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龙吧 关注:7贴子:440
  • 2回复贴,共1

慢性胃炎 中医疗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07-03 22:46回复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病因病机 
    西医认识 
    病因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 
    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认识 
    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劳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症状辨证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般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尤其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明显疼痛、嘈杂、灼热等,严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籍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探索,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合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 
    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 
    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代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 
    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 
    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明显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 
    保健常识 
    (1) 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病历举例 
    张学伍,男,35岁,因胃脘胀痛,嘈杂于2003年3月8日就诊。 
    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时轻时重,这次复发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现觉胃脘胀痛明显,食后加重,伴嘈杂嗳气,轻度恶心,大便秘结,疲乏气短。 
    胃镜提示:胃体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和渗出。 
    查:患者消瘦,面色无华。中上腹压痛。 
    舌苔厚稍黄,脉沉稍弦。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虚积滞、胃气上逆。 
    中医治疗:健脾消积,和胃降逆。 
    处方: 
    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2楼2009-07-03 22:46
    回复
      • 119.84.154.*
      重庆三人民医院
      http://www.3rmhospital.com.cn/xx.jsp?id=1825
      浅表性胃炎治则
       
       
      来源:  浏览次数: 810  发表于:  2007-03-13 14:06:12 
       
       
         28岁的张老师自七月份以来一直感到胃部不适,不论饭前饭后胃部都有闷涨感,时常便秘、嗳气,稍吃点水果就极不舒服,辛辣之类的食物更是不能沾边。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见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局部糜烂,有出血点,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几个月来,西药吃了一大堆,还是时好时坏。经朋友介绍,他来到了河南省中医院就诊。
        在消化内科门诊,王敏副教授为张老师进行了查体,并详细地查看了他以前的病历。王敏告诉张老师,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是一种普通的临床常见病。从张老师的症状及脉象来看,应属肝郁脾虚,当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治则。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王敏为张老师开的处方为:
          柴胡12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枳壳10克,云苓12克,百合30克,乌药15克,川楝子15克,郁金10克,萝卜子30克,神曲15克,麦芽15克,山楂15克,干姜8克,甘草3克,党参15克。每日3剂,水煎服,饭前空腹服下。
        张老师吃完3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又服原方5剂,所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继续以原方连服或间断服用达20剂,停药后一个月,张老师打来电话告知王敏副教授:“这一个月来胃部闷涨等不舒服的感觉完全没有了,饮食也恢复正常了。”
        据王敏介绍,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起病之初往往都有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嗜吃酸辣及饮冷等不良生活习惯,或有情志不畅、劳累过度、受寒等诱因,从而使脾胃受损,土虚木郁而致病。脾失健运,食入而不化,故病者常伴痞闷或胀满、嘈杂;肝气不舒,疏泄失常,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则嗳气、泛酸、恶心、呕吐。所以,中医治疗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胃必须兼治脾。故而宜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理气活血止痛为主。
        此外,王敏说还可尝试使用以下单验方:
          1.百合30克,乌药9克,元胡9克。水煎服。治虚热胃痛。
          2.苡仁30克,制附子15克。研末贮存,每服1.5克。治胃寒痛。
        3.桃仁、五灵脂各15克。微炒为末,加米醋制成丸如小豆粒大,每服15~20粒,开水送下,治慢性胃炎之血瘀胃痛。
        4.荔枝核,烧焦,每3克加木香0.5克。共为细末,热汤调下。治胃寒气滞疼痛。
        5.诃子6克,藿香6克,白豆蔻6克。共研末,每服3克,姜汤送下。治慢性胃炎之恶心吐酸。
        6.乌贼骨9克,木贼草18克,川军9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开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治胃病吐酸水。
        王敏特别提醒,患者服药一定要在医生辨证诊断之后,再由医生决定服用哪一个剂。              
                                                  --摘自健康报(河南省中医院戴秀娟 2007.02.01  4版)


      4楼2009-07-04 2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