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权
惠帝身后只留下了八个年幼的儿子,“(惠)帝毋(无)壮子”的局面,意味着汉帝国要面对更大的“内忧外患”。
所谓“内忧”,无疑就是一直盘踞在中央朝廷的功臣集团。
这些如狼似虎的“老革命”们,对“与高皇帝共定天下”的吕后可以俯首帖耳;对高帝和吕后的嫡长子惠帝,也可以“口服心不服”;但面对这几个三四岁的小娃娃,恐怕就要“视若无物”了。一旦吕后去世,主弱臣强的局面必成“心腹大患”!
而所谓“外患”就是坐镇地方的诸侯王。
当初刘邦消灭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地处偏远,战略位置不重要的吴氏长沙国除外),本着“自家人靠得住”的理念,重新册立了自己的兄弟子侄担任诸侯王,希望他们能够拱卫中央。
然而,对“外贼”日防夜防的刘邦,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最难防的却是“家贼”—— 这些同姓诸侯王们“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同“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尤其是在中央实力衰弱之际(比如幼帝临朝),他们“天子自为”的想法只会更加强烈,所谓“拱卫中央”只是刘邦的一厢情愿而已。
此时的吕后已经53岁高龄,不可能辅佐着幼帝直到成年亲政。而她一旦去世,那句“大臣内叛,诸侯外反”的警告,就很可能成真!
所以,吕后现在必须重新划分权力格局,以应对她身后可能出现的“政治风暴”。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吕后动用了手中最后的王牌——吕氏外戚。
于是,惠帝刚刚驾崩,吕后就在中央“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夺了功臣们的权。
接下来,她的目标是诸侯王。
其实,早在惠帝年间,吕后就已经开始对诸侯王动手了。不过,那时她是以“报私仇”为主,所以只是杀了恩怨甚深的赵王刘如意,教训了对惠帝不敬的齐王刘肥。
但这次不同,她的目标是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所以手段比之前要狠辣许多。
吕后在刘吕之间强制推行“刘吕联姻”, 将吕氏女子全都嫁给皇族。随后又派“诸吕”前往诸侯国担任国相,对诸侯王进行全方位“监控”。
接着是打击不听话的诸侯王。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此二人先后徙封赵王)因不满“刘吕联姻”被逼身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诸侯国体系进行“重组”,重组的方式就是重封新王。
这就提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封诸吕”。
但所谓的“大封”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直到吕后临死前,吕氏王也就三位——赵王吕禄、梁王吕产、燕王吕通。
这对于几乎占据了汉朝半壁江山的刘姓诸侯国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
当然,有人会拿“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说事。
然而“白马之盟”很可疑。
按说,这份盟约应该是大汉朝的一级“红头文件”,怎么也得“藏于高庙”;即便不“藏于高庙”,也要存档备份,载入国史。但奇怪的是,这份“红头文件”的内容,在史书中仅零散见于几个章节之中,而盟誓的时间、地点、条款、参与者竟然完全“失载”!更奇怪的是,不符合“白马之盟”的吴氏长沙国,不仅没被“天下共击之”,反而还平安地延续了五代,直到文帝前元七年才因为“无嗣”而“国除”。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份“四无盟约”根本就是出于伪造,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吕氏王”的“非理非法”!
但实际上,“吕氏王”不仅“合理”,而且“合法”。
吕后所封的这吕氏三王,都是由列侯提拔上来的,从资格上来说,完全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受封之前,都经过了“民主评议”,不仅朝中大臣认为“无所不可”;各地诸侯王也“皆以为宜”,所以册封诸吕为王在程序上也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后来齐哀王举兵讨吕,声称要“率兵入诛不当王者”,分明就是在自扇耳光。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却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就是吕后在“大封诸吕”的同时,也册封了刘氏诸侯王,而且数量不少,前前后后一共八个,远多于吕氏三王。
虽然在此之后,八王中有三位夭折,一位入继为帝,但剩下的四王,在数量上依然超过吕氏。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刘氏诸侯王中,常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济川王刘太都是惠帝的儿子(三位早夭的小王和入继为帝的也是),也就是吕后的亲孙子;余下的琅琊王刘泽,则是吕后的外甥女婿。
如果再把吕后新封的诸侯国放在汉初版图上来看的话,不难发现她“重组”诸侯国的真正用意:
吕氏的燕、赵两国横在了齐、代之间,不仅将后两者隔绝开来,还能对它们进行监控;原来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齐国,则被分割成了四块,其中分济南郡为济川国、琅琊郡为琅琊国,城阳郡为鲁国(吕后外孙,鲁元公主之子张偃被封为鲁王,其父张敖追封鲁元王,“鲁元太后”之称应源于此。刘肥奉妹为“太后”之事甚为荒诞,恐出于后人编排,并不足信);再往南,这三国与梁、淮阳、淮南三国(淮南王刘长为吕后养子,与吕后感情甚深)连成一片,将齐、楚、吴三国与中央直辖区完全隔离开来,由北到南形成了一个以少帝亲兄弟为腹心,以吕氏外戚为羽翼的战略屏障!
而建立这个战略屏障的目的,正是为了防范那些贼心不死的诸侯王!
至此,吕后多年来扶持外戚的意图也真相大白:
在大臣不服,诸侯异心的情况下,小皇帝唯一的依靠只有外戚,所以,吕后才会把大权交到外戚手里,甚至封他们为王。这并不是因为她“权欲熏心”,更不是企图“谋朝篡位”,而是为了保证小皇帝今后的统治不受威胁!
吕后苦心经营了这么多,能够保证万无一失吗?
