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原著吧 关注:13,366贴子:454,868
  • 131回复贴,共1

甲子之期 微子与胶鬲引狼入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史上的武王伐纣 貌似有两次 第一次时机未成熟 武王所谓“尔未知天命” 实际可能是得知殷已有大军拱守
第二次 按逸周书记载 :
惟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
【按他人注解:一月丙午(42),那天是月相是旁生魄,第二天丁未(43--第一天),武王带兵从周地出发,去征伐商纣王。 (戊午日54过黄河孟津第12天---史记和尚书)到了二月,那天月相既死魄的时候,(这个地方没写干支号),过五天就是甲子日(0日-第22天)早上同商朝军队打仗获胜,后来杀了商纣王,捉了邪恶大臣百人。】
那么周从出师到克殷 不过三个星期 说明当时周的疆界与殷都是很接近的 几乎等于是一次突袭 纣即使还有实力 却无法及时回防 那么为何以甲子为克殷之期呢 貌似是武王事先与殷人的内奸微子 胶鬲约定好的 估计是微子胶鬲派人告诉武王 好时机到了 殷师克东夷未返 西伯速来云云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
【武王是一直有奸细在殷都 给他通风报信的 至于约定甲子之期 一则是出于估算 筹划 二则按当时背景 大概也是经过卜算的吉期 是计划与卜算共同确定的结果:贞人卜吉 哪天比较吉利?曰:甲子 甲子能不能赶到 努力可以赶到 那就甲子了 于是胶鬲就回去报信了 】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
所谓殷使胶鬲候周师 这当然不是纣王派来的 而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内奸 来催促武王 急速进军 假如武王不按日期到来 则伐纣估计不能成功 胶鬲之主就要杀胶鬲这个通敌联络人以自保 所以武王日夜不休 风雨无阻
那么胶鬲的主人是谁呢?
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胶鬲的主人就是微子
武王伐殷,舍于几,逢大风焉。率舆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战于牧野。【当然 我对当时行军速度能否达到一日一夜三百里表示怀疑 但总之武王十分急切 要在甲子之期赶到】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纣卒易向,【微子】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于宋。
所以所谓武王伐纣 看起来就是微子勾结外敌 引狼入室的一个大阴谋
这么说起来 武王伐纣平话 倒是隐含了部分历史事实 殷交叛纣 为伐纣先锋 最后杀死纣王的 也是殷交


IP属地:江苏1楼2019-02-01 10:01回复
    演义的陆压劝阻退兵那段:
     二更时,辕门外来了陆压道人,忙忙急急,大呼:“传与姜元帅!”子牙方欲回兵,军政官报入:“启元帅:有陆压道人在辕门外来见。”子牙忙出迎接。二人携手至帐中坐下。子牙见陆压喘息不定,子牙曰:“道兄为何这等慌张?”陆压曰:“闻你退兵,贫道急急赶来,故尔如此。”乃对子牙曰:“切不可退兵!若退兵之时,使众门人俱遭横死。天数已定,决不差错。”
    将陆压换成胶鬲 将众门人换成与周共谋的殷商贵族 这样气氛就更贴切了 俺们也就能理解陆压的慌张了 哈哈


    IP属地:江苏2楼2019-02-01 10:04
    回复
      其实当初知道武王两次伐纣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第一次退回去了,纣王居然没有防备,反而越加松懈,给予武王第二次可乘之机!(当然对当时的资料了解的少,只能看做纣王自暴自弃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2-01 13:34
      收起回复
        1.其乱至矣
        2.纣师众却倒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2-01 13:54
        回复
          是一种说法,不过现存证据不足,不足以支撑,不过商朝内乱是真的,只是目前还无法给帝辛翻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2-01 14:13
          收起回复
            臣子和诸侯都联合周来造反,他却没发现,可真是千古明君啊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9-02-01 14:18
            收起回复
              当然 商有陋习 比如人牲活祭杀俘殉葬什么的 但这却并非纣王一人如此


