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元朝的诸多战争当中,火器着实没有多少作用,和14世纪欧洲的情况类似。
【纳速剌丁以舟师会诸军讨之。距三垛镇,贼众猝至,纳速剌丁麾兵挫其锋。后贼鼓噪而前,乃发火筒火镞射之,死者蔽流而下。贼缭船于背,尽力来攻,而阿速卫军及真、滁万户府等官,见贼势炽,皆遁走】在高邮得胜湖之战中,元军使用了原始的火门枪攻击张士诚义军,但仍然被义军反杀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军内讧。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达礼麻识理“纠集丁壮苗军”,“布列铁旗竿山下”,“火铳什伍相联”(《元史·达礼麻识理传》),以拒太保兼中枢左丞相孛罗帖木儿的军队进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但也不过是用以虚张声势——【扬言四方勤王之师皆至,帖木兒等大骇,一夕东走】——并没有起到实战效果。
有意思的是,义军远比元军重视火器,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的部队都曾大量使用火铳。如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军与张士诚军在绍兴的战斗中,双方都投入了火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率号称20万大军进攻平江城(今江苏苏州),也是依靠大量火器破城,俘张士诚。
明代前期是火器迅猛发展的时代。金属管形火器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明代火铳在继承元火铳的基础上,野战火铳朝着轻巧灵便的方向发展,城池攻防的火铳则向着远射程、大威力方向发展,逐渐划分为“枪”、“炮”两大类型;瞄准装置和火绳点火也从无到有;单管单发也发展到了多管连发。
火器在明军中的大量装备(洪武年间明军火器达到装备编制的10%,嘉靖年间有些部队火器已占编制兵器的50%),进一步改变了军队编制和战争形式,永乐年间,明成祖设立神机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的火器部队。由此可见明朝对于火器的重视。
但是明朝缺乏体量相当的对手,这是永乐朝之后,火器发展逐渐减缓的原因。而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生产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战争越发系统化,群雄林立确保了战争的密度,生产力的进步则使得有更多资金用于军事技术的研发,百年战争和土耳其扩张战争,是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全欧大战,推动了欧洲军事体系、技术的急速进步。
不过,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打君士坦丁堡所使用的乌尔班巨炮,实际上比起明朝火器并没有什么优势。火炮绝非越大越好,乌尔班巨炮虽然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并没能打开君堡城墙,反而工程师乌尔班本人也被其中一门巨炮炸膛致死。反倒是拜占庭人守城使用的小型管形火器给了土耳其人很大打击——
【由于拜占庭的小型火炮并不适合发射重型炮弹,于是守军另辟蹊径,将一些火炮(其实应该称作“手炮”,它们可单兵操作)当作“散弹枪”使用。他们在炮管中装填5到10枚核桃大小的铅弹,当奥斯曼士兵蜂拥而至时从极近的距离发射--效果是敌军血流遍地,有些地段尸体甚至堆积到了城墙的高度。
这些拜占庭袖珍火炮所发射的铅弹穿透力极强。它常常可以贯穿一名身着铠甲的奥斯曼士兵,击中他身后的另一名士兵,再次贯穿,再击中下一名士兵,直至炮弹的威力消逝。于是一发铅弹常常一次便能杀死2到3名敌兵。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奥斯曼军队遭到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对兵力雄厚的苏丹来说,这样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纳速剌丁以舟师会诸军讨之。距三垛镇,贼众猝至,纳速剌丁麾兵挫其锋。后贼鼓噪而前,乃发火筒火镞射之,死者蔽流而下。贼缭船于背,尽力来攻,而阿速卫军及真、滁万户府等官,见贼势炽,皆遁走】在高邮得胜湖之战中,元军使用了原始的火门枪攻击张士诚义军,但仍然被义军反杀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军内讧。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达礼麻识理“纠集丁壮苗军”,“布列铁旗竿山下”,“火铳什伍相联”(《元史·达礼麻识理传》),以拒太保兼中枢左丞相孛罗帖木儿的军队进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但也不过是用以虚张声势——【扬言四方勤王之师皆至,帖木兒等大骇,一夕东走】——并没有起到实战效果。
有意思的是,义军远比元军重视火器,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的部队都曾大量使用火铳。如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军与张士诚军在绍兴的战斗中,双方都投入了火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率号称20万大军进攻平江城(今江苏苏州),也是依靠大量火器破城,俘张士诚。
明代前期是火器迅猛发展的时代。金属管形火器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明代火铳在继承元火铳的基础上,野战火铳朝着轻巧灵便的方向发展,城池攻防的火铳则向着远射程、大威力方向发展,逐渐划分为“枪”、“炮”两大类型;瞄准装置和火绳点火也从无到有;单管单发也发展到了多管连发。
火器在明军中的大量装备(洪武年间明军火器达到装备编制的10%,嘉靖年间有些部队火器已占编制兵器的50%),进一步改变了军队编制和战争形式,永乐年间,明成祖设立神机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的火器部队。由此可见明朝对于火器的重视。
但是明朝缺乏体量相当的对手,这是永乐朝之后,火器发展逐渐减缓的原因。而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生产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战争越发系统化,群雄林立确保了战争的密度,生产力的进步则使得有更多资金用于军事技术的研发,百年战争和土耳其扩张战争,是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全欧大战,推动了欧洲军事体系、技术的急速进步。
不过,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打君士坦丁堡所使用的乌尔班巨炮,实际上比起明朝火器并没有什么优势。火炮绝非越大越好,乌尔班巨炮虽然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并没能打开君堡城墙,反而工程师乌尔班本人也被其中一门巨炮炸膛致死。反倒是拜占庭人守城使用的小型管形火器给了土耳其人很大打击——
【由于拜占庭的小型火炮并不适合发射重型炮弹,于是守军另辟蹊径,将一些火炮(其实应该称作“手炮”,它们可单兵操作)当作“散弹枪”使用。他们在炮管中装填5到10枚核桃大小的铅弹,当奥斯曼士兵蜂拥而至时从极近的距离发射--效果是敌军血流遍地,有些地段尸体甚至堆积到了城墙的高度。
这些拜占庭袖珍火炮所发射的铅弹穿透力极强。它常常可以贯穿一名身着铠甲的奥斯曼士兵,击中他身后的另一名士兵,再次贯穿,再击中下一名士兵,直至炮弹的威力消逝。于是一发铅弹常常一次便能杀死2到3名敌兵。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奥斯曼军队遭到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对兵力雄厚的苏丹来说,这样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