不能。
因为吕后去世仅仅过了两个月,吕氏家族就在功臣集团的屠刀下彻底覆灭,而吕后自己也身败名裂。
惠帝身后只留下了八个年幼的儿子,“(惠)帝毋(无)壮子”的局面,意味着汉帝国要面对更大的“内忧外患”。
所谓“内忧”,无疑就是一直盘踞在中央朝廷的功臣集团。
这些如狼似虎的“老革命”们,对“与高皇帝共定天下”的吕后可以俯首帖耳;对高帝和吕后的嫡长子惠帝,也可以“口服心不服”;但面对这几个三四岁的小娃娃,恐怕就要“视若无物”了。一旦吕后去世,主弱臣强的局面必成“心腹大患”!
而所谓“外患”就是坐镇地方的诸侯王。
当初刘邦消灭了异姓诸侯王之后(地处偏远,战略位置不重要的吴氏长沙国除外),本着“自家人靠得住”的理念,重新册立了自己的兄弟子侄担任诸侯王,希望他们能够拱卫中央。
然而,对“外贼”日防夜防的刘邦,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最难防的却是“家贼”—— 这些同姓诸侯王们“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同“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尤其是在中央实力衰弱之际(比如幼帝临朝),他们“天子自为”的想法只会更加强烈,所谓“拱卫中央”只是刘邦的一厢情愿而已。
此时的吕后已经53岁高龄,不可能辅佐着幼帝直到成年亲政。而她一旦去世,那句“大臣内叛,诸侯外反”的警告,就很可能成真!
所以,吕后现在必须重新划分权力格局,以应对她身后可能出现的“政治风暴”。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吕后动用了手中最后的王牌——吕氏外戚。
于是,惠帝刚刚驾崩,吕后就在中央“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夺了功臣们的权。
接下来,她的目标是诸侯王。
其实,早在惠帝年间,吕后就已经开始对诸侯王动手了。不过,那时她是以“报私仇”为主,所以只是杀了恩怨甚深的赵王刘如意,教训了对惠帝不敬的齐王刘肥。
但这次不同,她的目标是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所以手段比之前要狠辣许多。
吕后在刘吕之间强制推行“刘吕联姻”, 将吕氏女子全都嫁给皇族。随后又派“诸吕”前往诸侯国担任国相,对诸侯王进行全方位“监控”。
接着是打击不听话的诸侯王。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此二人先后徙封赵王)因不满“刘吕联姻”被逼身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诸侯国体系进行“重组”,重组的方式就是重封新王。
这就提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封诸吕”。
但所谓的“大封”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直到吕后临死前,吕氏王也就三位——赵王吕禄、梁王吕产、燕王吕通。
这对于几乎占据了汉朝半壁江山的刘姓诸侯国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
当然,有人会拿“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说事。
然而“白马之盟”很可疑。
按说,这份盟约应该是大汉朝的一级“红头文件”,怎么也得“藏于高庙”;即便不“藏于高庙”,也要存档备份,载入国史。但奇怪的是,这份“红头文件”的内容,在史书中仅零散见于几个章节之中,而盟誓的时间、地点、条款、参与者竟然完全“失载”!更奇怪的是,不符合“白马之盟”的吴氏长沙国,不仅没被“天下共击之”,反而还平安地延续了五代,直到文帝前元七年才因为“无嗣”而“国除”。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份“四无盟约”根本就是出于伪造,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吕氏王”的“非理非法”!
但实际上,“吕氏王”不仅“合理”,而且“合法”。
吕后所封的这吕氏三王,都是由列侯提拔上来的,从资格上来说,完全合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受封之前,都经过了“民主评议”,不仅朝中大臣认为“无所不可”;各地诸侯王也“皆以为宜”,所以册封诸吕为王在程序上也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后来齐哀王举兵讨吕,声称要“率兵入诛不当王者”,分明就是在自扇耳光。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却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就是吕后在“大封诸吕”的同时,也册封了刘氏诸侯王,而且数量不少,前前后后一共八个,远多于吕氏三王。
虽然在此之后,八王中有三位夭折,一位入继为帝,但剩下的四王,在数量上依然超过吕氏。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刘氏诸侯王中,常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济川王刘太都是惠帝的儿子(三位早夭的小王和入继为帝的也是),也就是吕后的亲孙子;余下的琅琊王刘泽,则是吕后的外甥女婿。
如果再把吕后新封的诸侯国放在汉初版图上来看的话,不难发现她“重组”诸侯国的真正用意:
吕氏的燕、赵两国横在了齐、代之间,不仅将后两者隔绝开来,还能对它们进行监控;原来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齐国,则被分割成了四块,其中分济南郡为济川国、琅琊郡为琅琊国,城阳郡为鲁国(吕后外孙,鲁元公主之子张偃被封为鲁王,其父张敖追封鲁元王,“鲁元太后”之称应源于此。刘肥奉妹为“太后”之事甚为荒诞,恐出于后人编排,并不足信);再往南,这三国与梁、淮阳、淮南三国(淮南王刘长为吕后养子,与吕后感情甚深)连成一片,将齐、楚、吴三国与中央直辖区完全隔离开来,由北到南形成了一个以少帝亲兄弟为腹心,以吕氏外戚为羽翼的战略屏障!
而建立这个战略屏障的目的,正是为了防范那些贼心不死的诸侯王!
至此,吕后多年来扶持外戚的意图也真相大白:
在大臣不服,诸侯异心的情况下,小皇帝唯一的依靠只有外戚,所以,吕后才会把大权交到外戚手里,甚至封他们为王。这并不是因为她“权欲熏心”,更不是企图“谋朝篡位”,而是为了保证小皇帝今后的统治不受威胁!
吕后苦心经营了这么多,能够保证万无一失吗?
不能。
因为吕后去世仅仅过了两个月,吕氏家族就在功臣集团的屠刀下彻底覆灭,而吕后自己也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