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辟韩非
参见: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公族[古 70],有口吃的毛病[古 71],与李斯都是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古 72],他们都信奉“性恶论”,认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左右[参 27]。
自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强大后,秦国的统治阶级便相当重视法家思想,并用之作为治国方针[参 27]。另一方面,韩非自荀子处学成归来后,多次上书韩王,但不为所用,于是写下《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著作。
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后,秦王政相当欣赏其所阐述的治国思想,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古 73],当从李斯口中得知作者为韩非后,即以战争作要胁,逼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古 74]。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韩非出使秦国[参 28],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加以重用,李斯与姚贾[注 24]怕秦王政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既然不能为秦王政所用,那就是一个祸患,劝秦王政把韩非禁锢在云阳[古 75][注 25],秦王政深以为然[参 29]。不过李姚两人害怕秦王政反悔,为免夜长梦多,于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参 29]。韩非想向秦王政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古 76]。
后来秦王政后悔,命人赦了韩非的罪名,但为时已晚,韩非已被毒杀[古 77]。
在众多韩非著作中,秦王政则比较欣赏韩非在《孤愤》、《五蠹》的理论阐述,例如韩非在《孤愤》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古 78]。另一方面,韩非亦在《五蠹》论述,指作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古 79]
韩非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古 80]。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秦王政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参 29]。
参见: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公族[古 70],有口吃的毛病[古 71],与李斯都是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古 72],他们都信奉“性恶论”,认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左右[参 27]。
自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强大后,秦国的统治阶级便相当重视法家思想,并用之作为治国方针[参 27]。另一方面,韩非自荀子处学成归来后,多次上书韩王,但不为所用,于是写下《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著作。
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后,秦王政相当欣赏其所阐述的治国思想,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古 73],当从李斯口中得知作者为韩非后,即以战争作要胁,逼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古 74]。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韩非出使秦国[参 28],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加以重用,李斯与姚贾[注 24]怕秦王政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既然不能为秦王政所用,那就是一个祸患,劝秦王政把韩非禁锢在云阳[古 75][注 25],秦王政深以为然[参 29]。不过李姚两人害怕秦王政反悔,为免夜长梦多,于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参 29]。韩非想向秦王政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古 76]。
后来秦王政后悔,命人赦了韩非的罪名,但为时已晚,韩非已被毒杀[古 77]。
在众多韩非著作中,秦王政则比较欣赏韩非在《孤愤》、《五蠹》的理论阐述,例如韩非在《孤愤》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古 78]。另一方面,韩非亦在《五蠹》论述,指作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古 79]
韩非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古 80]。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秦王政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参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