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吧 关注:174贴子:818

回复:菩提洲 今日法语 201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9-05-27
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大家都要善于观察和调整自心是否在菩提心的状态。
2019-05-28
佛陀教我们放下对这无常世间的常执,其实我们不想放下也在放下。这一生不就正在离我们而去么。因为执着,失去显得格外痛苦。
2019-05-29
只要弟子不舍弃我,我不会舍弃弟子;弟子需要我帮助,我随时会尽己所能提供帮助;弟子不愿见我,我可以回避,只希望我所有的弟子不要因为我破戒,也不要因为我生烦恼。
2019-05-30
凡夫人在交往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是同在菩提之路上,都以寻求解脱为人生目标的佛弟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应该及时相互忏悔,最好不要让矛盾过夜,如果长时间地从心里嫉恨对方,会对修行造成很大障碍。
以前法王如意宝常说,金刚兄弟在日常交往时最好保持一点距离,不要彼此还不怎么了解,就马上热乎得不行,没过多久又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相互起嗔心,有点距离关系才融洽
2019-05-31
前几天有人说 “心中有佛就可以了”,我听后跟他开玩笑说,不仅你一个人心中有佛,所有众生心中都有佛。心中有佛当然很好,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仪轨如理如法地皈依,获得皈依的戒体,再以皈依戒为基础,进一步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次第深入地闻思修行,把心中的佛性一点一点显露出来,才是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
2019-06-01
对小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这样他以后不管走到哪儿,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会说:没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这样的一个人是懂得与己、与人、与世界愉快相处的。
2019-06-02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平常教育孩子,在行为上不要杀生,心地上一定要善良,教孩子的心,让它变得更善良。包括面对所有的有情,蚂蚁、蟑螂等等,让孩子懂得它们有生命,要慢慢教育孩子不要去伤害它们。教育孩子对生命有爱心,对生命有同情心


IP属地:上海24楼2019-06-02 18:03
回复
    2019-06-03
    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与菩提心直接相违的是杀生,希望大家避免直接或间接的杀生,比如点杀,请人吃饭或者别人请自己吃饭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杀生。不杀生是最主要的一条戒律,不杀生的基础上,最好能从今天开始一点点减少吃肉,逐渐吃素、放生。吃素客观上减少了杀生,是间接的放生,也很有功德。现在很多人因为健康的考虑开始吃素,我们佛教徒更应该吃素
    2019-06-04
    这就像一盏灯,在点燃另一盏灯的时候,自己的光明不会熄灭一样,我们回向也是这样。而且发心越广大,功德也就越不可思议
    2019-06-05
    信心成为你与上师之间默契的互动。你需要不断加深对佛法的理解和掌握,才有足够的能力回应。所以,对上师的信心不意味放弃对自己的责任,相反,你得更精进地修学才能跟上
    2019-06-06
    现在可能有的人在看到大德们、居士们做善法时,会有意无意地生起“这是一种炫耀吧”等排斥的念头,其实我们不一定了解别人是在炫耀还是真的在利益众生,所以生起这样的想法并不好。往后,我们看到或听到任何人行持善法时,一定要观清净。自身能参与其中肯定非常好,即使参与不了,也一定要在心里随喜。这只会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好处,不会有任何坏处。倘若我们因为不了解而诽谤了他人行善,被诽谤的对境不会受什么影响,但假如人家是真正地在行善,那所造恶业就太大了,影响的是自己的解脱
    2019-06-07
    有人不知道怎样印证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偏差,方法其实很简单:看看你的“自我”是否依然强大,你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界分感是否依旧强烈
    2019-06-08
    受戒是自愿宣誓,表示自己决心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没有人强迫和命令你必须这样那样。一旦你自己发下了誓言,就该恪守之。没做到的话要忏悔,并不是因为不忏悔你就会触犯某个主宰者的权威而受其惩罚,而是因为不当行为会带来恶性后果,伤害到你自己,所以要通过忏悔,通过心的改变去改变缘起,并最终改变结果
    2019-06-09
    佛菩萨的加持力也就是他们护佑众生的愿力,这种愿力极其强大,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广大庄严的诸多清净刹土都完全是由佛菩萨的愿力所化现,所以不要怀疑诸佛菩萨是否有护佑众生的力量,关键是自己心里是否真的相信并愿意接纳佛菩萨的加持


