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吧 关注:7,484贴子:56,997
  • 31回复贴,共1

隋朝的领左右、备身府与骁果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提要:隋朝禁卫军十二府之列的左、右领左右府,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各十二人,备身六十人,其基本职能是“掌侍卫左右,供御兵帐”,在禁卫武官制度中处于关键地位。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制,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与十二卫及左、右监门府共同构成禁卫军十六府。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直斋二人,领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隋朝领左右、备身府制度源于东魏北齐,东魏北齐领军府统领左右府,其长官为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及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三个系列的禁卫武官。其制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孝明帝中叶元叉专政之初出现的领左右及千牛备身诸职。大业九年隋朝开始招募骁果,设折冲郎将、果毅郎将为长、贰官“掌领骁果”,并置左、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将、武勇郎将为长、贰官领骁果府兵,而在现实中统率骁果的将领并不都是折冲、果毅、雄武、武勇郎将。骁果的征募及相关军将的设置,是在隋末大规模战争中府兵大量减员且无法继续从民间征发的情况下,隋炀帝采取的征集兵员特别是保障禁卫兵力的措施,是禁卫武官制度一次局部性变革,是对府兵制和禁卫军十六府制度的补充。
  关 键 词:隋朝 府兵制 领左右 备身 骁果
  作者简介:张金龙,男,甘肃甘谷人,北京市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IP属地:山东1楼2018-11-23 11:45回复
    笔者曾致力于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多年,主要是从官制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的组织机构、制度变迁及禁卫军权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1]今循此思路,对隋朝禁卫军组织机构之一的领左右、备身府相关制度进行考察,并就隋末的骁果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IP属地:山东2楼2018-11-23 11:45
    回复(2)
        一、隋文帝时期的领左右府
        隋朝初年所设禁卫军机构包括: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左、右领军府。除左、右领军府外,其他十府皆为“内官”。关于左、右领左右府的组织和职能,史志有明确记载。《隋书》卷28《百官志下》:“左、右领左右府,各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府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各一人。同书卷12《礼仪志七》:“高祖受命,因周、齐宫卫,微有变革。戎服临朝大仗,则领左右大将军二人,分在左、右厢。左右直寝、左右直斋、左右直后、千牛备身、左右备身等,夹侍供奉于左右及坐后。”领左右大将军与左右卫、武卫、武候大将军具有相同的冠服制度,“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隋朝代周而立,但领左右制度的源头却在北齐而不在北周。与北齐相比,隋制最大的变化应是领左右府明确分置左、右。除了《隋书·百官志下》所载职能外,隋朝领左右府诸职在皇帝戎服临朝大仗时还承担贴身侍卫的职责。根据上引《隋志》及其所载官品令,隋文帝时期领左右府组织结构可列表如下:


      IP属地:山东3楼2018-11-23 11:45
      收起回复
          隋朝左、右领左右将军及千牛备身均于史可见。《隋书》卷50《元孝矩传附弟雅传》:“有文武干用”,“开皇(581-600)中,历左领左右将军、集沁二州刺史,封顺阳郡公”。卷50《李安传》:升任上大将军、邓州刺史,“安请为内职,高祖重违其意,除左领左右将军”。卷63《史祥传》:“进位上开府,寻拜蕲州总管,未几,征拜左领左右将军。”卷79《外戚·独孤罗传》:袭爵赵国公,“擢拜罗为左领左右将军”。罗弟陁,“高祖受禅,拜上开府、右领左右将军”。左领左右将军较右领左右将军多见,这是左尊于右的体现。史祥由左领左右将军“迁右卫将军”。独孤罗由左领左右将军“迁左卫将军”,“久而出为凉州总管,进位上柱国。仁寿中,征拜左武卫大将军”。李安由左领左右将军迁右领军大将军。这表明左、右领左右将军地位低于左、右卫将军,亦低于左、右武卫大将军及左、右领军大将军。进一步推断,左、右领左右府之地位应低于左、右卫府,亦低于左、右武卫府,此与《隋书·百官志下》有关位次的记载相一致。《隋书》卷25《刑法志》:
