,逐渐地对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民族节日逐渐冷漠,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也逐渐变得冷清。有一部分民族文化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将成为绝唱,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并且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学者去心领神会。然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忙着打工挣钱,赶时髦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导致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少。
( 五) 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物和传统建筑的破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推到或是破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在被破环的建筑上修起了现代建筑而抛弃传统的建筑。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始保护本民族地区的文化和建筑,加大资金投入修复原先被破坏或是修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但是由于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足,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是保护措施不得力,一部分人为了获取利益,盗掘、盗窃、破坏文物,导致文物资源流失、消失严重; 一部分人为了利益而滥用权力破坏民族文化,如文物商人用高价钱大量收购民族文物,导致很多民间的民族文化文本、珍贵服饰、书画等大量流失。
(六) 少数民族的保护意识薄弱
这是由于历史、地理条件和文化落后的原因导致的,少数民族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国家和政府没有投入资金对民族文化的建设和保护,没有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和纠正,将会给民族文化和社会造成难以换回的损失,甚至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