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宁波篇
宁波市:宁波古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江东区: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
北仑区: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
镇海区: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制之始。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望海镇为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县改名镇海县。
鄞州区:据《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奉化县:鄞城“县东五十里。志云,夏有鄞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县以赤堇山为名。
余姚市:《水经·沔水注》:余姚县“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余姚亦为古越语地名。《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
慈溪市:宋乾道《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水》载:“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
奉化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宁波府志胜》卷5载:奉化县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
象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
宁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
图片来自百度网络
宁波市:宁波古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江东区: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
北仑区: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
镇海区: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制之始。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望海镇为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县改名镇海县。
鄞州区:据《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奉化县:鄞城“县东五十里。志云,夏有鄞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县以赤堇山为名。
余姚市:《水经·沔水注》:余姚县“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余姚亦为古越语地名。《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
慈溪市:宋乾道《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水》载:“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
奉化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宁波府志胜》卷5载:奉化县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
象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
宁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
图片来自百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