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的情况却不同。首先,此书第一章给人的感觉以为主角将是张君宝(后来的张三丰),第二章的时候又给人感觉主角是俞岱岩。不过,这两章其实并不是结构有问题,而是这部小说为了与前两部的《射雕》和《神雕》构成“三部曲”,就需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而又由于此书与前两书之间相距的时间太长,过渡时所需要的篇幅也就要相应地增加,以便营造出一种“两雕”的时代与《倚天》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的感觉。这是一种以“节奏”来营造感受的手法,否则即使作者已经明白地说过了很久很久了,读者也未必能有那种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细腻的“水中之盐”的笔法了(即用节奏缓慢来间接地表达时间久远,而不是直接以文字告知读者)。
但是,后面的章节到张翠山自杀为止,却显然是太长、太长了。怎么也不能以过渡为由,来说明何以这么一个不是主角的人物要占去如此之多的篇幅,张无忌的主角地位何以迟迟不能得到确立。这显然不是作者在故意需花招,玩弄新奇的结构技巧,而确实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失算”了。金庸本来应该是想把张翠山当作主角来写的,但写着写着发现写不下去了,情节的发展已经脱出了作者所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外,如果要维持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合理性,除了让张翠山夫妇自杀之外,再也没有可以解决如此尖锐的矛盾的办法了。
金庸自己也曾经谈到过,他写小说的诀窍,是一开始想好人物的性格,然后就根据人物的性格让情节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当然,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作者仍然是要不断地设想出一些“极限情景”,来表现、深化人物的性格,甚至更进一步地表达主题。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有关的情节设计,决计不能与人物的性格出现冲突矛盾,否则就会出现“人物”与“情节”设定的“错位”或搭配不当的问题。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人物的性格对情节的发展约束会非常大,大到事实上情节的发展只剩一条路可走,已是别无选择,否则就会与人物性格相冲突。张翠山之死就是属于这类情况。前已述及,从金庸花了那么多篇幅来刻画张翠山这个人物就可以知道,他本来是打算让张翠山作主角的。但情节发展到武当山上的时候,以张翠山过于刚正因而不能圆通的性格而言,他除了自杀,已经别无他法。作者将有关的矛盾推得太尽了,以致在张翠山的那种性格的设定之下,没有了任何转弯的余地,金庸不得不让他死。这是作者也无法控制的情况。正如网上一位朋友在讨论中提到过的那样:“……这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两种不同体现,作者能约束大框架,但是写作中却无疑有被情节发展牵着走的时候,有的结局不是作者能决定的,而是情节与主题使作者不得不那么写。”当然,作者确实是小说中的“上帝”,作者当然是可以强行不依照早先已经设定下来的人物性格,中途变卦,扭曲而使之与作者想要有的情节相适应。但这样的作者就不是高明的作者,这样的作品就不是优秀的作品了。
事实上,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其他伟大的小说家身上。最著名、且最富于戏剧性的,要数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了。福楼拜最后写着写着,身不由己,把包法利夫人写死了,于是痛哭失声。他的朋友见了,又是好笑又是奇怪,说:“你既然不想她死,就不要写她死,不就行了吗?”但福楼拜说:“她不能不死,我也控制不了。”如果福楼拜像他那朋友那样把应该要死的书中人物强行改活过来,那么福楼拜就不再是福楼拜了。
另一个例子是,很多人鄙夷于高鄂对《红楼梦》续书的部分。其实续《红楼梦》的书成千上百,没有一部的艺术价值能比得上高鄂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它所有的续书,无不费尽心机都要把死了的林黛玉写活回来,只有高鄂一书在这最重要的情节上坚决地贯彻了曹雪芹的原意。仅此一点,就可见高鄂之高明,以及他对曹雪芹原作精神的把握之深刻和准确。而如果不是高鄂在文学水平上达到与曹雪芹相近的程度,是不可能如此深刻地理解曹的用心良苦的。读者都爱煞了林黛玉,如果是作者,是小说的“上帝”,有多少人能忍心让她死?但她那种孤傲的性格在那种污秽不堪的环境之下,若真要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白,除了死,不可能有第二种结局。更不必说安排她死去,在成就主题的悲剧性和深刻性上的重要作用了。
这里可以顺便谈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前我们已经提到过,作者是有权自由地选择一些小说中的设定,如小说的风格、人物的性格、历史背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真实等。(这些都可归为“定位”的问题。)然而,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一开始的时候才有的。一旦“定位”定好了之后,作者的“自由度”就会大为缩小,要受到多种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与一开始时的“定位”相适应。如果作者自以为“我是小说的作者,我就是小说里这个世界的‘上帝’,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那恰恰是导致不少水平低下的作品频频发生“错位”现象的最关键的原因之一。