    IP属地:上海25楼2019-06-09 20:34
    回复
      2019-06-10
      每个人都或远或近是另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局限也是你的局限,他的苦也存在于你的生命中,而你的清净会给他带来清凉,你的精进修行也指向他的幸福、自由。
      2019-06-11
      皈依后就进入了佛门,以后一定要守持皈依的戒律。第一,从今以后对上师三宝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不退失信心;第二,恭敬对待上师三宝。不要把佛像、经书、僧衣和佛教用品等放到地上或其他不清净的地方,更不能跨过去;第三,将上师三宝作为自己唯一的依怙
      2019-06-12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种情境,背后都有复杂的成因,并不是单纯某个人、某件事造成的,并且情境本身也在持续变化中,新的因缘不断加入,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缘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2019-06-13
      有的人性格孤僻,不能温和、贤善地与人相处, 他们不知道,众生是学佛人的福田
      2019-06-14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佛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2019-06-15
      学佛是用来观察自己,不是用来观察别人的,要管好自己,不要总看别人的过失。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显现,心清净,外境自然清净。
      2019-06-16
      不仅仅是给我过生日,你们自己、父母和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有能力的话也应该去放生。即便没有因缘很多人一起放,也可以带自己的家人放生;如果家人不同意放生,自己一个人去菜市场哪怕买一条生命,念一些佛菩萨的圣号和心咒,然后放在适合的环境里,这个生日也过得有价值了不仅对自己,对报答于我们有生养之恩的父母也有很大的意义。现在有些人过生日可能在物质上花费几百、上千甚至上万元,我不敢说完全没意义,但是这些钱如果拿出来解救生命,哪怕不是全部,只拿出一点点,甚至只放一条生命,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祝愿,能给你和家人的今生来世带来安乐


      IP属地:上海26楼2019-06-16 17:22
      回复
        2019-06-17
        回向是分享,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自心与诸佛圣众无二的本性。譬如一室中有千盏灯,每盏灯的光明都遍满全室,灯与灯之间光明互入,光明所及,不分此灯之光还是彼灯之光。圣者证得的心佛众生也是这样。虽然凡夫无法直接见到这种互即互入,但我们时时回向众生就是在一次次帮助自己趋近实相
        2019-06-18
        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2019-06-19
        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2019-06-20
        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2019-06-21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生命非常脆弱,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你,而你又没有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可能在任何时间、因任何原因而死亡。一定要把无常的道理深深印在心上,对抗“自我”的谎言。
        无常是不看年龄的,就象汉族人常说的那句俗话,黄泉路上无老幼。往往就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死亡突然降临,说走就走,没有半点通融,再多的牵挂也得放下。
        2019-06-22
        我们总以为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让我们快乐或不快乐,让我们执著,觉得换一个环境,问题就会自动解决,但如果我们看待事物应对问题的方式不改变,如果我们的内心不足够强大坚韧,那么无论在哪里都迟早会跌回旧的习惯和烦恼哀愁中。
        2019-06-23
        嫉妒总能伪装成其它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受它骗。你力求冷静和客观,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随喜赞叹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也许不过是嫉妒心在发作而已


        IP属地:上海27楼2019-06-23 17:01
        回复
          2019-06-24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某些无常则无法接受,这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意。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彻底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2019-06-25
          有些人离苦得乐的办法是用另一种看似快乐实则痛苦的东西替代现在的痛苦,而有些人是在痛苦的当下转过身来直面它、超越它。
          2019-06-26
          快乐的能力很重要,不要学佛学得愁眉苦脸,无论遇到什么都努力以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在所有的感情、关系,面临的事情、问题背后,是各种各样的期望和恐惧。努力了解自己内心的期望和恐惧,用佛法正见引导自己。
          2019-06-27
          初学者往往以为凡事都有窍门,总想找个机巧的法子,其实最大的机巧就是坚持,串习。一件事,做十遍不成功,就做一百遍;一百遍不成功,就做一千遍。反复坚持做下去,熟能生巧。
          2019-06-28
          信佛,归根结底是信因果。若想得到某种果,就要去种下它的因,并积累缘起。
          2019-06-29
          我们虽然学了很多佛法但内心却没有转向佛法我们没有修行。
          2019-06-30
          实修在哪里修?就是当下的身语意,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着手之处。


