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吧 关注:4,075贴子:20,355
  • 14回复贴,共1

佛陀修观证果的详细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沙喇树林的修行》
现在我要与你们分享菩萨放弃苦行以后的观点。他去托钵,吃了一餐能让身体恢复气力的食物。之后呢?自五 随从离开,到菩萨成就佛果,中间有十五天,这十五天他做了什么?修什么?他在沙喇(sāla,娑罗)树林的尼兰迦拉(Nerañjara,尼连禅)河附近,练习八定及十四种御心法并证得五神通。这些都在附注《胜者庄严》(Jinālaṅkāra)的长诗里有所说明,此注也提到佛陀的故事及他的前世。再问你们一次,他修什么呢?修八定。之前他认为「这不是圆满证悟之道,也不是趋向厌离之道,更不是灭苦之道啊!」是的,这没错!只证入八定并非趋向厌离之道,只证入八定也非灭苦之道。确实!仅仅证入八定也不是成为圆满证悟者之道,但八定是修行及证得神通的基础。之前他的不善业障碍了他,所以他不知道从八定之后该如何继续修行。
当受到业力障碍时,我们会将对的当成错的,并将错的当成对的。这非常重要,你要在日常生活及经验中反观自我~观照自己的观点是如何地改变、如何地修正,如何地随着时间而变化。你可能犯了很多错事却误认为是对的,你也可能错误的拒绝了很多正确的事。当不善业遮障你时,这种事就可能发生。
虽然菩萨已经圆满四个不可数(asaṅkhyeyya,阿僧祗)及十万大劫的巴拉密,而且他在那最后一生已是被授记成佛的菩萨,他仍然把对的事想成错的,将错的事想成对的。由于他心中的观点不同,所以他的期待也跟着有所不同。
他在沙喇树林做什么?修八定及十四种御心法,并且证得五神通。他能很容易证五神通不是从他的两位老师那儿学来的,而是因为在许多过去生做菩萨圆满巴拉密时已经不断的在修习了。你了解吗?你必须知道,并不是因为两位老师的教导,他能很快的证得神通,而是他在许多过去生以来的修习。
你知道菩萨在许多过去生即使没有老师也已证得神通,这是他累劫所累积的巴拉密。但当他的不善业障碍他时,他就不知道有了八定之后该如何继续修行。当不善业的业果渐渐减弱,他就知道如何继续了。多奇怪!你明白了吗?五随从的观点是与菩萨不同的,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


IP属地:云南1楼2019-04-13 10:15回复
    《第一个神通》
    菩萨在卫塞月的月圆日做了什么?他走到菩提树下坐下来开始修入出息念(ānāpānasati,安般念)。他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及第四禅的安止定,然后他以八定为基础修习其中一种神通。所以他于月圆日在菩提树下用入出息念证入色界四禅定,又以八定做基础,修五神通之一的宿命通或宿住随念智。以这种神通,他回忆起他许许多多过去生。现在你明白了吗?因为他今生注定要成佛,所以当不善业的障碍消失,他就知道如何正确地继续修行。当因缘成熟时,他就知道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修行而无需老师或他人的教导。
    因为有了宿住随念智,他知道并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过去世。他知道自己每一世的名字、族名、住处、家人、及死亡的年龄,他能详细的回忆很多世的细节。你记得他被燃灯佛授记的那一世吗?那是四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以前。 他以善慧(Sumedha,须弥陀)隐士的身分被授记。他可以回忆那一世之前的无数世,并记得所有细节。佛陀说我们有过去世,不是他的幻想,是他用神通力亲自彻见过去世而知见的。请记住你也有机会修习这种神通力,如果你证得这种神通力,你也是有同样的机会直接看到你过去世的每个细节。佛陀教导的正法不是靠想象而来,而是亲自证知的。佛陀说佛法是可以亲证的,「来见吧!来见吧!」只要你愿意且真心努力修行,你此生此世就能证得。然而如果你的观点还不正确的话,你必须改变你的观点。
    有了宿住随念智,他不仅仅详细知道过去世,他还体悟到更深刻的内容,那就是了知究竟名法与究竟色法。他用宿住随念智证得究竟名色法,用这个神通,他如实了知了什么?他如实了知究竟名色法。这是什么智慧呢?有十六种不同程度的观智,第一观智是名色识别智,是识别究竟名法与究竟色法的智慧。所以我们可以说佛陀在初夜证得宿住随念智,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他证得第一观智-究竟名色识别智,后者是从观智的角度而言的。
