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遇见最美的自己吧 关注:1贴子:141
  • 2回复贴,共1

【2019.2.16】开始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种被掌控的状态,作出的反抗。
呐,这是春节之后,冷冷给你的第一个建议,稍微走在计划前面,给自己留下偷懒的资格和空间,当你相对拥有不做事的权利时,你才会更愿意追求「主动做事」。
看看我吧,去年基本上都是隔天更新文章,但偶尔你会发现,我3天甚至4天才更新。不用怀疑,是因为我当时没有存稿,每次都是现写现发。
其实一天时间足够用,但因为我要匆匆忙忙赶稿,这种感觉直接把我劝退了:啊我不想做我就是不想做。
当我手里有两篇存稿时,我会开开心心地去囤下一篇。明明花费的时间一样,付出的精力也一样,但一切都大有不同。
关于这一点,《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方法》(奇普·希思 丹·希思 著)讲了一个小故事,蛮好玩。
/ 04 /
一家洗车店推出积分会员卡促销活动。顾客每洗一次车,就可以在卡片上盖一个章,集满8个章就能免费洗车一次。
第一组顾客拿到的是空白的积分卡,集齐8个章即可;第二组顾客拿到的是已经盖好两个章的积分卡,需要集齐10个章(只需集齐剩余的8个章),才能享受一次免费洗车服务。
有什么差别吗?看起来没有差别。两组顾客要达成的“目标”一模一样:购买洗车服务满8次,兑换免费洗车服务一次。但两组顾客的心态却大为不同:一种是从起点,另一种则是已经抢跑了20%的路程。几个月后,从零开始的顾客,只有19%换得免费洗车服务,预先盖了两个章的顾客则有34%达成目标。而且后者花费的时间更短。(《瞬变》)
/ 05 /
稍微走在你的计划前面一丢丢,会激发出你立刻行动的执行力。两点前提:不要制定你踮着脚都够不到的计划;也不要过多地超出计划,然后生出我要赶紧做完的贪念。
实际上,这不仅关系到你是否拖延,还牵涉到你的情绪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Tin Kasser 做过一项关于时间充裕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我们感到时间充裕时,我们能充分享受手头所做的事,我们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转引自 Tal《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是了。陷入时间的焦虑时,我们有多么痛苦,你是知道的。
例行总结:
走在计划后面或者将将跟上计划,即使你知道自己能做完,也常觉焦躁和抗拒。
稍微走在计划前面,给自己留下偷懒的资格和空间,你会更愿意追求「主动做事」。
新的一年。新的愿景,做你想做的事,过你想过的生活。
时间开始了。


1楼2019-02-16 01:29回复
    分享两点简单有效的建议,能很大程度上保证你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目标。
    话说其实我最近收到好几条这种留言了,大意是,冷冷我想看很多书,想学好英语,想健身,想培养兴趣爱好,我不缺动力,但是非常慌乱,每天明明想做那么多事情,但是回头一看,啥都没做成。焦虑着、踟蹰着、计算着,时间就没了。
    我来解决你的问题~
    / 01 /
    建议你一个时间段内只安排最多3个主线目标,比如,1月份是跑步、读书和学英语口语。
    你们知道的,每件事在一开始都是比较难的,你需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去进入状态。
    这段时间里,你去真实体验和经历,发现它需要克服的具体的困难,过了某个节点,也就渐入佳境了。
    如果你想着这个月要开始做10件事情,虽然花的时间相同,但心理上的痛苦度和焦虑感,是放大很多倍的。客观上的困难程度也是。
    所以,一个时间段的主线任务,千万不能多。眼光长远些,反正是年度目标,不用把所有的事情平分到每个月去做,而是完成两三个、再去完成另外两三个。
    等到这两三件事渐入佳境,你从中能得到成就感和反馈,熟悉它的流程,游刃有余之后,再开启新的关卡。
    这一点,吴军在《见识》中提过:我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得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 02 /
    好,我们接着说下一条建议。每一天的任务种类,也要尽可能的少。
    我们平常喜欢怎样制定当天计划?大概是这样吧:7点~8点背单词;8点~9点读某本书;9点~10点做数学题;10点~12点阅读英文原著;13点~14点学习插画课;14点~15点……
    emm,get到冷冷的意思了没?就是,我们喜欢在一天内,安排很多被拆分的小任务,各种类型,需要动用不同的脑细胞、不同的思路,打开不同的书,有的需要看,有的需要写。
    我的建议是:每天只安排3个主要任务,并且每个任务尽量用整块的时间,去集中完成。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当然,这个整块时间,是需要拆分成50min做事-10min休息的;以及,中途如果做这件事觉得疲累了,可以换个其它类型的副线任务,让大脑休息一下。但这个转换,只用作调剂,时间要短。基调依然是整块时间完成一个主线任务。
    / 04 /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且非常非常管用,我详细讲一下怎么做,以及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比如,你想系统地学习服装搭配,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于是你想着,每天花半小时去学习知乎的高赞答案以及一些优秀公众号的干货。
    但是,这样效率是非常低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你花了10分钟才找到对你有用的文章,刚看了半截,半小时就没了。
    这时候怎么办呢?你不想花太久时间在这块任务上,但是又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果。而计划表上的下一个任务,又在催你,这个时候就很烦啊。
    看,这就是我们拆分时间、安排很多任务的计划的最大弊端。你根本没法从容地完成任何一个任务,每个任务都会花费超出你计划的时间。
    / 05 /
    更好的方法是,把学习服装搭配这件事,固定在一周的某一天,给自己3.5小时的充足时间,搜索、阅读、记笔记,甚至你可以边学习边逛街/淘宝买啊。
    再比如,读书、学英语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想着平均每天安排半小时,往往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
    事实上,在做一件事的最开始的半小时,是要做很多准备工作的。以学习来说,客观上是找到要学习的素材、打开笔记本,主观上是启动自己的思维,进入学习的状态。
    这一点大家都有体会,做一件事是有思维的惯性的,需要进入状态,需要「入戏」。对了,大家知道的,演员拍戏,尤其是古装剧,很少会按照时间顺序拍,而是相同布景、相同妆容的多场戏,一起拍。
    这样效率是最高的。我们做事,也是一样的。如果总是按照半小时、一小时的节奏换任务,你会处于一种匆匆忙忙的状态,急着结束、急着开始,然后,急着自暴自弃。因为,你永远无法从容不迫地完成任何一个任务。
    / 06 /
    还有哦,真正花一整块时间,深入地去做一件事,你才能接触到核心的问题,并且能够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把这些问题在当时就解决。找到规律,优化自己的做事方式。
    做事一开始的半小时,往往是低效的。比如,你半小时读了10页书,然后呢?每一天,读10页忘10页。
    如果是一周固定某两天,每次花3小时呢?你可以从容地选书,做笔记,探索怎样能够更高效地阅读;并且在当时,就可以试着输出,真正消化这本书;然后在3小时的结尾,安排好复习的时间,以及下一次的阅读书目。不慌不忙,一段完整的有成就感的有收获的体验。
    事实你们都是知道的。越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一个月的每天半小时来读完,你越是读不完。其它事也是同理。
    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将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吴军《见识》)
    / 07 /
    好辣。这可能是我2018年,关于如何真正完成目标的最大感悟了。
    总结一下:
    不用把所有的事情平分到每个月去做,一个阶段只安排最多3个主线目标,等到这两三件事渐入佳境,你从中能得到成就感和反馈,熟悉它的流程,游刃有余之后,再开启新的关卡。
    每天只安排3个主要任务,并且每个任务尽量用整块的时间,去集中完成。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当然,这个整块时间,是需要拆分成50min做事-10min休息的;以及,中途如果做这件事觉得疲累了,可以换个其它类型的副线任务,让大脑休息一下。但这个转换,只用作调剂,时间要短。基调依然是整块时间完成一个主线任务。


