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七年十月,黄绾由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南下任职。此时,王守仁的遗体已经由江西运到绍兴,家人弟子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黄绾积极参与葬礼事宜。
首先,黄绾作《祭阳明先生文》,缅怀王守仁一生的功绩,用“良知”“亲民”“知行合一”概括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其次,黄绾不赞同有人提出超越规格的葬礼仪式,主张举行朝廷、世人能够接受的丧葬仪式。有弟子提出要按照子贡为孔子服丧三年的规格举行王守仁的葬礼。孔子去世,弟子服丧三年后,子贡再次返回,在墓旁建一小屋,又独居服丧三年,前后六年。有弟子要效仿子贡,曾子坚决反对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孔子的道德高尚,无以复加,但也不能做逾越礼制的事情。对于有人提出效仿子贡“返场筑室”的服丧规格,黄绾很不赞同。他强调,在孔子的时代,“返场筑室”的服丧规格就已经逾越了礼制,所以曾子不同意。现今再采用这种丧礼,不但朝廷、礼部不会同意,就是民间也会认为是惊世骇俗之举,对心学的传播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黄绾建议按照北宋以来的传统:老师去世在心中服丧三年,而不能像父母去世那样穿三年丧服。
就在王守仁的丧礼进行之际,杨一清、桂萼等人再次极力诋毁王守仁的学问与事功,黄绾上《明是非定赏罚疏》,极力为老师辩护。黄绾首先列举了王守仁一生对朝廷的四大功劳:
其一,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前,朝中大臣没有一人有所察觉,唯独王守仁窥见,事先造作预防;叛乱之后,王守仁随机应变,仅数月就平定叛乱,为朝廷挽回江南半壁江山。
其二,剿灭江西、福建、山东三省百姓叛乱。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在江西、福建、山东三省征战多年,剿灭多年的百姓叛乱,至今当地依旧安宁。
其三,平定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叛乱。嘉靖四年以来,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再次叛乱,朝廷派兵征剿多年无功,王守仁前往安抚,土司徒手来降。
其四,剿灭广西八寨造反土匪。广西八寨多年有土匪聚集,王守仁利用投降田州、思恩土司的士兵剿灭之,解决了两广心腹大患。
而后,王守仁创立了心学思想体系,有助于教化百姓,其核心有三:
其一,“致良知”。《孟子》中有“良知良能”之说,但没有将其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让人们通过扩展心中的良知以去除私欲,保全天理。
其二,“亲民”。《大学》中本有“亲民”之说,后世学者误将“亲民”说成是“新民”,王守仁恢复了《大学》中的“亲民”之原意。
其三,“知行合一”。《论语》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王守仁发展了这一说法,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让人言行合一,不要做空言无益之事。
黄绾在列举了王守仁的事功和学问之后说:虽然王守仁有如此大的功劳,但病死征战路途之中,幼子年少,家道困难,朝中大臣非但不想着抚恤褒奖其家,反而恶言中伤,怎能让百姓信服?黄绾虽然与王守仁有二十多年师友交往,但所言皆出于公心,绝非是结党营私。
最后黄绾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下令礼部给予王守仁恤典礼遇,赠谥号,让其子孙世袭新建伯爵位;
二、开讲学之禁,让天下学子学习心学,以教化百姓;
三、严惩杨一清、桂萼等诬陷忠良之人,平天下百姓士人之愤怒。
