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绿茶是中国高纬度绿茶的优秀代表,种植茶叶历史悠久。相传这里的茶树是由北宋诗人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毗邻胶南)期间,从眉州(今四川)引种至密州,后由密州传至琅琊郡(今胶南一带)。
明清时期,黄岛区大珠山石门寺院有茶树栽植,僧人以此茶为原料制作“石门茶”,品之清香高雅,颇受文人雅士们爱慕,常常聚在寺院旁的石门涧品茗,并以石刻方式留下明代文人王无竟的优美诗文:“苍蔼寒山深,有人乃在此。一杯复一炉,煮茗溪光里。”
据《胶南文献资料》(第三辑)记载:现今的胶南绿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胶南县委市政府响应山东省“南茶北引”号召,进行有组织的茶树引进种植活动。最初引种在铁山公社张仓村和海崖公社高峪村,面积仅为5.6亩,获得成功之后,由点到面,曲折发展,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1969年,黄岛区制出第一批胶南绿茶,定名为“珠山香茶”。[2]
2009年,原胶南市茶叶协会成立。针对本地茶市场“小、散、乱、茶名多、品牌多”,却难以形成合力的现状,以母品牌“胶南绿茶”作为统领,发展旗下子品牌的同时,主打母品牌的宣传推广。
2012年,黄岛区召开“胶南绿茶评比暨胶南绿茶品牌提升研讨会”,进一步推进了本地绿茶区域公用母品牌和企业个性化子品牌相结合发展,“母子品牌”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
明清时期,黄岛区大珠山石门寺院有茶树栽植,僧人以此茶为原料制作“石门茶”,品之清香高雅,颇受文人雅士们爱慕,常常聚在寺院旁的石门涧品茗,并以石刻方式留下明代文人王无竟的优美诗文:“苍蔼寒山深,有人乃在此。一杯复一炉,煮茗溪光里。”
据《胶南文献资料》(第三辑)记载:现今的胶南绿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胶南县委市政府响应山东省“南茶北引”号召,进行有组织的茶树引进种植活动。最初引种在铁山公社张仓村和海崖公社高峪村,面积仅为5.6亩,获得成功之后,由点到面,曲折发展,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1969年,黄岛区制出第一批胶南绿茶,定名为“珠山香茶”。[2]
2009年,原胶南市茶叶协会成立。针对本地茶市场“小、散、乱、茶名多、品牌多”,却难以形成合力的现状,以母品牌“胶南绿茶”作为统领,发展旗下子品牌的同时,主打母品牌的宣传推广。
2012年,黄岛区召开“胶南绿茶评比暨胶南绿茶品牌提升研讨会”,进一步推进了本地绿茶区域公用母品牌和企业个性化子品牌相结合发展,“母子品牌”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