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
"自上世ji90年代以来,‘代际差别’和‘代际冲突’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人文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值新著《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出版之际,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批评家洪治纲表示:就文学领域来说,这种"代际差别",最突出地体现在上世纪50、60和70年代出生的三个重要作家群中。"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世ji60年代的批评家,我对同时代的这一创作群体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洪治纲说:毫无疑问,作为一个代际意义上的写作群体,余华、苏重、格非、毕飞宇等上世ji60年代出生的作家,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队伍中最为活跃的主力军,但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整体性论述的不多,系统性、理论性地进行深层次研究还处于空白。有鉴于此,对这一群体做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在洪治纲看来,有别于上世ji50年代出生的作家通常会自觉地带着某种历史重负,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积极探讨现实的巨变和对历史的深度反省;也有别于上世ji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专注于当下生活的书写,而常常回避对现实秩序进行必要的理性思考;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热衷于表达个人的成长记忆,倾力表现社会历史内部的人性景观,以及个体生命的存在际遇。"他们通过各种现代叙事技法,智性化地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对人类精神内部的顽强探索和独特思考。"
与此同时,他们存在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人们面对当下日趋浮泛、庸懒、缺乏激(隔开)情与想象的精神现场,我们不难看到,和其他代际的作家一样,60年代出生的作家,也在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温床上过着虚浮的精神生活,日益失去了深度和力度。""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普遍缺乏一种大格局、大气势、大胸怀,或者说,他们还缺乏一种对大格局、大气势的控制能力,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手笔’。"洪治纲表示:"面对这一严峻的创作境遇,要使中国当代文学重新返回正常的精神秩序之中,我们必须重新倡导一种先锋意味的原创品质,必须重新建立起一种与现实秩序永不妥协的精神姿态。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学真正地回到自我,回到存在,回到人类的内心生活。"
新书立足于探讨"代际差别",肯定这一差别的存在具有其特殊价值。"它表明了不同代际的作家群,正以自身所特有的叙事优势,共构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yuan性,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洪治纲同时表示:要有效地克服代际冲突,只有加强代际交流,让不同代际的群体能够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理解的方式达成紧密的精神互动。但问题依然是严峻的。"老一代作家需要改变自己的某种观念,新一代作家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和心态。我的强烈预感是,随着上世ji80年代、90年代出生作家群陆续涌现,当代文学中的代际冲突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尖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代际间的精神交流,有效克服代际内部各自的局限性,对于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