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元旦,9年跨境外贸沉浮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学毕业整整10年了,从当时读的是经济学专业,到现在的跨境外贸卖家,十年弹指一挥间,磕磕碰碰,恍惚就是昨天的事情,时间流走了,带走了容颜 和青春。
目前,我做的是跨境电商B2C行业,笨鸟先飞,花了整整9年的时间,才完成外贸SOHO到跨境电商公司的蜕变。我做的是时尚大类产品,衣服、鞋子、包包、手表、皮带等产品,主攻欧美、南美洲以及东南亚市场,一天平均单量500单左右,希望到2020年的时候能做到一天800单,稳打稳扎一些,步步为营,鼓励自己努力前行。
2009年快毕业的时候,找了一家深圳那边做注塑件的外贸公司实习,当时,公司做的主要是欧美还有澳洲那边的市场,产品的销售大部分通过“广交会”、“港交会”那类的展会开展,老板属于的生意属于不温不火的那种,有点吃老本,做的都是一些以前积累的老客户。那个时候,开始初涉外贸相关行业,报价、样品、订货、付款、装船、报关、清关、信用证等相关环节。在这件注塑件公司做了几个月的跟单员,基本的传统外贸流程也都清楚了。6月份毕业的时候就离开了,回到福建,去亲戚的一个外贸公司帮忙,亲戚的公司自己有厂,属于工贸一体化的公司,做了好一阵子。
2009年的时候,国内的电商氛围基本局限于“淘宝”,也不能说是局限,应该说大多数人对“电商”一词的理解。其实,自2005年起,淘宝开始在国内一统天下,占据了国内网购行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政府扶持自主创业,很多自由创业者加入其中,成就了不少成功的卖家,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那个时候,对于个人卖家而言,大多数人的“电商”概念就是做淘宝,很少人会去涉及“外贸电商”,就是我们今天炒的很火的“跨境电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人做“跨境电商”,主要是做跨境的大多数是一些工厂,相应的平台主要是环球网、Alibaba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等。
后来,ebay来了,也就是早期的易趣,还有亚马逊中国,也就是早期的当当网。到了2010年的时候,政策倾斜开始越来越明显,政府鼓励大众创业,减少就业压力。Ebay和Amazon在中国如鱼得水,但在中国大地上没什么竞争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完全被淘宝蚕食掉而渐渐退出。
2010年初,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Aliexpress)平台上线,这对于大众创业的中小卖家而言,不亚于一剂强心剂,这个时候,陆陆续续有一批早期的卖家入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1-01 11:00回复
    《速卖通篇》
    当时,一个大学舍友公务员成绩还没有出来,就直奔义乌创业去了,春节那会聚会,她说做的是跨境电商,短短的8个月就赚了一百多万,按照她的说法是:运气 + 努力,和她男朋友两个人,坚守在一套出租房里面,卖义乌小商品,8个月赚了一百多万!聚会的时候,着实把我们羡慕得不行不行的,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舍友很实在,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很厉害,所以,她会成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只是没有想到一下子步伐跨得如此大,一百多万,对于我们打工的人而已,要打多少年的工,都不一定能做到那个程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会,我就强烈意识到“跨境电商”是一个好的行业,应该很适合自己,所以就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东西。节后的时候,特地跑去义乌拜访了一下她,直接向她说明来意,也想加入这行,希望她能指点一下。虽然大学的时候舍友情也特别好,但是,除了社会之后,人多少都会有一些变化和顾忌的,去义乌的时候,舍友和她老公盛情款待了我,也传授了一些,但是,一问到核心要素的时候,如:供应链、平台运营方法等,对方也是避重就轻,一笔带过……怎么说呢,能理解吧,毕竟同行如仇人。那次义乌之行,还是获取了很多重要的信息,至少对那些平台都有了了解。
    义乌回来后,撸起袖子,说干就干!从速卖通先下手,当时像打了鸡血,加班加点弄,账号一天就注册下来了。账号注册下来后,就开始大量上传产品,身边有什么货源就拍照、往上搬,形形**,五花八门,有雨鞋、围巾、帽子、蝴蝶结等。不得不说,每个行业先吃螃蟹的人,永远最容易吃到,记得当时卖家不是很多,竞争小,7块钱成本的围巾可以卖到70块,简直不止500%的利润啊!那时候容易出订单,所以早期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大量上传产品,大量开店,订单源源不断,甚至使用系统“淘代销”的功能,从淘宝“一键搬家”过去,英文机器翻译的产品,也能一直出单!感觉订单来的很容易,完全没有“优化”产品listing的概念,有的也是追求大量的产品数量。