          IP属地:上海28楼2019-06-30 15:25
          回复
            2019-07-01
            对法的珍重和修法的热忱,即是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和信心。
            2019-07-02
            职业、生活方式等并不能阻碍一个真正想修持佛法的人。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哪怕很小的行为习惯的改变,也会给生命带来改观。
            2019-07-03
            祸福、得失、生死、苦乐、聚散,所有成对的现象都是这样,自带反面,可我们只想要一面
            2019-07-04
            业的规律是未造不遇,已造不坏失。就是说,自己没有造过的业,不会成熟在自己身上;造过的业,不论相隔多久,因缘具足时便会在自己身上成熟。
            2019-07-05
            在空性的理解上,另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执著断灭,认为什么都是空的,善是空,恶是空,因果是空,修证是空,所以不用行善,不怕造恶,随心所欲,就是最高明的境界。祖师们一再告诫:宁执实如须弥山王,不执空如芥子许,要修行者千万警惕的正是这种对空的邪执。
            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
            2019-07-06
            反过来想,这么多年来,无数的祈愿,每一次我们的那份投入、期盼都仿佛只要实现这个愿望,人生从此便快乐无忧了,而有哪一次愿望成真是从此让我们快乐无忧的?
            2019-07-07
            清净观并不是刻意把一切想象成美好、庄严、神圣的,而是知道自己的身心以及见闻觉知的一切只是自己的业(善业、恶业、因缘、福报、罪障相续交织)呈现出来的样子,我们现在又再戴着烦恼的眼镜看待、感受着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的世界是实相几经变形重组后而成的虚妄之相。


            IP属地:上海29楼2019-07-07 18:55
            回复
              2019-07-08
              三轮体空,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作恶、行善,都是依缘而起,是主要、次要的种种条件具足后显现的象,这其中没有独立、恒一存在的施者、受者及行为,一切都是现而无自性的。然而,尽管没有可执持的实质,现象却不会随心所欲地出现或隐没,象的显现遵循着因果的规律,丝毫不会错乱,所以了解“空”的道理后,还要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
              2019-07-09
              从比较究竟的角度说,六道是众生各自业因果报的显现,而不是独立、绝对存在的六个地方。比如我们看见面前这杯水,或者感觉到煦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对一个饿鬼道众生来说,他看见的则是脓血,阳光照在身上冰冷彻骨,所以根据业报的不同,就在原地,便有不同的世界
              2019-07-10
              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2019-07-11
              你内心的状态,终究会反映到外面来
              2019-07-12
              我们既然喜欢回忆过去,就多想想地狱众生的痛苦,那里有我们的过去。今生不好自为之,那里还有我们的将来
              2019-07-13
              困惑往往蕴藏着豁然开朗的机会..... 佛教鼓励的怀疑精神是一种求知精神,而不是出于偏见和情绪去否定什么。什么都不信并不代表客观、清醒。
              2019-07-14
              如果说生病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切身体会什么叫“身外之物”。名利权势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人在病中方才知道那些其实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IP属地:上海30楼2019-07-14 12:42
              回复
                2019-07-22
                恶语会引起对方的嗔心,而嗔心的破坏性极大。《入行论》云:一千大劫里布施、持戒的善根,若没有三殊胜摄持的话,一念嗔心起即销毁殆尽。所以,从故意激发对方生起嗔心而使其自毁善根的角度,恶语的确罪过极大。
                2019-07-23
                人身难得,看似漫长的时光其实转瞬即逝。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努力地积资净障,那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好现在的时间和机会,尽可能多地行持善法。参加共修更可以让我们把自己修行的有限功德融入共修的功德大海当中,而且所有参加共修的人都会得到同样的功德。这对于我们的解脱有着很大的意义。
                2019-07-24
                所谓凡夫只是一种心的状态,我们的心处于颠倒执著中的状态。当然,这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了,无始以来至今,一直处于其中。但不管怎样,既是状态就可以改变。我们念佛、念净土便是在慢慢扭转心的状态,从念念追逐生死烦恼,现前轮回境界,转成念念阿弥陀佛,现前极乐净土。
                2019-07-25
                当嗔恨贪执等具伤害性的情绪生起时,立刻觉察到它并试着去放松那股情绪。再次生起,再觉察再远离。轮回并不抽象,没有这一次次的觉察和出离,所谓解脱轮回便易流于空谈。
                2019-07-26
                我觉得在很多情况下,更关键的问题不是想“我到底有没有出离心”,因为这很容易陷入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学习觉察、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绪欲望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治贪嗔痴。贪泛指过度的欲望,嗔泛指失控的情绪,痴指执著。管好自己的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离。
                2019-07-27
                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2019-07-28
                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首先他们认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他们很努力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然后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们极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变化,生活中还有什么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与它终生相处。