    从四圣谛的角度而言,佛陀在初夜证得什么?他证得 第一圣谛,什么是第一圣谛呢?是苦圣谛。什么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何谓五取蕴?简而言之就是究竟名法与究竟色法。这就是第一圣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菩萨尚未成佛前在初夜证得第一圣谛。


    IP属地:云南2楼2019-04-13 10:16
    回复
      《第二个神通》
      他继续修证第二个神通。在中夜,他证得第二个神通~天眼通或有情死生智。用天眼通,他能如实的看到正要死去的众生;也清楚的了知众生是各依其善与不善业而投生。 部分的天眼通能证得随业趣智,就是能了知有情各随业果法则而投生的神通。在中夜证得天眼通后,他明了善因导致 善报,恶因带来恶报。清楚的看到生善趣之因及生恶道之因,并如实的了知并没有一个所谓的造物主,一切都是由自身的业所造。
      他了知业果法则并不是他想象得来的, 而是直接体证的。所以为什么佛陀说:「比库们,我告诉你们这些并不是从沙门或婆罗门那儿听来的,我告诉你们这些是我自己如实知见、亲自发现的。」
      只要你们跟随佛陀的教导,有系统的一步步修学戒、 定、慧,就在今生你们也可以如实知见。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很幸运,由于佛陀的出生,亲证了真理,我们才有机会学习修行正法。
      证得这个神通让我们的菩萨了解了业果法则。从观禅的角度,他证得什么?他证得缘摄受智,即辨识因果的智慧。从四圣谛的角度,我们可说他证得第二圣谛~苦集圣谛。


      IP属地:云南3楼2019-04-13 10:17
      回复
        《观禅》
        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观禅的所缘(目标、对象)是什么?是名(nāma)、色(rūpa)、因及它们的果。所以观禅的所缘是第一圣谛~究竟名色法以及第二圣谛~因及它们的果。请牢记在心。
        我不知道你们的看法如何。在听到这样的法之前, 你们是如何想的?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菩萨已证得第一圣谛~究竟名色法和第二圣谛~因及它们的果,这些就是维巴沙那(vipassanā,观,毗婆舍那)的所缘。只有在这之后,我们的菩萨~未来佛~才开始在后半夜修习观禅。你们知道这些吗?听过吗?是的,这是你们大家都应该了解的,菩萨是一步步的修习观智,从思惟智开始。思惟智就是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果的生灭而随观其无常、苦、无我之共相的智慧。
        然后,他接着修随后的几个观智,从生灭智开始。何谓生灭智?生灭智是见到行法生灭的智慧。有三个阶段:随观集法~观行法生起的本质;随观灭法~观行法灭去的本质;随观集灭法~观行法生起与灭去的本质。接着,菩萨继续修下一个观智~坏灭智。坏灭智只着重于观照行法的灭去而漠视生起的阶段,所以菩萨只观察究竟名色法及因果的坏灭来观照无常、苦、无我之实相。


        IP属地:云南4楼2019-04-13 10:17
        回复
          《菩萨观智的范畴》
          你们都需要知道菩萨观智的范畴。如果说观智的范畴只包括观禅的所缘,那就再简单不过了。也就是说观智的范畴涵盖第一圣谛~究竟名色法以及第二圣谛~因及它们的果。但如果要详细叙说,你们都必须要了解菩萨的观智所涵盖的范围。
          这个范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 或 称 为刹土, khetta)。三个不同的刹土分别是诞生刹土、威令刹土以及境界刹土。
          诞生刹土是指菩萨出生时所震动的一万个轮围世界。有多少个轮围世界在震动?是的!一万个轮围世界,这就是诞生刹土。
          接着,何谓威令刹土?是指菩萨观智所缘的范围。第一圣谛~究竟名色法与第二圣谛~因及它们的果是菩萨观智的所缘。他要观照一万亿个10 轮围世界的所有究竟名色法。这就是威令刹土,是菩萨权威所摄受涵盖的领域。
          所以当菩萨观照住在每一个轮围世界众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真实本质时,他彻底了知,不论一个轮围世界里有多少天人、人类及梵天,他们可以被归纳为十二个缘起支。你们记得十二个缘起支吗?无明、行、识、名色、六 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所以菩萨把一个轮围世界里一切的有为法归纳为十二 个缘起支。接着,透过照见一个轮围世界里所有十二个缘起支的生灭现象,他随观无常、苦、无我,同时也用同样的方法观照所有其余的轮围世界。