    看着每天都有订单,那阵子生活很充实,每天起早贪黑,不断上传产品、价格计算、处理订单、安排发货。以此同时,扩展战果,在敦煌网也开了一个账号,敦煌网是一个批发平台,与速卖通模式不一样,就在想如果能“零售 + 批发”相结合,就完美了。但是,后面还是失望了 ,敦煌网的流量太少,基本没有订单,因为平台本身的定位是一个“会员制”收费平台,有黄金会员、白金会员、钻石会员等级,费用从9800-19800元/年,分3个等级 。敦煌网在全面国到处设置代理点,专门赚取衣食父母卖家的钱,那些代理天天打电话邀请卖家开会员,获取优质流量,开启赚美金之旅,但是,客观地讲,敦煌网真的不是一个好平台,很多人还把它称之为“垃圾平台”,天天只会忽悠你开会员,即使开了会员,订单量也不见得能有多少,我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开了钻石会员,基本无单,不仅仅是他,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网上也是骂声一片。所以,庆幸自己没有被忽悠开了会员,半年后,果断放弃了敦煌网。
    有人说“中国人复制能力天下无双”,这句话反应了中国人喜欢跟风的现象,直接“拿来主义”,平台高度同质化、Amazon跟卖等就是最鲜明的例子,太多人想不劳而获,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
    听说“跨境电商”好做,赚钱快,外界疯传,很多人闻风而动,涌入了进来。2012年下半年的时候,速卖通卖家数量一度呈现指数增长,一时间鱼龙混杂,如同过江之鲫。很多卖家淘宝那边过来了,管用了淘宝那套模式:比价!价格战!速卖通是一个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平台,敏感到1美金都很明显的平台,很多卖家为了争夺更多的流量,开始“无底线”混战降价。市场上一个好不容易测试出来的爆款,销量一上去 ,立马跟上来,中国地大物博,货大家都能拿到,和你卖一模一样的产品,你降0.5美金,他又降0.5美金,自相残杀,到最后的情况是这款爆款,大家都没有利润,白白便宜了外国佬!当然,这和速卖通本身的运营策略、定位也有很大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对“价格”的权重偏向太厉害了,以便能和Amazon竞争(当年在中国市场上,SMT就是依靠这样的策略赶跑易趣和亚马逊中国的)!所以,业内流行一个形象的比喻:速卖通是吊丝,亚马逊是高富帅!
    才两三年的时候,平台的环境开始恶化,主要是来自同行之间的不良竞争压力。去广州参加卖家交流会,那些有工厂、有团队的实力大卖家,利润率才控制在8~10%左右,作为小卖家,没有工厂,没有资金团队,如何能和他们抗衡?开始思考产品,打算从产品突破和下手,大众化的产品竞争太大 ,耗不起。这个时候,开始 考虑“仿牌”产品,就是所谓的“Designer Item”产品。在2015年以前,平台对于这类产品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态度,至少没有一棍子打死,因此,也给了这类卖家的生存空间,只要你有方法,还是很可观的。那时候,主要是做广州货,手表还有包包那些,一个订单的利润控制在500-1000元,逐步做大,因为账号容易申请,还一度做到平台这类产品的前几名卖家,做了两三年,赚了创业以来比较大桶的一桶金。
    2016年,速卖通平台逐步成熟,进行改革,走“品牌化”路线,提出了“品牌出海,保驾护航”的口号,于是,门槛开始高起来了,“企业资质” + “品牌”成了开店的两大基本要素,要求有公司和自己的品牌(或者授权品牌),同时,采用类目入驻机制,每个类目入驻年费基本为1万块一年,有的比较贵,假发那些类目直接关闭招商,采用定向邀约。因为陷入了几次“古驰”侵权案件风波,平台对“仿牌”进行全面封杀,一经发现,直接做封店处理、冻结余额、不退还年费。一时间,靠这类产品生存的卖家慌了,失去了生存空间。期间抱有侥幸的心理,偷偷留了一个店铺,后面还是被发现了,资金直接被冻结180天,年费直接打水漂了。
    因为大众化产品竞争过于剧烈,而一个类目扶持的卖家其实就那么几个大卖家,中小卖家没有工厂背景,在供应链环节上,完全没有优势,分不到半杯羹,所以,走大众化的路线,注定会没什么收获。打算从冷门行业产品下手,发挥市场“长尾效应”。那时候,开始做汽配产品,经过几轮的数据分析和市场测试,开发了“汽车启动电源”(CAR JUMP STARTER)产品,在欧洲、美洲、甚至一些经济小国(诸如乌拉圭)大热卖了一场!这里不得不说,中期的速卖通平台开始逐步完善,不再是早期粗放式的菜摊子,因此,产品的选择很重要!由于“汽车启动电源”是带电特殊产品,因此,当时也是通过特殊的物流渠道运送,走的是荷兰小包线路,欧洲方面走的是福州云途DDP专线,汽配产品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2016年底,荷兰小包线路发生爆炸事件,闹得有点大,一时间,海关对进出口产品检查更加严格了,如同粉末、带磁、液体产品一样,带电产品也被许多线路列入了“禁止”的名单,海关扣关太厉害,退回很多,速卖通店铺纠纷四起,失去物流渠道的CAR JUMP STARTER下架了。
    这个时候,速卖通平台,真的不知道能卖什么产品了,大众产品利润低、拼不过,仿牌做不了……在几个月的纠结与挣扎中,逐步放弃了速卖通平台。


