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戏曲音韵学家徐慕云对奚啸伯的嗓音评赞为“有如洞箫之美”,
这个比喻是非常贴切的。我们知道,洞箫的声音,音量不大,但深沉而醇厚,幽暗而邃远,典雅而悠扬,娓娓而入情。用这些话来形容先生的嗓音,可谓是“惟妙惟肖”的。
奚啸伯的嗓音,说也奇怪:在一般住的屋子里唱,似乎他的嗓音比谁都小,可是一到台上,谁的大嗓门也不能把他的嗓音盖下去。上了年纪的老观众一定还记得,早前奚曾和素以嗓大声洪著称的金少山、声音清扬嘹亮的张君秋三人合作演出《二进宫》。金则声震屋瓦,张则响遏行云,比较起来,奚啸伯的嗓音最差。然而,他在他们之间,交错唱来,不但并不显得他弱,反而别具一种风格,另有一种音响境界。三人真是各尽其能,各极其妙。他们合作过多次,观众赞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奚啸伯这种音窄、量小、色暗但有立度(与横相对的立度,并非力度)、能达远,优美而能慑人的嗓音,不能说与天赋条件无关,但主要是由苦心探求,刻苦喊练而来。如果说杨宝森为宽而低的嗓音开出了条路子来,那么奚啸伯为窄而小的嗓音也走出了条道儿来。诚然,艺术家们总是在克服自己的缺点中,把它变成一种特有的优点。
一些致力声乐歌唱的行家们,对奚啸伯有关嗓音方面的贡献很是推崇。他们认为奚啸伯对于“衣期”辙的研究,即使在歌唱界,无论在理论研究上,或从歌唱实践上,都是一个高峰。可见他的艺术理论不止在京剧界是可贵的,而且在对其他兄弟剧种,甚或只要与“唱”有关的范围内,都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