          你们想成佛吗?如果你们想成为佛陀的话,就必须记得要在一万亿个轮围世界里如实观照所有这些法,这必须是你修观的威令刹土。


          IP属地:云南5楼2019-04-13 10:18
          收起回复
            《三类菩萨》
            这里,我要跟所有想成佛的人分享,你的愿望必须由一 位佛陀来授记才能实现。这个授记是成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授记之后才能称做菩萨,之后要用至少四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的时间圆满巴拉密才能成佛。
            菩萨可以分为三类:精进者菩(viriyādhika),信者菩萨(saddhādhika)以及慧者菩萨(paññādhika)。每一类的菩萨,根据他们的性向不同,所要完成巴拉密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精进者菩萨,以精进为其最明显的素质,要完成十六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的巴拉密才能成佛。信者菩萨, 以信为其最明显的素质,要完成八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的巴拉密才能成佛。我们的菩萨是一位慧者菩萨。这类的菩萨是以智慧为其最明显的素质。慧者菩萨要完成四个不可数 及十万大劫的巴拉密才能成佛。你想做哪一类的菩萨?
            以上所说并不只是佛陀的观点。对于不肯定的事,在我们心中会生起一种观点。但这是佛陀亲自见证的。他圆满觉悟后证得一切知智,分享此法给所有想成佛者。
            如果你想成佛,是可以的,你可以先决定做精进者菩萨、信者菩萨或慧者菩萨。佛陀已解释过,不同类别的菩萨所要完成巴拉密的期限,这是一切知的佛陀所如实知见,而非只是个观点。
            当他只是个菩萨,他所想的、所认为的都只是个观点。但当他成佛时,就不仅仅是个观点,而是佛陀的亲证之智、 如实知见。我们不再称之为观点,这是由佛陀的一切知智所亲证的智慧。
            你认为如何?只是听闻佛法就可能成佛吗?有人能让你成佛吗?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要违背佛陀的教导吗?这些都是你要深思熟虑的。
            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自觉者(Sammāsambuddha), 我们果德玛佛(Go**** Buddha,乔答摩佛)是属于这一 类。
            另一类是独觉佛(Paccekabuddha,辟支佛)。我们要用 多长时间圆满巴拉密才能成为独觉佛呢?想成为独觉佛的 人需要用两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圆满巴拉密。
            你想成为佛陀的上首弟子吗?你知道要用多长时间圆 满巴拉密才能成为佛陀的上首弟子吗?一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
            佛陀时代有很多大弟子。要成为佛的大弟子要用十万大劫的时间圆满巴拉密。
            你要成为哪一种弟子?是不是只想做佛陀的普通弟子?经典并没有记载成为普通弟子需要多久时间 ( 几世),也许你可在两、三世就能断尽所有的痛苦;但若愿力不强,需要更长的时间。若你没有愿力想断苦,即使历经像菩萨圆满巴拉密到成佛的那段漫长时间,你仍然无法灭苦。为什么呢?因为你并没有发愿要做佛陀的普通弟子,成为能断苦的阿拉汉(Arahant,阿罗汉)。
            你想做佛陀的普通弟子吗?做一个普通弟子是指成为阿拉汉。你必须如何修行才能成为阿拉汉呢?你必须要禅 修,必须要培育定力。因为佛陀说要如实知见佛法、如实知见四圣谛者,都要培育定力,佛陀说这是灭苦之道。
            你们在今生都可断苦。如果能培育四禅定,这种定力, 这种修证,可以让你们如实知见究竟名色法,也就是第一 圣谛,以及因和它们的果,也就是第二圣谛;涅盘是第三圣谛;而第四圣谛即是导向灭苦之道。这些都是可以实证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今生培育定力而努力不懈,花上足 够时间,在一位合格导师的指导下,你可以证第一道智与果智,这该有多好!