          高祖性猜忌,素不悦学,既任智而获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临下。……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开皇)十年,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谏,以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帝不纳。颎等乃尽诣朝堂请罪……帝于是顾谓领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问其状,元举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棰楚人三十者,比常杖数百,故多致死。”帝不怿,乃令殿内去杖,欲有决罚,各付所由。
          这条记载显示,隋文帝时还有领左右都督之职,在殿廷侍卫皇帝左右,其职应隶属于领左右府。隋文帝时千牛备身可考者有:元成寿,“便弓马,起家千牛备身。以上柱国世子,拜仪同”[2](卷39《元景山传附子成寿传》)。唐高祖李渊,“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3](卷1《高祖纪》)。独孤罗为左领左右将军时,其弟独孤整为千牛备身。隋文帝外孙窦抗,“释褐千牛备身、仪同三司”[3](卷61《窦抗传》)。
          仁寿四年(604)七月,隋炀帝即位,同年“九月乙巳,以备身将军崔彭为左领军大将军”[2](卷3《炀帝纪》)。按崔彭任备身将军在隋炀帝即位之前,则隋文帝时实际上还应有备身将军之职。崔彭在隋文帝朝曾长期担任禁卫武官——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转车骑、骠骑将军,“恒典宿卫”。《隋书》卷54《崔彭传》:
          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每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
          备身将军于殿廷侍卫皇帝的职能于此可以得到充分的认识。李安在迁右领军大将军之时,其弟李悊被隋文帝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备身将军,《隋书》卷50《李安传》谓“兄弟俱典禁卫,恩信甚重”云云。《旧唐书》卷60《宗室·庐江王瑗传》:“高祖从父兄子也。父哲,隋柱国、备身将军,追封济南王。”按李安、李悊兄弟为“陇西狄道人也。父蔚,仕周为朔燕恒三州刺史、襄武县公”,后隋文帝“拜安、悊俱为柱国”。李哲当即李悊。《隋书·百官志下》载开皇“十八年(598),置备身府”,备身将军当为备身府之长官。也就是说,史书所见隋文帝时期担任备身将军的事例均当在开皇十八年之后。未明确见到废罢左、右领左右府的记载,表明备身府与领左右府曾同时存在。同卷又载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居十二卫之列,则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所设备身府实为左、右备身府。


        IP属地:山东4楼2018-11-23 11:45
        回复(1)
            二、隋炀帝时期的备身府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制,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位居十二卫之外,与十二卫及左、右监门府共同构成了禁卫军十六府。《隋书》卷28《百官志下》:
            炀帝即位,多所改革。(大业)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上、下阶。……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凡十六府。
            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又各置直斋二人以贰之,并正四品,掌侍卫左右。统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并正六品。千牛掌执千牛刀宿卫,司射掌供御弓箭。置长史,正六品。录事、司兵、仓、骑参军等员,并正八品。
            按备身府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就已设立,炀帝大业三年改制时将左、右备身改为左、右骑卫,又将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根据以上记载,隋炀帝改制后的左、右备身府之组织结构可列表如下。


          IP属地:山东5楼2018-11-23 11:46
          回复