黄绾的《明是非定赏罚疏》呈上后,没有任何结果。王守仁的弟子兵科给事中周延(1499~1561)也上疏抗争,被夺取官职,再上疏抗争,被贬为太仓州判。同年,御史弹劾黄绾结党营私,为辨明清白,黄绾上《沥忠乞休疏》,请求辞官归家。此时世宗还是十分相信黄绾忠心的,下诏说:黄绾一向忠心耿耿,安心任职,不要再提辞官。圣旨到达时,黄绾正在南京礼部侍郎官署中建“退思之堂”,遂改名为“忠诚堂”。
首先,黄绾作《祭阳明先生文》,缅怀王守仁一生的功绩,用“良知”“亲民”“知行合一”概括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其次,黄绾不赞同有人提出超越规格的葬礼仪式,主张举行朝廷、世人能够接受的丧葬仪式。有弟子提出要按照子贡为孔子服丧三年的规格举行王守仁的葬礼。孔子去世,弟子服丧三年后,子贡再次返回,在墓旁建一小屋,又独居服丧三年,前后六年。有弟子要效仿子贡,曾子坚决反对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孔子的道德高尚,无以复加,但也不能做逾越礼制的事情。对于有人提出效仿子贡“返场筑室”的服丧规格,黄绾很不赞同。他强调,在孔子的时代,“返场筑室”的服丧规格就已经逾越了礼制,所以曾子不同意。现今再采用这种丧礼,不但朝廷、礼部不会同意,就是民间也会认为是惊世骇俗之举,对心学的传播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黄绾建议按照北宋以来的传统:老师去世在心中服丧三年,而不能像父母去世那样穿三年丧服。
就在王守仁的丧礼进行之际,杨一清、桂萼等人再次极力诋毁王守仁的学问与事功,黄绾上《明是非定赏罚疏》,极力为老师辩护。黄绾首先列举了王守仁一生对朝廷的四大功劳:
其一,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前,朝中大臣没有一人有所察觉,唯独王守仁窥见,事先造作预防;叛乱之后,王守仁随机应变,仅数月就平定叛乱,为朝廷挽回江南半壁江山。
其二,剿灭江西、福建、山东三省百姓叛乱。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在江西、福建、山东三省征战多年,剿灭多年的百姓叛乱,至今当地依旧安宁。
其三,平定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叛乱。嘉靖四年以来,广西田州、思恩土司再次叛乱,朝廷派兵征剿多年无功,王守仁前往安抚,土司徒手来降。
其四,剿灭广西八寨造反土匪。广西八寨多年有土匪聚集,王守仁利用投降田州、思恩土司的士兵剿灭之,解决了两广心腹大患。
而后,王守仁创立了心学思想体系,有助于教化百姓,其核心有三:
其一,“致良知”。《孟子》中有“良知良能”之说,但没有将其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让人们通过扩展心中的良知以去除私欲,保全天理。
其二,“亲民”。《大学》中本有“亲民”之说,后世学者误将“亲民”说成是“新民”,王守仁恢复了《大学》中的“亲民”之原意。
其三,“知行合一”。《论语》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王守仁发展了这一说法,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让人言行合一,不要做空言无益之事。
黄绾在列举了王守仁的事功和学问之后说:虽然王守仁有如此大的功劳,但病死征战路途之中,幼子年少,家道困难,朝中大臣非但不想着抚恤褒奖其家,反而恶言中伤,怎能让百姓信服?黄绾虽然与王守仁有二十多年师友交往,但所言皆出于公心,绝非是结党营私。
最后黄绾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下令礼部给予王守仁恤典礼遇,赠谥号,让其子孙世袭新建伯爵位;
二、开讲学之禁,让天下学子学习心学,以教化百姓;
三、严惩杨一清、桂萼等诬陷忠良之人,平天下百姓士人之愤怒。
黄绾的《明是非定赏罚疏》呈上后,没有任何结果。王守仁的弟子兵科给事中周延(1499~1561)也上疏抗争,被夺取官职,再上疏抗争,被贬为太仓州判。同年,御史弹劾黄绾结党营私,为辨明清白,黄绾上《沥忠乞休疏》,请求辞官归家。此时世宗还是十分相信黄绾忠心的,下诏说:黄绾一向忠心耿耿,安心任职,不要再提辞官。圣旨到达时,黄绾正在南京礼部侍郎官署中建“退思之堂”,遂改名为“忠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