    3楼2019-01-01 11:50
    收起回复
      回想速卖通一路走过的路程,一把心酸一把泪,冷暖自知,身心俱疲,哎!


      4楼2019-01-01 11:52
      回复
        速卖通平台让人由爱生恨
        现在的速卖通平台和淘宝的模式很像,对价格高度敏感,导致直通车根本停不下来,一停就每单给你看
        只能另谋出路


        5楼2019-01-01 11:54
        回复
          不得不说,Amazon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只是门槛太高了,对资金、团队、供应链、风险控制能力都要求很高,一般的中小卖家没什么生存空间,但是,如果有团队,有资金,真的是一个很 不错的平台,比较适合大公司和大团队,不太适合一般的SOHO小团队


          7楼2019-01-01 12:00
          回复
            前方的道路阻且漫长,还望前辈们不吝赐教!
            外贸人初心不变,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可以一起交流下,V-x: ssrs-sunny
            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一切顺利,发大财!


            10楼2019-01-01 12:07
            回复
              看了楼主的经历。深有体验,也看到了楼主。。。。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1-14 12:07
              回复
                《亚马逊篇》
                我是从2012年开始做亚马逊的,当时的账号是通过招商经理的全球开店账号开通的。起初的时候,小卖家资金小,做的都是自发货,并没有做FBA,虽然,那会海外仓已经在圈内流行起来了。从订单的利润率角度上讲,SMT的利润率大多数只有10%-15%左右,去广州大卖家交流会上讨论,发现很大平台超级卖家的利润率基本为8%,即:极度优化的供应链,配备以极低的利润率,在速卖通的市场上拼杀着;相反,对于Amazon的订单利润率,基本都不低于30%利润率。


                15楼2019-01-17 14:06
                回复
                  但是Amazon也仅仅是止于单订单而言,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做过亚马逊的人都知道,做亚马逊就是做FBA,你没有做FBA,基本上就是落后了人家一大步,不管从流量倾斜还是购物体验!亚马逊FBA购物,美国全境内24小时送到,相比而言,自发货的E邮宝,到达美国的时候通常为7-12天,漫长的等待,买家购物体验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换句话说,订单也不会多。亚马逊是一个很公平的平台,价格权重不会很高,重视的是产品listing质量,以及产品的购物体验、产品买家评分等。


                  17楼2019-01-17 14:08
                  回复
                    看来做FBA是势在必然的,要生存,必须先适应!做FBA发货前,最好先把供应链优化完毕,然后才上产品,优化listing,通过一定的手段(站内广告+砸钱手段),提高SKU的自然排名。等listing排名上升到一定名次后,根据真实订单的情况,决定是要开始备货,发往美国亚马逊仓库还是弃款