              此外,隋朝太子东宫卫队亦有备身之职。《隋书·百官志下》载隋文帝开皇初定制:“(太子)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已上禁内侍卫,供奉兵仗。……有千牛备身八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八人,掌供奉弓箭;备身二十人,掌宿卫侍从。”太子千牛备身、太子备身左右,正七品下;太子备身,正九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定令,“千牛备身改为司仗左右,备身左右改为主射左右,各员八人”。史书中可见到数人为太子千牛备身,《隋书》卷50《宇文庆传附子静礼传》载其“初为太子千牛备身”,卷72《孝义·田德懋传》载其开皇初“授太子千牛备身”,卷64《陈茂传附子政传》载其“少养宫中,年十七,为太子千牛备身”,卷80《列女·刘昶女传》载其子居士“为太子千牛备身”,《旧唐书》卷58《柴绍传》载其“少补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按《北史》卷91《列女·刘昶女传》载“居士为千牛备身”,千牛备身与太子千牛备身有别,当是李延寿删改致误。
              比较隋炀帝改制前、后的相关制度,可以看出:“掌侍卫左右”之备身郎将、直斋,相当于改制前“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之领左右大将军、将军;“掌执千牛刀宿卫”之千牛左右,相当于“掌执千牛刀”之千牛备身;司射左右与备身左右皆“掌供御弓箭”,二职相当。改制后之备身府长、贰官备身郎将、直斋,品级低于改制前之领左右府长、贰官领左右大将军、将军,而其属官之品级则无明显变化。也就是说,领左右府的地位经大业三年改制而有所下降。需要说明的是,直斋本为左右卫府属官(各十五人),在太子左右卫府亦设是职。《隋书》卷85《段达传》:“高祖为丞相,以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及践阼,为左直斋。”按段达所任左直斋必为左卫府属官,表明直斋亦分左、右。隋炀帝改制后,左、右卫府及太子左、右卫府之直斋皆被废罢,而在左、右备身府设直斋各二人,且由属官提升为贰官,其地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隋书·百官志下》载炀帝大业三年“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但在现实中却难以见到备身郎将之职。《隋书》卷8《礼仪志三》载大业三年大射之制,其中有云:“有司又敛小绥,乃驱兽出,过于帝前。初驱过,有司整御弓矢以前,待诏。再驱过,备身将军奉进弓矢。三驱过,帝乃从禽,鼓吹皆振,左而射之。”备身将军或左、右备身将军在史书中较为常见。《隋书》卷65《董纯传》:“开皇末,以劳旧擢拜左卫将军”,炀帝时“转左备身将军”,“数年,转左骁卫将军、彭城留守”。卷62《王韶传附子士隆传》:“尤便弓马,慷慨有父风”,“大业之世,颇见亲重,官至备身将军”。卷65《赵才传》:“少骁武,便弓马”,隋文帝时为太子右虞候率,“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岁余,转右候卫将军。……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候卫将军。俄迁右候卫大将军。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迥避”。卷71《诚节·卢楚传》:“越王侗称尊号,以楚为内史令、左备身将军、摄尚书左丞、右光禄大夫,封涿郡公,与元文都等同心戮力以辅幼主。及王充作乱,兵攻太阳门,武卫将军皇甫无逸斩关逃难,呼楚同去。”卷79《外戚·独孤罗传附庶长子开远传》:“宇文化及之弑逆也,裴虔通率贼入成象殿,宿卫兵士皆从逆,开远时为千牛,与独孤盛力战于阁下,为贼所执,贼义而舍之。”按独孤开远所任“千牛”即千牛左右之职。千牛左右可考者还有:《隋书》卷71《诚节·张季殉传附弟琮传》载其“为千牛左右,宇文化及之乱遇害”。卷39《豆卢勣传附愿师传》载其“大业末,授千牛左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三月宇文化及等发动江都之变,千牛左右李孝本、孝质兄弟参与其中[2](卷4《炀帝纪下》)。千牛左右之职在北周已经存在。《隋书》卷68《阎毗传》:“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很显然,隋炀帝设置千牛左右有远承北周制度的因素。司射左右亦应是对北周制度因袭的产物,《隋书》卷39《贺若谊传》:“周闵帝受禅,除司射大夫,改封霸城县子。转左宫伯,寻加开府。”


            IP属地:山东6楼2018-11-23 11:46
            回复
                《隋书》卷4《炀帝纪下》:大业“九年(613)春正月丁丑(初二,1.28),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辛卯(十六,2.11),置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领骁果。”同书卷28《百官志下》:“(左、右备身府)有折冲郎将各三人,正四品,掌领骁果。又各置果毅郎将三人以贰之,从四品。其骁果,置左、右雄武府雄武郎将以领之,以武勇郎将为副,员同鹰扬、鹰击。有司兵、司骑二局,并置参军事。”据此,其组织结构可列表如下:

                按折冲郎将可考者仅有赵行枢、沈光二人。《隋书》卷61《宇文述传》:赵行枢本“太常乐户,家财亿计”,宇文述“称其骁勇,起家为折冲郎将”。卷64《沈光传》:“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应征,以其勇敢而为帝所赏识,拜朝请大夫,“未几,以为折冲郎将,赏遇优重”。果毅郎将可考者仅有来弘一人,《隋书》卷64《来护儿传附子弘传》载其“仕至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大夫”。武勇郎将可考者则仅有隋末参与江都之变的赵行枢一人。[2](卷4《炀帝纪下》)


