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352贴子:983,811
  • 24回复贴,共1

关于格物致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蕅益全集》卷十八中,对格物致知有个很妥帖的解释。
我把这段打出来给有兴趣的朋友看看。
【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识观……故若欲格物,莫若观所缘缘。
对于唯识学没有接触过的估计是一头雾水,其实这是讲的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在《摄论》中,又叫显了智、平等智、回观智、作事智,一般以奘师为准。
通俗点说,格物,便是了别一切外境所缘为前五识变现,所以一切外在皆是内在的作用,不为外缘所惑,便是致知,进而平我执,使意诚,进而心正。
心,心识,在《摄论》中为第七识(此第七识摄七八两识),在《成唯识论》中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因果流转的中心,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便是当下菩提。


1楼2019-01-11 22:38回复
    吧主,来此传法,赞叹赞叹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1-11 22:56
    回复
      《摄论》,解决不了贫困国家的温饱问题。整个佛教的经书价值不如任何一本的理科教材。
      最实际的,佛学高僧有什资格和牛顿,爱因斯坦,欧拉,阿基米德,比尔盖茨等人相比呢,看对人类文明有何贡献就知道了,谁最寄生虫,一目了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1-12 00:35
      回复
        统一回复。
        我不回复无聊的问题,引战的问题,非理性的问题和无知的问题。
        关于宗教存在的意义,对待宗教与科学的态度,请自行查看《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作者帕斯卡,物理学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1-12 10:07
        回复
          格物,格,层次,物限制。(超越)
          致知,达到,知,知道,懂德,(懂得)天人合一。
          正心,志在何方(初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性是心之生,明心见性。慎独,慎,真心也.独每个人独特的(特性)。情心之显相。(喜怒哀乐)。
          诚意,诚者,自诚明。意,心之动,念当下之心。念起即觉。
          修身,心者身之主。身是家之主。主,神也,魂也,根本也。人本也。
          正心,心志于道,天理即良心。观心。见道。如是观。
          诚意,据于德。当下之心,念起即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1-12 10:08
          回复
            “刑不上大夫”
            对“刑不上大夫”之意蕴,孔子曾作出过经典阐释。《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曾求教于孔子:先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适用刑罚吗?孔子作了这样的解释:对于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礼教驾御其内心,从而赋予其廉耻之节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讳不名之耻。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
            这个并不偏离孔子的道。
            这个不予讨论。本人认为是正解。我的理解,有一种说法,大夫{官否?}建议者有错,不应该罚。只是其一。指君子上大人独处时不违背仁,而普通百姓却在独处时却放纵自己,在仁上出出入入。大人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自觉”。
            自觉是由内心产生的,谓仁,因而礼后之。
            刑加诸外,以规“出入可也”,礼生于心,仁可期也。
            故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上下就是加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为:刑法不加重于大夫,礼制不减轻于庶人。实际上,大夫是懂得刑法的,而庶人不一定懂得礼制。所以,这一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不因不懂得礼制而减轻罪责。”对刑法和礼制知道与否,并不能影响罪刑的轻重,不因此而增一分或减一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1-12 10:13
            回复(17)
              《春秋》小国无大夫。如有大夫,则褒之。
              上下是加减一说,我不认同,要想成为大夫,是要在周室报备的,如果不经过周天子,《春秋》讥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1-12 10:25
              回复
                关于礼不下庶人,从《春秋》来看,对于庶人整体是重视的,但对应一个个的人,是轻视的。有“盗杀”一辞,盗杀为士杀,庶人杀无辞。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无辞。可见庶人无全礼,故礼不下庶人。


                10楼2019-01-12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