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农业学校校史吧 关注:13贴子:198
  • 0回复贴,共1

淮安罗振玉创办中国最早的农学定期刊物《农学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罗振玉 罗振常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学者。父罗树勋曾署江宁县知县。光绪十七年(1891年),罗振玉赴省应试未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许多青年探讨强国之道。光绪二十二年,罗振玉和朋友山阳蒋伯斧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的农学团体农学社,翻译日本及西方农业书籍。次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农学定期刊物《农学报》,光绪二十四年出版《农学丛书》。同年,还创办了一所语言学校——东文学社,讲授日语、英语。罗振玉在上海的工作,使他获得了农学专家和新教育家的声誉。光绪二十四年冬,他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聘去武昌,为湖北农业局作咨询并任农校教席,同时在江楚编译局任职。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派他去日本考察教育制度。回国后,应两广总督岑春煊之请,为两省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参事。他在广州收购了康家学海楼藏书,从而大大增加了自己的收藏。光绪三十年夏,又应江苏巡抚端方之聘去苏州咨询江苏教育,在苏州办了江苏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北京新设学部,罗振玉就学部督学之职,全家迁往北京。东文学社乃于次年关闭。此间,他先后去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西、安徽视察。光绪三十四年,他任学部代理和负责考试回国留学生的副考官。次年任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罗振玉和他在东文学社的学生王国维全家迁居日本。他在京都住了八年,其间于民国4年(1915年)回国,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发表了一批考古文章。他于民国8年回国,定居天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民国11年12月溥仪结婚,罗振玉和不少满清遗老前去向这位逊帝道贺,次年入溥仪“内廷”。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宫,他竭力保护溥仪的安全及其特权。溥仪去天津日租界内居住,他成了三名顾问之一。民国17年底得知日人有恢复溥仪帝位的打算,他乃移居日人所控制的大连。这时,他和郑孝胥之间的不和加深。民国20年底溥仪去旅顺后,日方建议以满洲和蒙古组成一个由溥仪为名的共和国,罗、郑两人遂发生冲突。罗坚持建立日本曾经答应的帝制,而郑则同意接受成立共和国的主意。民国21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罗振玉很失望。溥仪当上了执政,但并不是皇帝。民国23年3月溥仪终于登上了皇位,日本人大批涌入满洲,成为伪满洲国公民,并担任重要官职。此间他任考试院长,以后退居大连。民国29年6月10日,罗振玉卒于大连。其著述主要为考古和历史两个方面,有《敦煌石窟记》、《殷墟书契简编》、《殷墟文字书契类编》。著作全目载于《罗雪堂著述目录二卷》。他还自行刊刻了一些目录学珍籍,并致力出版由伪满洲国政府在东京印行的《清实录》。罗振常(1875~1942),原名振铭、振名,字子经、子敬,号心井、邈园。罗振玉弟。古籍目录学家。幼时家境日衰,无力延师,直至10岁始从胞兄罗振玉读书,19岁应县试不中,后捐得候补翰林院待诏。光绪二十七年到上海协助罗振玉编辑出版《教育世界》杂志,并翻译日本农学著作。后随罗振玉赴京,协助搜集和研究甲骨文,以及石磬雕戈等古玩。不久应奉天八旗中学国文教师之聘,奔走关外。清廷解体后,随罗振玉浪迹日本京都2年。返沪以后,于汉口路独资开办“镡隐庐”旧书肆,岁出一目,井井然如藏家之籍,为古籍目录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著有《重校订史可法集及别传》、《善本书所见录》、《天一阁藏书所见录》、《洹洛访古游记》、《古调堂集》、《征声集》、《养莠记》等。


IP属地:江苏1楼2019-01-01 21: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