              IP属地:山东7楼2018-11-23 11:46
              收起回复
                  三、隋朝领左右与备身制度的渊源
                  北魏末年始见领左右之职,最早出现是在孝明帝时期。元叉(乂)发动政变废黜临朝听政的胡太后,专断北魏朝政,身为朝廷禁卫军首脑的元叉,在担任领军将军的同时还兼任“领左右”之职。《元乂墓志》载其专政之初,“转侍中、领军将军、领左右”[4](图版78-2)。《资治通鉴》卷152《梁纪八》武帝大通二年(528)四月尒朱荣任领左右等职条,胡三省注云:“领左右,领左右千牛备身也。”领左右之职应该是元叉为了更方便控制孝明帝而专门设立的官职,当时不仅元叉兼任领左右之职,协助其发动政变和专权的禁卫军将领右卫将军奚康生亦兼任其职。《魏书》卷73《奚康生传》:“征拜光禄卿,领右卫将军。与元叉同谋废灵太后。迁抚军大将军、河南尹,仍右卫,领左右。”数年后胡太后复辟,元叉被杀,但领左右制度却未废罢。《元邵墓志》:“年十八,为侍书,拜通直散骑侍郎。……俄领符玺郎中。……及妖起孽宗,雰结阃隶,桐宫从逼,宝胙将迁,虐盛道消,毒流顾复。泣血四载,尝胆六春,余喘若存,尪骸如朽。……逮两曜还明,三凶克屏,蝉侍俟德,密卫须才。乃除通直散骑常侍,领领左右。”[5]按元邵为清河文献王第二子,其父元怿在胡太后临朝时为宰辅大臣,被元叉杀害,胡太后复辟后即以其为通直散骑常侍领领左右,成为太后的亲信内臣。《元爽墓志》:“以普泰(531)中,除散骑常侍、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左右直长。又迁卫将军、领领左右,余如故。”[4](图版79)按此志所载“卫将军”似不确,当为左卫将军或右卫将军。领左右之职其后被其他的专权者或反叛者所沿用,如:河阴之变后尒朱荣控制北魏政权,《魏书》卷74《尒朱荣传》载其所任官职先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兼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迁任“使持节、侍中、都督河北诸军事、天柱大将军、大丞相、太师、领左右、兼录尚书、北道大行台”。卷75《尒朱兆传》载其后来也担任领军将军、领左右之职。同书卷80《斛斯椿传》载其被梁武帝萧衍扶持的傀儡汝南王悦授予“使持节、侍中、大将军、领军将军、领左右、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北齐书》卷19《张保洛传》载其被河北叛军葛荣政权任命为领左右。
                  千牛备身的出现早于领左右,北魏宣武帝初年即可见到该职。《杨泰墓志》载其“以景明三年(502),召补伏波将军、千牛备身”[6]。《魏书》卷93《恩倖·寇猛传》:“世宗践位,复叙用,爱其膂力,置之左右,为千牛备身,历转遂至武卫将军,出入禁中,无所拘忌。”《寇猛墓志》谓其“侍玑凤阁,龙起遐叡”云云,即指其担任步兵校尉、千牛备身、武卫将军等禁卫武官时的情形。[7]奚康生协助元叉专政,“叉以康生子难为千牛备身”[8](卷73《奚康生传》)。侯莫陈顺于北魏末年任散骑常侍、千牛备身、卫将军、閤内大都督[9](卷19《侯莫陈顺传》)。《刘懿墓志》载其卒子东魏兴和元年(539),“世子散骑常侍、千牛备身洪徽”云云。[4](图版294)其任职时间很可能也是在北魏末年。所谓千牛备身,当即执千牛刀之备身。《通典》卷28《职官十·武官上·左右千牛卫》,本注云:“千牛,刀名,后魏有千牛备身,掌执御刀,因以名职。”又引谢绰《宋拾遗(录)》,谓千牛刀为“人君防身刀”。北魏孝庄帝杀尒朱荣即是抽取其身边侍卫千牛备身之千牛刀而刃之[8](卷10《孝庄帝纪》),刘宋末年杨“玉夫与其党陈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谋,于毡屋中取千牛刀杀苍梧王”[10](卷1《高帝纪上》)。杜佑认为:“其义盖取《庄子》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所割者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因以为备身刀名。”[11](卷28)日本学者濱口重国认为,北魏末之千牛备身“为天子亲近左右侍从武官”,“持兵仗直御坐左右”。[12](p.95)东魏北齐时期领左右府之属官,即包括各类“备身”之职,应该是在继承北魏旧制基础上加以制度化的结果。


                IP属地:山东8楼2018-11-23 12:15
                回复(1)
                    总的来看,北魏晚期虽然已经出现“领左右”及“千牛备身”职名,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制度,在有关的职官法令中未见有明确规定。东魏北齐沿袭北魏旧制亦设领左右之职,同时又做了很大程度的调整和规范,使其进一步制度化。《隋书》卷12《礼仪志七》载北齐“宫卫之制”,其中即包括:“侍从左右,则有千牛备身、左右备身、刀剑备身之属。兼有武威、熊渠、鹰扬等备身三队,皆领左右将军主之,宿卫左右,而戎服执仗。”同书卷27《百官志中》:
                    领军府……又领左右卫、领左右等府。