            现在,我碰到你们其中很多人今生已有很好的巴拉密, 且在极短时间内就修得不错。所以你们应当全心全意投入禅修,好好利用今生宝贵的时间,因为你们不仅遇到了佛陀正法,而且还是正法盛传于世间时。
            让我们回到佛陀的观智范畴,我前面已说过,他的威令刹土有一万忆个轮围世界。当菩萨观照住在每一个轮围世界众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真实本质时,他彻底了知, 不论一个轮围世界里有多少天人、人类及梵天,他们可以被归纳为十二个缘起支。
            用同样的方法,当他观照其余轮围世界的人、天、梵天 众生及他们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本质时,他也就完全明暸 像这个轮围世界的众生一样,同样的十二个缘起支就是观禅的所缘。
            所以这是菩萨实证佛法与圆满证悟的范畴,他能观照的范畴竟是如此的深广。
            他如此观照之后,观智一个接一个的纯熟。你知道能让他完成目标的最后所缘是什么吗?有人知道吗?他用来观无常、苦、无我而证悟的最后所缘是什么呢?你或许有不同的观点,但如果你没有正见,你可能无法了解趣向涅盘之道。你也有可能无法选择正确的路,你甚至可能将后代的导师之错误教法牢记于心。


            IP属地:云南6楼2019-04-13 10:19
            回复
              《圆满证悟前观禅的最后所缘》
              现在让我跟你们分享菩萨证悟前最后的所缘是什么?
              《随烦恼经》的义注如此解释:当观智成熟时,菩萨进入初禅。义注中并没有特别指出是依入出息念或遍业处证得禅那。但很多上座部大长老都认为是依入出息念,我们也就假设他是依入出息进入初禅。菩萨进入初禅,再从初禅出定后,他注意初禅的禅那法,即三十四个名法的灭去。透过观察初禅禅那法的坏灭,他一次又一次的不断随观无常、苦、 无我,直到他的观智成熟,第一道智生起,紧接着就是第一果智的生起。
              现在你们知道他证得第一道智前的所缘了。是 什 么呢?是初禅的禅那法。然后他继续为证入第二个果位修观。 他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后,透过观察第二禅禅那法的灭去,并随观无常、苦、无我,当观智成熟时,他证得第二道智及果智。
              第一道智断除什么烦恼?第一道智断除「有身 见」(sakkāya-diṭṭhi,萨迦耶见)、疑(vicikicchā)及戒禁取见(对错误修行的执取)。菩萨已经将这三种结缚完全断除无余。而第二道智断除什么?第二道智没有断除任何烦恼, 但在入流者(Sotāpanna,须陀洹)心中仍然强烈的烦恼会被第二道智削弱,因此心染污的强度与力道就被减轻。
              菩萨继续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后,他观察第三禅禅那法的灭去,随观无常、苦、无我,当观智成熟时,他证得第三道智及果智。你们能告诉我第三道智断除什么烦恼吗?就是对欲界的贪欲及瞋恨完全断除。你们能想象菩萨当时心有多清净吗?但他仍未证得圆满觉悟。
              然后,他进入第四禅,继续前进以证得第四道智 及果智。从第四禅出定后,他观察第四禅禅那法的坏灭,随观无常、苦、无我,当观智成熟,他证得与一切知智相应生起的第四道智及果智,他 成为圆满的证悟者~佛 (Buddha)。
              现在你明白了吗?证得禅那是多么有用!禅那对佛陀的证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今很多人认为禅那没有必要。今天很多学佛者都持证悟并不需要安止定的观点,甚至于根本不需要任何定力。我希望你们没有这种观点。
              我们需要有禅那的强大力量,没有这样的定力,在修习观禅时就无法击败烦恼,因为烦恼从不可知其起点的生命轮回以来就已根深蒂固的深植在我们心的相续流中。


              IP属地:云南7楼2019-04-13 10:19
              回复
                《第一道智断除的烦恼》
                当我们谈到烦恼的断除,我们得更深入地来了解第一 道智所断除的结缚。
                巴利圣典中提到三种烦恼:随眠烦恼、困扰性烦恼、违犯性烦恼。你们以前听过吗?