              IP属地:江苏8楼2019-02-01 14:27
              回复
                历史史实,作为延伸探讨可以,但就封神这本书而言还是应当遵循书中设定,这两点一定要区分开。
                就周代商这件事而言,周人的造假术真的炉火纯青,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很多常识都是编造出来的,多少真相就这样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2-01 15:25
                收起回复
                  纣王是否早就预料到突袭也有争议
                  1977年陕西出土了一批甲骨,补上了一些文献缺失。出土的是商朝晚期的庙祭甲骨,其中一片编号为H11:1,记述商纣王在父亲帝乙的宗庙中举行祭祀,祈求成汤保佑并且占卜。
                  研究人员认定,它们是牧野之战发生之前,商纣王对武王来伐的告祭,希望伟大的先祖保佑他平定周室的来犯。时间是癸巳日,距离甲子日决战还有31天。那个时间周武王正在恶劣的气候中长途跋涉。商纣王不仅知晓武王的军队前来,还从天象里看到了不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2-01 15:46
                  回复
                    微子绝对有问题好吧,不然不会封个宋国给他,你看后面伯夷叔齐两家伙拦着武王的军队,说武王父死不葬,以臣伐君,武王都不解释一下,手下的还准备武力驱逐。可见天下也不都是弃纣从周的。后来管蔡之乱,管叔蔡叔可是直系宗室,讲道理是既得利益者和姬姓基本盘,不还是说反就反。


                    IP属地:上海11楼2019-02-01 17:34
                    收起回复
                      胶鬲是微子派来问武王的说法完全是错的。
                      原文如下: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翻译:
                      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的情况,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武王说:“不欺骗你,我将要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胶鬲走了。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加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都劝谏说:“士兵们很疲惫,请让他们休息休息。”武王说:“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禀报给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是让胶鬲没有信用。胶鬲没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会杀死他。我加速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经先摆好阵势了。武王到达以后,就开始交战,结果把殷商打得大败。这就是武王的仁义。他人(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呢?正好让武王不战而获胜。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2-29 03:51
                      回复
                        先秦时代贵族对战是讲究「礼制」的,说白了就是「师出有名」,两军对战前需要先约定战争日期、战争地点,并说明战争目的。直到春秋时代,这种礼节都仍然被保留,但仍然有礼崩乐坏的迹象,因此孔子才追求「克己复礼」。到了战国,这种战争游戏规则就几乎完全不被遵守了。
                        回到12楼我发的原文,显然胶鬲来找武王就是依照礼节讨论战争时间和战争地点的,并且回去禀告了自己的君主。尽管在武王前往约定地点(殷郊)的路上,军官提议歇息,但武王为了不使胶鬲因自己违背约定而被独夫所害,还是在约定时间(甲子日)到达了殷郊。而且,在到达时,纣王的兵马已经在殷郊排列好了——显然,纣王在得知武王约定的战争时间后,也做了充分准备。
                        《逸周书》里的这件事本来是为了显示武王的仁义和守信的,但在断章取义之下,就被变了味儿。至于本贴其他内容,如微子是胶鬲的幕后主使,也是武王间谍之类的,由于不值一驳,我也就不驳了。归根结底,承认武王是因为仁德而封微子续殷祀有那么难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2-29 04:03
                        收起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2-29 08:23
                          回复
                            胶鬲和微子启与帝辛不和这个观点,其实大多学者是认同的。如《商代史·殷遗与殷鉴》就是持这种观点。
                            《国语》中,又有妲己与胶鬲一同亡殷的记载,是将妲己类比夏朝妺喜,将胶鬲类比商朝名臣伊尹。而在传说中,伊尹是做过一些类似间谍的工作的。
                            再有就是《吕氏春秋·季冬纪》的一段记载。在战前,周武王命令周公、邵公,向胶鬲、微子启许诺高官厚禄,恰好被伯夷叔齐看见,二人讥笑一番后选择离去。此处也显示,伯夷叔齐并不认可微子启、胶鬲的做法。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2-05-19 04: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