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心学吧 关注:216贴子:2,407
  • 24回复贴,共1

【原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起心学,说起王阳明,往往在很多人的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知行合一”四个字,在一般的认知中,似乎“知行合一”已经成为阳明心学的代称。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政府机关、大中专院校,乃至诸多教育机构,都将“知行合一”以各种形式置于显著位置进行宣传或展示,这四个字就像真理一样,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章,甚至百姓的口头之中。

如果问起“知行合一”的意义,一般都会将知行理解为理论与实践,合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真的是如此,或仅仅是如此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进入“知行合一”的讨论,一探究竟。
一、知行合一的提出
阳明在《书林司训卷》中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
可见,“知行合一”的提出,是针对明中期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的救世之举,阳明认为“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送别省吾林都宪序》)学术不明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将知行截然分做两件”,他正要从倡明学术(知行合一之教)入手,拯救士风,从而希望能使天下恢复圣王时代的大治。

据《年谱》记载,正德三年戊辰(1508)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次年正德四年己巳(1509),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王阳明到贵阳学院讲学,“始揭‘知行合一’之旨”。
经过“龙场悟道”确立“心即理”基本思想框架的阳明,在自我觉醒后的天命指引下,正式开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求索,其提出的第一个针对时弊的思想就是:“知行合一”。
二、知行合一的内容
1、知与行
一般来说,儒家思想中,知是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标志人的外在的行为的范畴。
在宋代,朱熹的知行观代表了儒学的基本观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互发三个方面。其中,知不仅指主观形态所表现的知识,也可指求知的行为,而与知相对的行并不泛指一切行为,主要指的是人对既有知识的实践或实行。
在阳明哲学中,知的意义指意识或主观形态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纯粹主观性的范畴,而行不但指人的一切行为,还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有无之境》)

2、知行本体
阳明在答徐爱问时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传习录上》)
阳明从“知行本体”层面理解知行,这是知行学说的基础。阳明认为知行在根本上就是“合一”的,说“合一”而不说“同一”,是指两者是一体两面,虽然一体,但有不同的表现,就像硬币的阴阳两面一样,总是同时存在,但又各有不同。
知行不是构成本体的两种元素,而是本体的两种表现。
“知行本体”其实也就是朱熹所说的“真知”,由于真知是一种真正切己之知,所以,真知必能行,即必然能够付诸实践;相反,如果说个知,却不能付诸行动,那就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真知”。

这就像真懂书法的人,一定会书法一样。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懂书法,却不会写字,那么这个所谓的“懂”,自然不是真的。
所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答顾东桥书》)。
阳明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知孝知悌,不成只是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孝悌?”(《传习录》上)又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及“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
无论从道德伦理,还是一般认知活动而言,知与行都是不可分离的,说孝悌,必然有孝悌的行为,说痛寒,必然有痛寒(心理感受)的实际体会,说险夷,必然有路途的亲身履历,否则,都是道听途说,不能称为真知。
可见在心即理思想的大框架下,阳明认为的知,是身心统一的真切之知,这是从知行的根本处着眼。

3、知行结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上)。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同上)。
认知的起点,必然从起心动念发端,有了意向性活动,才会有相应的实践行为,或者说,有了对某物的认知需要,才会有去认知的实际行动。
在获得真知即真切之知的过程中,知、行两面必然同时起作用,知为行指点方向,行为知充实内容(知所知之后,自然就知道何为不知,从而在进一步求知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知)。
从解释学角度来说,这个知和行,是相互构成的螺旋结构,一阶段的知对应一阶段的行,有这样的行,才有这样的知。
就好像一个人听说某本书很好,那么听说这个行为,所带来的很好的认知就仅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而如果他想验证是否真好,就需要实际去看书,那么实际看书这个进一步的行,就会给他带来进一步的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
当知能够落到真切笃实处自然就是行,而行能到精明细微处,其实就是知。
阳明认为求知的过程已经是行,而行的过程中自然也有意识活动并生,所以,从根本上讲,知行只是一个,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看。
例如说一个人擅长古琴,必然是这个人对古琴能够很好地弹奏,而他能够很好的弹奏,也同时说明,他对古琴弹奏必然有深入的理解体会。
4、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在江西平乱之前,阳明还未提出“良知说”,知行合一更多是在工夫层面,知一般指的是意识或者主观对某物(事)的认知。在历经宁王之乱、张许之难后,阳明思想在“良知说”中,得到了总体的融汇和提升。