                随眠烦恼是何种烦恼呢?随眠烦恼是潜藏的烦恼,潜藏在我们心的相续流深处的一种潜在倾向。为了让你们更清楚的理解,我要进一步的说明。
                让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现在在跟谁生气?你现在觉得气愤吗?你现在觉得骄傲吗?所以,你现在不觉得生气,但你还有愤怒,有瞋恨吗?现在它在哪里?你能把你的愤怒给我看吗?你能触摸到它吗?你能指给我看吗?去哪里了?愤怒是你的吗?不是的!不是你的!
                道智断除这些潜在倾向,这些随眠烦恼。诸如那些你所不知道的、无法指出的、触摸不到的都被道智断除了。
                火可烧毁整个世界,风也可摧毁这个世界,水当然也有这等力量。然而即使是能烧毁整个世界的熊熊烈火也无法清除你心中潜藏的烦恼,能毁灭整个世界的暴风也无法根除你深藏的秽垢,即使是排山倒海的水当然也无法断除深植于你心中的结缚。只有在观智成熟时生起的道智,可以逐步的将这些随眠烦恼连根拔起,完全断除无余。
                如前所释,证得第一道智时,三种结缚会被毫无保留的断除。我会进一步说明是哪三结?即「有身见」、疑和戒禁取见。
                这三结会从你的心的相续流中完全断除无余,绝不会再出现,从此你的心流中永远不会再有这三种结缚。


                IP属地:云南8楼2019-04-13 10:19
                回复
                  《有身见》
                  当你仍是凡夫时,你可能会有以下的错误见解:你执取愤怒当成是自己的,执取贪欲也当成是自己的,或执取骄傲、愚痴、嫉妒与悭吝都当成是自己的。你会这样想是因为你的「有身见」。当你证悟初道智时,有身见就能永远断除。除了断除这个邪见外,证悟初道智还能断除所有强大至 足以让你堕入恶道的烦恼。你不再认为愤怒是自己的,贪欲是自己的,骄傲、愚痴、嫉妒与悭吝是自己的。从今以后不会了,在断除错见的同时,你就拥有了正见。
                  对凡夫而言,如果听到有人抱怨他们,他们会怎么样? 他们会生气。所以若你是凡夫处在那种情境,你也会很生气,因为你认为愤怒是你的愤怒,对吗?然后你会想法子回应,因为你认为:「我在生气!」这种「我」及「我的」的 见都可能强烈到成为堕入四恶道的因缘。
                  如果你是处于高位又很骄傲,当有人轻视你时,你想着:「我!我!」,在心里会对他们说:「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我、我、我的、我的」的邪见也可以强烈到 让你堕入四恶道。
                  入流者不再持有这些邪见。他们仍会生气因为他们仍未断除瞋恨的烦恼;他们还有贪心因为他们仍未断除贪欲的结缚。如果有人抱怨他们,他们仍会生气,但他们不会把 瞋恨当成是自己的。这样好不好?太好了!他们不再与这些 邪见纠缠,他们看清贪念瞋心在折磨他们,他们改变了观 点。多美妙啊!你想不想跟他们一样?
