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社区吧 关注:210贴子:331
  • 6回复贴,共1

【转载】浅析法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是一个具有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其特色的 56 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在我国境内各民族在本民族地区因居住环境及历史原因而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并带有民族特点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各自的风俗、节日、宗教传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服装、歌舞等,都是植根于各自民族环境中,都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为有了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国,使中国在全世界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地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大国。目前我国虽然取得了今天的瞩目成就,但同时在逐渐在淡忘、甚至在消亡我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然而,民族文化不仅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和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也往往是经济发展的先导,同时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对于我国构建小康社会、和谐法治社会,甚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1-22 12:27回复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表现
      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包涵着各民族文化独特的历史与风情,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东西和特点,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图腾崇拜等。但由于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民族文化方面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随着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较好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外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导致民族文化面临生存危机,一部分已经消亡,另外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 一) 民族服装的消失
      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跟着时代的潮流,喜欢穿时髦的服装而慢慢地抛弃了本民族的服装。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少数民族甚至忘记了本民族服装的样式、含义、图标以及制作方法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外出等导致民族服装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很多民族地区,人们平时极少穿戴民族服装,偶尔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穿戴民族服饰和服装,只有在重要的民族节日或是其他重要民族活动中才能看到人们穿戴的传统民族服饰。
      (二) 少数民族歌舞难以传承
      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和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下,大多数人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一部分年轻人受到强势消费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和民间文化产生了质疑,认为这些是落后的东西,不再去唱歌不再去跳舞,渐渐地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更为严重的是民间歌舞等艺人逐渐老化,又无新人继承,致民族歌舞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 三) 民族语言的消失、语言文字濒临消亡
      一些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往,其本民族语言面临严重危机。如赫哲族,目前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能使用本民族语交流。满语,现在约有100人能听懂,约有50位老人可以说。基诺族已经放弃了双语教程,统一用汉语授课,有专家预言,20年后这个民族的语言将彻底消亡。①语言文字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与载体,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语言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
      ( 四) 民族文化的意识淡薄、传承危机
      广大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忙于耕种等以及受到多样化文化的影响,开始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情绪,甚至质疑,逐渐地对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民族节日逐渐冷漠,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也逐渐变得冷清。有一部分民族文化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将成为绝唱,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并且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学者去心领神会。然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忙着打工挣钱,赶时髦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导致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少。
      ( 五) 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物和传统建筑的破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推到或是破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在被破环的建筑上修起了现代建筑而抛弃传统的建筑。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始保护本民族地区的文化和建筑,加大资金投入修复原先被破坏或是修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但是由于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足,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是保护措施不得力,一部分人为了获取利益,盗掘、盗窃、破坏文物,导致文物资源流失、消失严重; 一部分人为了利益而滥用权力破坏民族文化,如文物商人用高价钱大量收购民族文物,导致很多民间的民族文化文本、珍贵服饰、书画等大量流失。
      (六) 少数民族的保护意识薄弱
      这是由于历史、地理条件和文化落后的原因导致的,少数民族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国家和政府没有投入资金对民族文化的建设和保护,没有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和纠正,将会给民族文化和社会造成难以换回的损失,甚至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1-22 12:27
    回复
      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
        (一) 少数民族文化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文化、经济的发展,提高民族自豪感,但是在精神上还不容乐观。当前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建设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有不少贫困地区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有待解决。
        ( 二)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等虽各有不同,但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简朴快乐,他们大多数人能歌善舞,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快乐。这是东部较发达地区做不到的或者说是遗失了的文化传统。
        ( 三) 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没有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就不可能对本族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有自觉行动,唯独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有信心和动力自觉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也会加强家庭的文化传承力度,让民族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 四) 增强民族自豪感。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如果现在忽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将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消亡而出现断层,过了一段时间后对物质的欲望厌倦时,再来寻找民族精神文化来抚慰心灵就会无处入手。那么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会不复存在,不再是丰富多彩的中国,而是西方式文化的中国,那将是多么的可怕和可悲。
        ( 五) 深入了解文化对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的积极推动作用,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加大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力度,因为文化既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也是一种生产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1-22 12:27
      回复
        四、总结
          我国各少数民族虽然比例小,总人口不多,但各少数民族拥有多样性、丰富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人类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由于历史发展的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流传至今的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经过时间的流逝而传承下来了的优秀传统文化,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使命。
          少数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历代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对于各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有的文化,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和感受这笔宝贵财富,因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认知自己民族的历史。
          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精神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法律,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我们不能辜负先人的创造,而是要为少数民族的生活富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继续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也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释]
          ①冯茵,桂杰.中国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N]. 中国青年报,2004 - 2 - 21.
          [参考文献]
          [1]李英龙.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高永久,刘庸.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
          [4]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6-6-15.
          [5]杨福泉主编,策划丽江.旅游与文化篇[M].北京: 民族出版,2005.
          [6]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12.
          [7]雷振扬.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8.
          [8]冯茵,桂杰. 中国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N]. 中国青年报,2004 - 2 - 21.
          张顺林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22 12:2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2-03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