                IP属地:上海33楼2019-07-28 19:02
                回复
                  2019-08-05
                  对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任何际遇都可以转为修行的契机,比如,你可以利用孤独感来修持慈悲心,所以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好的。当然,如果你沉浸在孤独的感受里,这本身并不能自然让你生起慈悲等正面、积极的心态,你需要审视它,看到它背后的力量。
                  2019-08-06
                  临终时,若能向往净土,那一刻的心必定恳切,心力也强大,这个时候念佛、观想、发愿,能做到任何一个,三个就都做到了。
                  2019-08-07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映射。我们的感受不离贪嗔痴,所以我们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一个不离忧恼和缺憾的世界。感受,决定了我们处于怎样的世界中。
                  倘若不能止息内在的负面情绪,我们与他人,与周遭环境的矛盾冲突,不会止息。所以,发现自己身陷矛盾和争斗中时,看看自己的心。
                  2019-08-08
                  初学者很难直接体验到无我,但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不断强化这个观念,也会相当有帮助。比如生病了我们一般会说:“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惨!”这时候如果我们提醒自己:没有我,只是这个肉体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问题。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感受随时在变化。仅仅是知道没有一个实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会令心里的焦虑、恐惧放松很多。
                  2019-08-09
                  对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在哪里度过最后一天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心的状态,是否有正知正念。正知,是指对自己身心的状况有持续清醒的觉察。正念,是心住正法,心处在对正法的忆念、定解、觉受或证悟中。
                  2019-08-10
                  业力,简单地解释,就是一个人言行思维的无数前因后果不断叠加而形成的强大惯性。人在生前死后都受到这股惯性的支配,死后尤其如此,因为在中阴身的觉知中,业的力量表现为强风,在强风劲吹之下,他无法控制自己近于无形的身体。所以,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几乎谈不上选择,即使勉强有点想法,想什么,也是在惯性的作用中。
                  2019-08-11
                  修行可以理解成:慢慢训练自己养成远离烦恼的习惯。


                  IP属地:上海36楼2019-08-11 18:05
                  收起回复
                    2019-08-12
                    现代人脆弱的原因有方方面面。比如说,不懂得世事无常的道理。认为事情必须要以自己期待的样子发生、发展,否则就会倍感挫败。可是迁变不居本是生活的常态,怎能因为你喜欢就停止变化?既然是变,就要知道事情的变化由诸多因素共同影响造就,不单是你个人的意志。
                    人们习惯于恒定、孤立地看待事物,忽视无常和因果,所以常常陷入僵局。
                    2019-08-13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你不需要总是跑在最前面。你不想比别人都更快跑到终点吧?那为什么还要总是以百米冲刺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呢?
                    再说,竞争只是手段,学习、工作、收入都要最好的,这也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快乐。你得问问自己快不快乐。
                    2019-08-14
                    我说“与自己亲密相处”,意思是持续地觉察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念,了知此时此地。这在佛教中是一种基础的修法,叫念处法门。
                    现在人们常常是不能清醒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状况的,心不在焉,活在别处,是常态。比如,你总是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姿态和感受吗?你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有自觉吗?恐怕很难。没有经过心的训练,一般是很难保持这种觉察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身心活动没有持续的自觉,当你强调“自我”、“自己”的时候,你指的又是什么?
                    2019-08-15
                    从积极的方面看,因为无常,一切才有改善的可能。无论我们现在多么无知、狭隘、混乱,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克服局限,为自他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安乐。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最基本的就是正确地取舍因果。
                    2019-08-16
                    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问题、缺点、可笑之处,多多少少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我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上的污点,擦掉它。同样,看别人能帮助我们改掉自己的缺点。
                    2019-08-17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个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
                    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
                    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2019-08-18
                    有时候避免负能量干扰的有效方法,恰恰是慈悲心,因为它的开阔柔韧会让我们跳出眼前的一时一事,看到事件更大的背景,看到在这个背景里众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成。