                  所以你们必须了解,是因为心中生起的愤怒、贪欲、高 傲、愚痴、嫉妒、悭吝和怀疑,被有身见增强广大,而让你们堕入四恶道受苦。由于你认为烦恼是你的,你就会依着那个烦恼做出反弹。你会想报复,你会用愤怒、自大、嫉妒、 悭吝来反应。
                  入流者完全没有这样的错见,他们的反应不会再建立在把愤怒当成是自己所有的基础上。他们会看到正在发生的事并想:「哦!愤怒浮到表面上来了,它在折磨我呢!」他们不会抓取,不会胶着于愤怒,所以不会有不好的肢体或言语上的行动;或许仍会有一些非常微细的不善念头,但这个业绝不会导致他堕入四恶道,因为入流者已经断除了有身见。 如果你们从此不想再投生四恶道,这对你们非常重要。
                  你想要断除有身见吗?持着有身见是非常危险的,除非它被根除,没有人可以保证你今世之后不堕四恶道,也没有人可以保证你可以生善趣,实际上没有人可以给你任何保证。
                  下一个结缚是疑。证初道智的人会断除另一个结缚,就是疑。初道智的证得使他们对佛陀的一切知智、对法、对圣僧团、三学、过去生、未来世、过去和未来世、以及业果法则,不再有任何怀疑,已将所有这些疑虑断除无余。
                  初道智也会断除戒禁取见,也就是不再生起对错误修行的执取。道智让你确信除八支圣道外,没有其他修行方式可以证得正法。
                  这三个结缚在证得初道智时完全断除无余。
                  我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假设有一个垃圾箱挤满了 垃圾,又重又臭,你打开盖子,拿出一些垃圾,所以现在垃圾箱没有以前那么重或者那么臭了。
                  同理,你与生俱来的这颗心是既沉重又不净的。你知道心有多沉重、多污秽吗?心非常的污臭,充满了烦恼的腥味。烦恼让你觉得天天都很沉重,因为你每天从早到晚带着它像垃圾箱一样到处奔波游走。
                  当你证初道智时,三种结缚断除,有点像垃圾从垃圾箱中被移除。那时,你的心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腥味,也不像从前那么沉重,变轻了,多好!在你的旧身体里,你带着一颗崭新的心重生。
                  这样好吗?好极了!你们想去除烦恼,不是吗?这是我们禅修的第一个目标。如果你已经有了安止定,你很有可能在今生就能证得此甚深的修行成就而根除这些结缚,不留余习。现在,让我们再回来探讨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就会带来不同的期待。


                  IP属地:云南9楼2019-04-13 10:20
                  回复
                    《神通的证明》
                    就像我告诉你们的,如果我们学习得来的知识不同,我们的观点与立足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的观点不同,我们的期待也会不同。我已经解释过,菩萨在放弃六年的苦行后, 在沙喇树林里的尼兰迦拉河附近如何修行。你们记得他在沙喇树林里修什么?他修八定及五神通。以八定做基础,他修十四御心法来训练他的心智,让心柔软后,转入五神通。
                    你认可菩萨证得八定吗?你相信他能在放弃六年的苦行后的十五天内证得神通吗?你接受《胜者庄严复注》的解释吗?你对这些事有疑惑吗?
                    是的,可能有些人对这些事尚有疑惑,有些人可能不同意。我要跟你们解释,菩萨在菩提树下证果前,成功地修得神通是否属实?你们需要深思。当菩萨坐在菩提树下时,魔王和他的军队现身阻挠。记得吗?