                    18楼2019-01-17 14:10
                    回复
                      亚马逊重视产品,很注重选品,在做FBA之前,一般先通过一些手段,并且加以站内的广告辅助,提高Listing的自然排名,等排名上升之后,通过对自发货订单的观察,来初步判断SKU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一些真实订单进来后,开始准备FBA发货,备货到海外仓,入仓售卖。要特别注意侵权的问题,尤其是外观侵权,亚马逊对侵权零容忍,一旦侵权,listing就会被下架,货如果在美国没有退货地址,直接就扔水里了;另外,需要控制好售卖日期,亚马逊仓库的收费项目一般是:入仓收一次,出仓收一次,半年之内不会再收仓储费,如果超过半年还有库存,随着存储时间的推移,仓储费只会越来越多,所以,亚马逊的综合要求和门槛比较高,一般比较适合大资金团队和公司。特别是一些大类的产品,比如服装,从S码到3XL一款下来就要囤货不少,加上如果颜色不同,一款衣服下来就要囤货好几万块,经常听说某公司是由几个股东合资运营,海外货值几百万上千万。
                      产品!还是产品!做FBA就是做产品,如果产品不好,一样销售不动!


                      20楼2019-01-17 14:13
                      回复
                        《独立站篇》
                        独立站的发展历经了一个轮回:自2006年兴起,经历了6年百花齐放的繁荣期;2012年前后,因第三方平台兴起、流量成本上涨和商业模式落后等原因,独立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行业中有关自建站回暖的声音不断传出。
                        尽管独立站兴衰起伏,但卖家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流量从哪里?因为这是独立站最烧钱的地方,也是导致许多独立站无法生存的原因。
                        三方平台政策不断收紧,独立站迎来春天?
                        从一些迹象可以看出独立站风潮再度兴起:谷歌、Facebook、必应等海外巨头纷纷布局独立站跨境电商业务,一些大卖开始加大自建站渠道开发力度。
                        深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平台政策不断收紧,平台越来越合规,门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以来,封号、删评时有发生,卖家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积压,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账号被限制或者资金被冻结,平台发展瓶颈愈发明显。同时,跟卖、价格战等问题,更让不少卖家倍感乏力。而与第三方平台不同,独立站不受平台规则、政策限制,享有更高的自主权、灵活性强,可以通过选品的特色实现产品的议价,同时还可以将数据100%留存在自己手里,实现数据安全和增值。
                        另一方面,独立站的运营规则完全是自定的,卖家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彰显企业、品牌的文化和特色。而近来,卖家品牌出海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卖家、传统外贸企业也希望通过独立站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逆境中寻找出路!当初既然选择这条道路,爬也要爬下去,自己选择的路,自己含泪也要走完!
                        2017年之前,那些三方平台,亚马逊、速卖通、国际站、WISH平台、LAZADA等都尝试过了,总的来说,收获不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年一直在给平台打工。下半年,已经意识到在平台没有生存空间了,开始寻找第三方平台以外的生存土壤,全面转型做独立站。
                        独立站最大的问题就是引流的问题,他不像平台,没有自然流量,一切引流全靠自己引流,刚开始的时候独立站小白一个,完全无从下手。只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一步一步来,步步为营,遇到问题就百度,就请教前辈,不耻下问。开始慢慢在谷歌、Facebook等社交平台、论坛等做关键词、发帖做外链等,不做收费的引流广告,只能投入更多的时间来换取流量。推广初期,咬着牙走下去,一天工作12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天还是公平的,在绝境中慢慢让自己看到了希望。
                        现在已经在欧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英语系市场中站稳了脚,一天500个订单左右(虽然,这个成绩在跨境中真的不算什么,但是,对我来说,真的是几度泪水的结晶)。接下来,打算扩展产品线,扩张到电子类产品以及汽配产品,然后尝试去开拓一些富裕的小语种国家,明年的目标就是开拓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国家,扩大战果。
                        起初做独立站的时候,会觉得很难,但这是一项细水长流、精工出细活的工作。做独立站,就是做产品、做服务、引流量。
                        1). 产品: 选择你擅长的产品,任何产品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在世界的某一角落都有他的市场所在;
                        2). 服务: 好的服务,才能积累大量的代理商和老客户,这个很重要;
                        3). 引流量: 人工引流(耗时长)、广告(粗暴而简单,成本高)、技术引流(门槛高)
                        做了两年的独立站,也算做了一些成效,不知道同行们,你们现在还好吗?外贸人不易,冷暖自知,且行且珍惜!


                        22楼2019-01-17 14:17
                        收起回复
                          能说个联系方式吗?交流一下,或者私信也可以


                          24楼2019-01-20 09:48
                          回复(1)
                            良心推荐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9-02-17 05:35
                            回复
                              厉害了 希望可以多学习


                              26楼2019-03-06 1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