    3楼2019-02-16 23:55
    回复
      精神上的隔绝是很可怕的。孤独真的太难受了,不是无人理解的孤独,而是与世隔绝,与人际关系基本绝缘,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孤独。
      这种情形实际上经常发生,在你每次想「做大事」的时候,比如考研,比如高考,比如工作。很多文章在告诉你,你必须放弃无效社交,把时间花在有用的事情上。
      什么是无效社交?有一部分大概是没有实际内容的闲聊,吃了没吃了啥睡了没睡得怎么样?那件衣服好好看好想买,再比如我问你《绝命毒师》看过没?
      啊哈哈哈,好像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尤其是在你争分夺秒做事的时候。上次有个妹砸,考研时候约朋友吃火锅,结果对方以自己要复习为由,拒绝了。嗯,大概如此吧。
      / 03 /
      你想花很久的时间做一些事情,于是拒绝各种「无效社交」,你孤独,你焦虑,你自我怀疑和否定,但你并不觉得这是可以解决的。
      大概是必须经历的吧,大概是因为自己努力得还不够,大概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没信心,你这么想。
      一部分是。但不全是。
      哈。还记得我之前说过,自己考研最后18天,又重新开始看书的事情嘛。在此之前我的备考状态,是极其焦虑极其差劲的。
      但那18天,不着急、不焦虑,踏踏实实。很奇怪是不是,到了最后,反而静下心来了。
      为什么?我对自己有信心了吗?不是。我突然间打通了任督二脉啥都会了?没有。
      最大的改变是:我有了日常社交。
      我换了一个复习的环境,每天可以和姑姑聊聊家常,和表哥打闹、互相嘲笑。一些和我的考研完全无关的事情。
      嘛,这些「完全无关的事情」,把我的部分注意力转向了外界。这,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治愈焦虑的方式。
      《奇葩说》中关于消除悲伤的药水那一季,薛兆丰老师说:其实我自己是挺敏感的人,从小到大挺敏感的。那么我选择的办法就是逃避,所以我很早开始看文艺小说,我就觉得我受不了,所以我不看的,我不看小说。小说我就看福尔摩斯,然后后来呢,我就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我自己以外的地方。我把注意力转移到更客观的外在的地方去,这是我觉得可以快乐的一个办法。
      / 04 /
      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人是一定需要对各种场景、情绪、话语等,花时间和精力,作出回应的。如果你没有将这些时间和精力往外部挥霍,就会作用于自身。
      回想一下过往最糟糕的那些时日吧,你会发现,基本上你都是处于「一个人」的状态。
      你经历了困境,你无人可说,你也不想说,你把自己隔绝起来,一个人往下坠落;而人际关系,即使是最日常的那些,会时不时地把你拉回来,稳稳地把你托住。
      要知道,人际关系是一种天性的需求,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能脱离人际关系而生存,而成长。(Tal语)
      / 05 /
      嘻嘻嘻,最后,让我们一起聆听清华小姐姐的教诲:
      @主公种草:我今天是真的焦虑了。晚上和我妈打电话聊天,我妈讲的一些她得出的人生感悟,和你写的是一样的,就比如说,不要小看10分钟嘻嘻哈哈的社交。
      人是一定需要对各种场景、情绪、话语等,花时间和精力,作出回应的。如果你没有将这些时间和精力往外部挥霍,就会作用于自身。
      去生活吧,但不要一个人。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


      4楼2019-02-16 2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