                    领左右府,有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又有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职、左右备身员,又有刀剑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刀剑备身员,又有备身正副[都]督、备身五职员。
                    诸职的品级分别是:领左右将军从三品,(领)千牛备身六品下;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及备身正副都督从四品上、从五品上,左右备身五职七品下,左右备身从七品下,刀剑备身五职从七品下,刀剑备身八品下,备身五职从八品下。由此可知,东魏北齐明确设立了辖于领军府的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为其长官。高澄于东魏天平“三年(536),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13](卷3《文襄纪》)。按高澄入辅朝政自然是在殿内任职,则领左右为负责殿廷保卫的禁卫长官。除了领左右将军外,北齐现实政治中还存在领左右大将军。北齐有两类领左右,即门下省之领左右局和领军府之领左右府。北齐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统局六”,其中“领左右局,领左右各二人,掌知朱华阁内诸事。宣传已下,白衣斋子已上,皆主之。左右直长四人”。[2](卷27《百官志中》)据此,则北齐朱华阁内诸事包括禁卫之事由门下省领左右局所主。领左右、左右直长之职亦非北齐新创,二职虽不见于《魏书》卷113《官氏志》所载北魏两《职员令》,但在北魏末年现实政治中却存在类似北齐门下省领左右局之领左右与左右直长之职。《隋志》载北齐有两类领左右,一类是属于领军府的领左右府,其长官为领左右将军,一类是门下省领左右局,其长官为领左右,二者职能有截然区分。北齐领左右制度是在对北魏末年有关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制度化的结果,相对北魏旧制而言,北齐分别设立两类领左右,明确区分了皇帝贴身侍卫与供奉之职的区别,这是一大进步。领左右局在孝文帝时期没有确立,领左右名称也是到元叉专政时期方才出现,其时已是孝文帝官制改革近三十年之后。领左右制度在北魏晚期还处于萌芽阶段,远未定型,作为禁卫军府的领左右府也没有出现,而统辖领左右局等六局的门下省体制在北魏后期更不曾有过。《隋志》所载北齐领军府领左右与门下省领左右制度,正是北魏后期急剧动荡变化的政治社会局势所导致的制度变革的结果,是对北齐现实制度的准确记述,并非北魏后期的制度。
                    《隋书》卷54《李衍传》:“周太祖时,释褐千牛备身。”卷39《于义传附子宣敏传》:“起家(周)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高祖践阼,拜奉车都尉,奉使抚慰巴蜀。”时当北周末年。按于宣敏由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表明二职当属同一系统。同书卷47《韦世康传附从父弟寿传》:“父孝宽,周上柱国、郧国公。寿在周,以贵公子,早有令誉,为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赵王为雍州牧,引为主簿。”据《周书》卷13《文帝十三子·赵僭王招传》,赵王为雍州牧是在建德三年(574)。由此可见,北周亦有千牛备身之职,故不排除隋朝从北周继承备身制度的可能性,但其基本方面仍应该源自北齐制度。


                  IP属地:山东9楼2018-11-23 12:16
                  回复
                      五、结语
                      通过以上考察,本文的要点可归结如下:
                      1.隋朝左、右领左右府与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领军诸府构成了禁卫军十二府。左、右领左右府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帐”。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侍卫左右”的职掌主要由于牛备身和备身承担,“供御兵帐”的职掌主要由备身左右承担。隋朝左、右领左右府长官及属官共计一百零二人,人数虽少却极为机要,他们是皇帝的贴身侍卫,直接保卫皇帝的人身安全,是隋朝禁卫武官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机构。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制,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直斋二人为长、贰官,统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左、右备身府位居十二卫之外,与十二卫及左、右监门府共同构成禁卫军十六府。