但是,后面的章节到张翠山自杀为止,却显然是太长、太长了。怎么也不能以过渡为由,来说明何以这么一个不是主角的人物要占去如此之多的篇幅,张无忌的主角地位何以迟迟不能得到确立。这显然不是作者在故意需花招,玩弄新奇的结构技巧,而确实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失算”了。金庸本来应该是想把张翠山当作主角来写的,但写着写着发现写不下去了,情节的发展已经脱出了作者所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外,如果要维持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合理性,除了让张翠山夫妇自杀之外,再也没有可以解决如此尖锐的矛盾的办法了。
金庸自己也曾经谈到过,他写小说的诀窍,是一开始想好人物的性格,然后就根据人物的性格让情节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当然,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作者仍然是要不断地设想出一些“极限情景”,来表现、深化人物的性格,甚至更进一步地表达主题。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有关的情节设计,决计不能与人物的性格出现冲突矛盾,否则就会出现“人物”与“情节”设定的“错位”或搭配不当的问题。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人物的性格对情节的发展约束会非常大,大到事实上情节的发展只剩一条路可走,已是别无选择,否则就会与人物性格相冲突。张翠山之死就是属于这类情况。前已述及,从金庸花了那么多篇幅来刻画张翠山这个人物就可以知道,他本来是打算让张翠山作主角的。但情节发展到武当山上的时候,以张翠山过于刚正因而不能圆通的性格而言,他除了自杀,已经别无他法。作者将有关的矛盾推得太尽了,以致在张翠山的那种性格的设定之下,没有了任何转弯的余地,金庸不得不让他死。这是作者也无法控制的情况。正如网上一位朋友在讨论中提到过的那样:“……这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两种不同体现,作者能约束大框架,但是写作中却无疑有被情节发展牵着走的时候,有的结局不是作者能决定的,而是情节与主题使作者不得不那么写。”当然,作者确实是小说中的“上帝”,作者当然是可以强行不依照早先已经设定下来的人物性格,中途变卦,扭曲而使之与作者想要有的情节相适应。但这样的作者就不是高明的作者,这样的作品就不是优秀的作品了。
事实上,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其他伟大的小说家身上。最著名、且最富于戏剧性的,要数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了。福楼拜最后写着写着,身不由己,把包法利夫人写死了,于是痛哭失声。他的朋友见了,又是好笑又是奇怪,说:“你既然不想她死,就不要写她死,不就行了吗?”但福楼拜说:“她不能不死,我也控制不了。”如果福楼拜像他那朋友那样把应该要死的书中人物强行改活过来,那么福楼拜就不再是福楼拜了。
另一个例子是,很多人鄙夷于高鄂对《红楼梦》续书的部分。其实续《红楼梦》的书成千上百,没有一部的艺术价值能比得上高鄂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它所有的续书,无不费尽心机都要把死了的林黛玉写活回来,只有高鄂一书在这最重要的情节上坚决地贯彻了曹雪芹的原意。仅此一点,就可见高鄂之高明,以及他对曹雪芹原作精神的把握之深刻和准确。而如果不是高鄂在文学水平上达到与曹雪芹相近的程度,是不可能如此深刻地理解曹的用心良苦的。读者都爱煞了林黛玉,如果是作者,是小说的“上帝”,有多少人能忍心让她死?但她那种孤傲的性格在那种污秽不堪的环境之下,若真要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白,除了死,不可能有第二种结局。更不必说安排她死去,在成就主题的悲剧性和深刻性上的重要作用了。
这里可以顺便谈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前我们已经提到过,作者是有权自由地选择一些小说中的设定,如小说的风格、人物的性格、历史背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真实等。(这些都可归为“定位”的问题。)然而,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一开始的时候才有的。一旦“定位”定好了之后,作者的“自由度”就会大为缩小,要受到多种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与一开始时的“定位”相适应。如果作者自以为“我是小说的作者,我就是小说里这个世界的‘上帝’,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那恰恰是导致不少水平低下的作品频频发生“错位”现象的最关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