此后,阳明“单提致良知话头”,而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已包含在“致良知”之中,此时的知,不再指意识或事物之理,而有了更清晰、本源的含义,指天理良知。
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传习录》)。
另,阳明在《书朱守谐卷》中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予无患其无知,惟患不肯知而。无患其知之未至,惟患不致其知耳,故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可以明显看出,这里提到的知行,已经和前面不同,知指的是良知,由于良知是不虑而知的,人人皆有,因此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匪艰),行指的是“致那良知”,就是按照知是知非的良知指引去行动,由于私欲的牵绊,会比较困难(惟艰)。知行合一已包容在“致良知”之中,并从强调知行一体,更为突出强调按照良知去实践。

三、综述
如前所述,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是为了从学理上解决先儒“将知行截然分做两件”,“知先行后”造成的圣学只落在口头字面,没有付诸实践,从而士风衰颓,功利之说大行其道,道德沦丧等问题。
因此阳明的本意,是强调实践,但在具体学理阐述中,由于“合一”的提法,以及“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等的描述,难免让后人有“销行以归知”的误解。
直到阳明晚年定论“致良知”说的提出,才让对实践的强调彻底得以凸显,同时,知行合一提出的用意和目的,也在学理上得到了融贯。
知行合一从根本意念出发,是理论和实践所从出之地,因此虽然包含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层面,但更加本源。尤其是发展到“致良知”的形态,知行合一有了本体发生论的意味,体用得以贯通,即体即用,显微无间。
从个人学习成长角度来讲,知行合一是个人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就像学习心学,如果离开了身心感通的实践(学而时习),自然也就得不到真知,体会不到发自本心的“说乎”感受。

心学是儒学一脉,追求的是“内圣外王”即融贯内外的人生至高理想,而在良知统领之下的知行合一,即是一种工夫论系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心学要告诉全体人类的就是,只要能够笃实按照自身良知的指引去行动(“知行合一”),就可以超凡脱俗,跨入圣域,获得人生的最高奖赏,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就是获得“巅峰体验”(彻悟),完成“自我实现”(成圣)。
最后,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说发展的终极形态,如果要用一句话指代阳明心学,可以是:致良知。


IP属地:河南1楼2019-03-31 12:10回复
    知求全知,行求全行。
    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刻意练习,反复总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4-01 09:08
    收起回复
      自体自得,本体即工夫。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4-01 11:08
      收起回复
        受教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4-01 18:48
        收起回复
          知指良知,行指行为。知行合一,即良知与行为相结合。比如你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因为你的良知告诉你应该帮助她过马路,所以你就这样行为。但做到这点往往很不容易,当你捡到钱时,你的良知告诉你要还给失主,但你的私欲会想到私吞,而知行合一变强调摒除私欲,因知而行,以良知而行为,这便是修心它劝诫


          IP属地:宁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7-10 23:23
          回复
            关于知行合一一篇好帖,好久没看到关于知行合一的贴子了,谢谢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7-11 19:21
            回复
              从心理学方面理解心学,可能更加深刻一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人之初,无善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开始接触人世间的所有的行为,开始有了意识;(西方心理学的,本我)
              知善知恶,是良知;--开始分辨哪些是善,哪些是恶;(西方心理学的,自我)
              为善去恶,是格物;--圣人的行为;(西方心理学的,超我)


              IP属地:浙江7楼2019-07-12 15:42
              收起回复
                留住能详细说说“知”与“良知”的差异么?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7-21 06:12
                收起回复
                  知行合一反对了教条主义,反对了个人不务实的虚妄。把知行合一简单的理解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执行力),对于不信阳明学的人是好的。但是对于有志于学者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工夫的认知上,要搞明白立言宗旨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2-22 12:50
                  回复
                    看懂这个东西,但做不了怎么办?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1-16 02: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