                      2.隋朝领左右、备身制度是对北齐制度的继承和变革,而北齐领左右制度渊源于北魏晚期。领左右之职最早出现于北魏孝明帝朝元叉专政之初,设置此职是为了表示担任者为天子身边人,以利专权者长期控制朝政。领左右后又为专权之尒朱氏成员所承袭。千牛备身为君主贴身侍卫,“掌执御刀,因以名职”。北魏晚期领左右及千牛备身还未制度化。东魏北齐有领左右府,隶于领军府,有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以及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三个系列的禁卫武官。北齐一代有领左右将军,还有领左右大将军。领左右及部分属官是北魏末年实际存在的制度,北齐初年定制,将这种变革固定于官制条文之中。东魏北齐门下省有领左右局,有类北魏前期内侍长及其所辖内侍左右,与领军府所领之领左右府属于不同系统。《隋志》载东魏北齐领军将军“掌禁卫宫掖”,“朱华阁(閤)外,凡禁卫官,皆主之”;而门下省领左右局则“掌知朱华阁内诸事”。
                      3.隋炀帝大业九年初,隋朝开始招募骁果,始设折冲郎将、果毅郎将为长、贰官“掌领骁果”,并置左、右雄武府,以雄武郎将、武勇郎将为长、贰官领骁果府兵。司马德戡“从至江都,领左、右备身骁果万人,营于城内”的记载表明,隋末骁果确实隶属于左、右备身府。具体统率骁果的将领不一定是折冲、果毅、雄武、武勇郎将,而有可能是其他官职,如司马德戡是以虎贲郎将身份统领骁果的。在隋末特殊的政局下,备身府已变成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禁卫机构。骁果的征募以及设折冲郎将、果毅郎将和雄武郎将、武勇郎将统领骁果之制,是在大规模战争中府兵大量减员以及从民间征发府兵几乎不再可能的情况下,隋炀帝采取的补充兵员特别是保障禁卫兵力的措施,是禁卫武官制度的一次局部性变革。大业九年的征募骁果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实行,只是对府兵制和禁卫军十六府制度的补充。大规模招募骁果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兵员,加强对隋炀帝的保卫,承担日益繁重的征伐任务。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一举措不仅未能发挥预期的效果,而且对隋王朝最致命的一击即来自随侍江都的禁卫军将领及其所统骁果。


                    IP属地:山东14楼2018-11-23 12:29
                    收起回复
                        参考文献:
                        [1]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唐)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赵万里集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5]洛阳博物馆.洛阳北魏元邵墓[J].考古,1973,(4).
                        [6]杜葆仁,夏振英.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J].考古与文物,1984,(5).
                        [7]魏故步兵校尉千牛备身武卫将军燕州大中正平北将军燕州刺史寇君墓志铭[J].文物参考资料,1957,(2).
                        [8](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唐)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0](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1](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濱口重国.正光四五年の交に於けゐ後魏の兵制に就いて[A].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6.
                        [13](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4]氣賀澤保規.以骁果制为中心论隋炀帝时代的兵制[J].陕西师大学报,1987,(1).
                        [15]氣賀澤保規.府兵制の研究—府兵兵士とその社会—[M].京都:同朋舍,1999.
                        [16]黄永年.说隋末的骁果——兼论我国中古兵制的变革[A].文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19]濱口重国.西魏时期的二十四军与仪同府[A].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C].北京:中华书局,1992.
                        [20]唐长孺.魏周府兵制度辨疑[A].魏晋南北朝史论丛[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IP属地:山东15楼2018-11-23 12:29
                      回复(2)
                        兄弟,招募吧务啦,你报名不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09-16 17: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