                    IP属地:上海37楼2019-08-18 19:07
                    回复
                      2019-08-19
                      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当成训练内心的平台,把遇到的每一个人看成是自己完善人格修养的一个机会。
                      2019-08-20
                      烦恼怎么来的?简单一点说,主要是欲望太多,心胸太小,眼界太窄,这在佛法里叫贪、嗔、痴。降伏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习。先慢慢扭转观念,再逐步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2019-08-21
                      串习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复去做,习惯成自然。日常生活中,岂止是恋爱如此,很多事都是这样,不断重复,最后养成习惯。比如你小时候学习走路,开始不会走,一遍一遍试着去走,大脑和肢体慢慢就形成固定的反应机制,最后你就学会走路了。小孩子认字也是这样,本来不认识的字,反复看,反复写,反复记忆,然后就认识那个字了。长大后谈恋爱,相识了,互有初步的好感,接着加深交往,不断熟悉了解对方,心里再时常想起对方的可爱之处(有些是真的,有些是你想象出来的),越想越好。每接触一次,每多想一次,爱就越深一点。你看,这感情也是从无到有慢慢串习出来的。
                      2019-08-22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强大的惯性,身心活动一直是按着某种固定模式在周而复始,细观察一下。我们很多的言行、思想乃至心念都会给现在和未来的自他带来伤害。我说的伤害是指会让人经历、感受痛苦。
                      根据佛法,改变这种循环的外力有二:一是反省自己的行为,清醒地认知它们的性质和后果,对于已造成或将造成伤害的行为生起真诚的悔意,并下决心以后无论如何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这叫忏前戒后。再通过持续的觉察,在平常生活中把这份认识和决心落到实处。另一种外力是根除对自我的执着,证悟空性,现见诸法实相
                      2019-08-23
                      如果真心实意随喜的话,你可以得到对方的功德。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佛法的善巧方便使积累资粮变得多么容易,只要一念随喜就能积累无量功德。
                      2019-08-24
                      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恶业则将我们引向痛苦,一再的痛苦。恶业即身口意的错误行为,它们源于对人和事物的错误认识。错误的认识可以纠正过来,因而错误的行为是有可能改变和停止的。既然改变了错误的行为,痛苦就有可能结束,不仅是单个的痛苦,还包括轮回中所有粗大、微细、各式各样的苦。轮回的苦消失了,限制不再,这种状态称为解脱、寂灭或涅槃
                      2019-08-25
                      身体是工具,在我们还能利用它时,不要故意去毁坏它,但也不要对它太执著迷恋,那样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成为障碍了。
                      对治对身体的执著,应从不净观开始。反复观察人的身体是如何由皮、肉、骨、内脏、秽物等三十多种不净物组成,从而逐渐淡化对身体和外表的迷恋。


