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回复贴,共1

【MBA案例012】我的公司是被管理死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MBA案例012】我的公司是被管理死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12-24 16:51回复
    去年12月份,朋友入职了一家融完A轮的公司。
    制度也比较健全,文化理念先进,好多同事都是海归,但年后回来就倒闭了。
    我并不吃惊,举个细节:在他们公司,公款报销吃喝成了公开的秘密,领导也知道,但解决方法就是无休止的开会提醒。
    所以,很多公司并非死在产品业务不行,而是掉进了管理的大坑。
    请认真思考一下,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
    有5%——10%的公司员工,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和你对着干的,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惯,所有的决策他都有不同想法,而他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有15%——20%的员工,他做出的东西就是不合格;
    有20%的员工是蒙着做事,做得对与错,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只有20%的员工的工作,是高绩效的。
    也就是说,公司中有60%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
    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这是我10年间对200家企业跟踪研究的发现。
    十数年来,正是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住我持续迷恋、关注管理——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陷入了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影响人们工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人员为什么会流动?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12-24 16:52
    回复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是源于管理观。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
      现在大家普遍知道,“苦劳”是对绩效没有帮助的。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会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
      其实我们也会接受这些看法,很多公司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
      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12-24 16:52
      回复
        现象二:能力和态度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
        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
        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你公司活得好的员工是谁?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不干活的人活得很好?而通常是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那么好,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
        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出问题了,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
        如果你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流走。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12-24 16:53
        回复
          现象三:才干和品德
          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该去设法解决它:
          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没有机会让人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
          所以学管理,要看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何时“德”比“才”重要?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时;一是在提拔时。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12-24 16:54
          回复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即权力、责任、利益三角对等。
            几乎所有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
            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
            必须明确,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分公司的责任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
            但是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观察:
            ① 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权力最大的人。
            他是经常给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开会?还是经常和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开会?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② 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
            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你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立刻拉开了。
            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基于责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12-24 16:54
            回复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也是谈得最多的话题。其中含有两个重要的认识:
              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
              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认识一 :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经营确定?
              在一个公司中,“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逻辑关系非常明显。
              比如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认识二: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因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进、人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观有问题。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你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
              如果你的高管团队每一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属,那么你的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这就是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说:
              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
              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见客户;下午尽量少的时间开内部会议。
              从时间的分配上就可以知道,你是经营大,还是管理大。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12-24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