                    当时菩萨对魔王说了什么?他说:你知道芥菜籽是什么吗?芥菜籽非常的小,若他没有证得神通,他能这么说吗?这是减少你的疑问的第一个原因。菩萨又继续说:「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用我的身体覆盖整个世界。」若他没有证得神通,他怎么能如此说?这是降低你的疑虑的第二个原 因。他接着说:「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按压我的手指就完全摧毁你和你的军队,但我没有一点意愿要杀任何人,这是为什么我不会用这种方法摧毁你们的原因。」若他没有证得神通,他又怎么能如此说呢?这是第三个理由。
                    另一个理由是,魔王告诉菩萨:「这是我无敌的宝座, 请离开。」菩萨回答说:「谁是你的证人能证明这是你的宝座?」魔王接着说:「不必老远去找证人,我的军队就是我的证人。」魔王的军队就全体吼叫:「是的,我们都是他的证人,我们就是证人。」所以菩萨接着说:「魔罗,我已经用四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圆满我的巴拉密。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布施我未曾做过,没有任何戒律我没有守过, 也没有任何苦行我没有修过。尚不提四个不可数及十万大劫, 就仅仅一世,在我过去生做韦三达拉(Vessantara,毘输安呾囉)国王时,我做了七次大布施,甚至把我的玛坻(Maddi) 皇后布施出去,大地为之震动七次。现在为什么大地如此沈静呢?我会请大地做我的证人。」接着,他指着大地,大地剧烈震动到魔王和他的军队心生大恐惧而仓惶逃逸。
                    所以,你看到多少个理由?一共有四个。你听到菩萨提到他做韦三达拉国王的那一世,如果他没有证得神通,他如何能谈到他的过去世呢?由于这些理由,《胜者庄严复注》 的解释就合情合理了。如此看来,菩萨的观点也不是在所有时间里都一样。如我之前告诉你们的,当不善业障碍他时, 他以为「八定不是圆满觉悟之路,也不是灭苦之道。」是的,仅仅证得八定是不足以灭苦的,只有透过照见那八定的禅那法之生灭来修观才有可能灭苦。
                    这是为什么当菩萨还是凡夫时,他的观点跟成佛以后是不同的。「凡夫」这里指的是他还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但他还不是一位圣者。菩萨所持有的这个观点,当时机成熟时,就改变了。


                    IP属地:云南10楼2019-04-13 10:20
                    回复
                      《能资助圆满证悟的禅那》
                      我要跟你们分享佛陀在《增支部.九集》中的开示。在那儿,你会看到《禅那经》。 佛陀在经中说了什么?「比库们,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初禅。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第二禅。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第三禅。 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第四禅。 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空无边处定。」
                      以空无边处做为所缘的禅那是第五种定。这是无色界定,菩萨是跟阿腊拉.咖喇马学的。当时菩萨成功地圆熟了空无边处定后,他说了些什么?他说:「这无法灭尽诸漏, 不是灭苦之道。」那是他当时的观点。但当他证悟成佛后,他说什么?他说,「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空无边处定。」他继续说,「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识无边处定。」这是第六定。他继续说,「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无所有处定。」这是第七定。最后他说,「我说诸漏的灭尽依止于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第八定,是第二个老师伍达咖.拉马子教给菩萨的。
                      你记得吗?所以,菩萨的观点跟佛的观点一样吗?不一 样!因此,当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时,我们的观点会跟证得正见时不一样。作为一位菩萨,他注定会成为正自觉的佛陀,
                      肯定能证悟的。他有能力自证,不需他人的辅助与指导。然而,由于过去不善业的成熟,这种自证的能力受到阻扰,当他在两位老师指导下修习八定时,他不知道如何缘取八定作为观禅的所缘。
                      我之前已与你们分享菩萨最后的观禅所缘。是什么? 初禅的禅那法是证第一道果智前的所缘,第二禅的禅那法是证第二道果智前的所缘,第三禅的禅那法是证第三道果智前的所缘,第四禅的禅那法是证第四道果智前的所缘。他是如何修习的?
                      他先入初禅,然后出定,再以观察初禅的禅那法的坏灭修观。如果你知道如何随观所有初禅的禅那法,就能导向灭尽诸漏。同理,如果你进入第一个无色界定,即第五定, 然后出定,如果你注意第五定的禅那法的坏灭,随观无常、苦、无我,也能导向灭尽诸漏。但当时菩萨并不知道如何把禅那法当做观禅的所缘。所以,那时的观点会把八定当做不是断除烦恼、止息痛苦的成佛之道。
                      后来,当时机成熟让菩萨懂得缘取最后所缘以便证入道果智及佛果时,他就缘取禅那法为所缘修习观禅。照见禅那法的坏灭,随观无常、苦、无我,他一步步成功的证得道智与果智。就在黎明前,他在菩提树下证悟圆满的佛果。
                      ————————————————————————————————————
                      以上摘自主观与期待--雷瓦达尊者(Ven.Revata)开示


                      IP属地:云南12楼2019-04-13 10:22
                      回复
                        唉。。。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7-21 06:46
                        收起回复
                          萨度萨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6-04 1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