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一战爆发,受益最大的两个国家就是美国和中国。中国的问题就是他的产能很高,但生产效率太低,这就导致他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大意就是GDP很高,但他的毛利润和利润几乎就没有。一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订单到达中国,价格瞬间涨了三倍,中国的产能在瞬间就爆发了。1913年,中国进口英日棉纱268万担,1918年中国进口已经减少到111万担,民族资本纺织业的纱锭从58万枚,增长到221万枚。1913年,中国大量进口面粉,战后中国已经开始出口面粉。民族资本面粉业的厂家由57家扩展至137家,资本从884万元增长到3256万元,每日生产能力从7.6万袋增长到31万袋。1920年,中国出口1077万袋面粉。中国被日本压着打的缫丝业增长50%,卷烟工业增长800%,水泥钢铁因为前基数较小,故也有长足的发展。伴随着资本的大量进入,原来不愿意技术改造的民族资本开始大量投入机器替代原有的劳动力。能源结构也从薪柴林迅速过渡到煤炭。
-
1920年,江南造船厂甚至为美国生产了四艘万吨级运输船。
-
一战不仅仅为中国的制造业输入资本,同时也为日本的资本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本,这就导致日本开始抛弃面粉、造纸、缫丝、纺织这些行业,开始工业升级。日本重点投入的三大领域是化工产品、机械制造、交通领域,这对中国并不是什么好事。与此同时,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形式上统一中国。中日之间马上就要展开第三个经济领域的争夺,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大胜。
-
在一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民族资本都没有大的增长,总体趋势平稳。这源于日本在中国投入的大量的资本和企业,华资工厂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日本人在华企业的劳动时间只有11个小时;华资工厂工资是300元,日本工厂工资是400元;华资工厂每个中国工人平均管理16锭纺锤,日本工厂每个中国工人平均管理24锭纺锤,华资工厂的单位成本是日本工厂的150%。华资工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产条件不完善,个人效率低下,生产效率低下,原材料成本高昂。
-
缫丝行业,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市场份额是中三日一,现在的格局是日七中一,作为中国传统的出口强项,日本已经把中国远远抛在脑后。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使用不使用机器的问题,你使用机器破产农户就来砸你的工厂,你不使用机器,就导致你的成本居高不下。原来中国的所谓质量优势,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也荡然无存。
-
中国面粉工业面临的也是纺织业那个窘境,被日本工业逼到了墙角。造纸业也是大宗,1913年中国的机器纸是3%,1933年中国的机器纸是15%,进展乏力。。1936年,中国出口44.1%是农产品,32.4%是手工业产品,机器制成品只占7.1%。英法国开始金融立国的时候,中国还在手工业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