                      IP属地:上海38楼2019-08-25 11:23
                      回复
                        2019-09-02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2019-09-03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2019-09-04
                        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只有到这时,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师一直在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
                        2019-09-05
                        外在的行为跟内心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身体行为上,而身体的行为也会影响内心,所以我们通过顶礼来调柔内心,通过反复的礼拜来一点点磨灭心中的傲慢,使内心一点一点变得柔软、谦卑。
                        顶礼既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又是在训练培养内心的恭敬。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顶礼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草草走个形式,那就浪费了很好的修行机会。
                        2019-09-06
                        问:嗔恨贪执生起的时,明知不对内心却无法平静,怎么办?
                        答: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嗔恨贪执全部放下,否则你会被挫败感深深困扰,觉得自己修行没有成效,从而逐渐退失修行的热情。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
                        能够意识到嗔心、贪心生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尽管内心感受到嗔恨、贪执,但不要把恨和贪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不要把嗔恨转化为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不要把贪执之心转化为追求和占有等行为。这样做的同时尽量保持对内心情感变化的觉察,你会发现,当贪嗔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执、嗔恨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控制和观察,贪嗔对我们的干扰会减小。
                        事实上,随着正知正念训练的纯熟,我们的心相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得敏锐、调柔,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弱。
                        2019-09-07
                        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的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谈何容易。不过,我们还是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的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这个愿望。
                        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只要不断训练,什么假的在我们心里都能变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装发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发出来。
                        2019-09-08
                        常常有人问:佛法里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衰老?在很多时候,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可以理解为:佛法里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绕过衰老,或至少让它看上去美妙一点?
                        我的回答是,像莲师那样证得虹光身,可以永葆青春,否则,似乎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绕过衰老。在我们成为像莲师那样之前,更好地面对衰老,明智的办法可能就是面对它,并让自己明白:别再想方设法绕过这份痛苦,绕不过去的;也别想粉饰衰老,它的面目就是狰狞残忍的。


                        IP属地:上海40楼2019-09-08 17:27
                        回复
                          2019-09-09
                          于亡者自身而言,最关键的是生命结束时的念头。即使一个人生前做了很多善法,一旦临终时生起贪心、嗔心、嫉妒等恶念,以此为缘起,下辈子就会投生三恶道。而即使生前没有行持过大量善法,临终时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往生意愿坚定,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和自己的愿心相结合,不用说上升到人天道,就是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因缘和合顺理成章。
                          2019-09-10
                          有弟子可能会想:今天不听课,等下次补传承就可以;下次又没补上,最终听法师总的念一遍颂词也算是获得了传承。然而,故意中断传承是非常不好的缘起。以现在这个不太好的缘起,将来即使能听到,也不会圆满不用说多少劫之后再听时会不圆满,就算今生还有机会听,仍可能不圆满。
                          我从十几岁开始求学,所有的上师们提的第一个希望就是:不管学什么,最少要圆满传承才能离开。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课时也曾说过:“一定不要断传承。”所以,除了非常重大的事之外,希望大家一定尽量圆满传承,不要轻易中断。
                          2019-09-11
                          大部分人是会经历中阴的。我们在亡者中阴期间具足良善的发心和行为很重要,因为此时亡者和生前已经大大不同中阴身有一定的他心通、神足通等神通。如果用他个人财产去放生、做经旗、上供下施,能够真实利益到他,他就会很高兴,这样即便无法往生极乐世界,也会投生善趣人天道,至少不会下地狱。
                          假如亡者对家人和财产起贪执,更有甚者家人为争夺遗产而吵架、争斗,便很容易令亡者生起嗔心等恶念,从而直堕恶趣;而且如果家人自己或者以亡者的名义行持杀生、偷盗等其他恶行,也会令亡者陡生恶心并且加重恶业,也非常容易下堕恶趣。
                          往往在投生中阴的一到两周之内,亡者下一世是上升还是下堕就会有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亡人不会超过四十九日就会转世投生,个别情况下也有更长的,比如投生中阴持续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转世。
                          2019-09-12
                          现在很多人认为超度做一次就可以,但通常情况下,一次就将亡人超度到极乐世界是很难的。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家里要是有人去世了,家人会在当地或周边地区迎请他生前有信心的上师,从亡者临终开始为其持续超度四十九天,行善的方式还包括做经旗、刻玛尼石、放生等等。有些条件宽裕的家庭可能会请一二十位僧众轮流交替为亡者超度(比如三四天、七天换一批出家人念诵),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最少也会请一两位僧人,一直超度四十九天,此后再举办或随喜参加一些大型的听闻解脱超度法会。之后每年到亡者的祭日,都会依家庭条件请僧众前来做听闻解脱等超度法事,等等。
                          2019-09-13
                          虽然佛经中明确说,临终十念,必定往生,但平时十念的因缘要具足都不容易,更莫说临终,所以平时就务必要精进修行,回向净土,临终才靠得住。
                          2019-09-14
                          如果在临终者面前哭闹,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障碍我们正常人平时看到别人哭闹也会心情不好,更不要说是快死的人了,所以大家以后不能在临终者和亡者面前哭。对于信佛的人,可以这样好生安慰:“你一定、必然、百分之百会去好的地方(往生极乐),你虽然以前造了些恶业,但是你通过忏悔已经清净了业障,所以来世的去处一定会很好的,不会去坏的地方,我也替你感到高兴!”诸如此类安慰和鼓励的话对临终者非常重要。
                          2019-09-15
                          信佛,归根结底是信因果。若想得到某种果,就要去种下它的因,并积累缘起。 同样的,自己种的是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懈怠的因,自然结不出成就的果。我们不能越学佛法,越不相信因果,反而觉得凡事都有个什么窍门捷径,自己不需努力,求求加持,一切就搞定了。真的没那么神奇,佛法不是魔术。


                          IP属地:上海41楼2019-09-15 18:44
                          回复
                            2019-09-23
                            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著。
                            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2019-09-24
                            曾有对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问我:“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信仰,你会说什么?”我想了想说:“信佛就是相信因果。”
                            2019-09-25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事实始终是他最关心的。杀生的事实,抛开其他不论,对被杀者和杀者都是痛苦生命被剥夺的痛苦和杀业感召的痛苦。当我们说避免造恶业感苦果,并不只是在说自己将来不想受苦的问题,众生相依共存,我不杀生也意味着其他众生免受被杀之苦。
                            为自己所做的事赋予正义、公平乃至弘法利生等意义是容易的,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避免制造痛苦。
                            2019-09-26
                            安乐不是硬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立情绪,它只是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的减弱,因此不对治五毒烦恼而想另修出一份喜乐宁静来是很难有效果的。
                            2019-09-27
                            鲜花确实很美,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凋谢。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今天还是青春年少,但用不了多久,无常就会不期而至。
                            2019-09-28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
                            2019-09-29
                            发了菩提心却不认真精进地修行,不但欺骗了佛菩萨也欺骗了众生。


                            IP属地:上海43楼2019-09-29 19:54
                            回复
                              2019-09-30
                              我传了很多法,但今后是不是精进修持是你们自己的事。得到了传承,加持肯定会有,精进修持的话会解脱,不修持的话,我也没办法。释迦牟尼佛也说:吾为汝说解脱道,当知解脱依自己。
                              2019-10-01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发心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喝水时,观想把最好吃的、最好喝的供养给上师三宝,并把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解脱,这样就种了菩提因,会得菩提果,将来能成佛。假如喝水只是喝水,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也许没有什么害处,但没什么好处,最多是现在不会渴死,却不是将来成佛之因。
                              2019-10-02
                              仲敦巴尊者说:修行关键要闻思修交替反复。尤其对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闻思修交替进行、反复串习极为必要。初学者还不太懂佛法,应该先闻思,了解法的字面含义,生起相似的定解后,再上座修习。座上反复忆持法义,这叫观察修;直到无须忆想也能持守法义时,便安住于对法的定解中,入定,直到再次生起分别念,这叫安住修。
                              2019-10-03
                              上师瑜伽是一切教法的源头,直指诸法实相,它是无上究竟法门,却易懂易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持。
                              吃饭时,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喉部,美味的饮食都敬请上师享用;走路时,观想上师在自己右肩的上方;感受快乐时,想到这是上师的恩赐;处于逆境时,想到这是自己的果报,慈悲的上师加持,让自己在有能力清净以往业障的时候经历这一切,学会体验他人的痛苦,从而更快地生起菩提心。
                              2019-10-04
                              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着,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嫌恶那些无明习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
                              2019-10-05
                              死亡只是当前生命的结束,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新的生命在继承旧因果的同时又将造作新的因果。连接前世、今生、来世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灵魂”,而是未断的因果关系,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2019-10-06
                              富有、能说会道、勇猛善战未必是好人,在我们的传统里,好人的根本归结起来就是一点:心地善良。
                              善良可以说是学佛人最核心的品质。法王如意宝的教言里写了:善心不讹、稳定不变、脾气好、有智慧的才是好人。


                              IP属地:上海45楼2019-10-06 1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