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个段子,应该郭德刚来讲、但是他却没有讲。
我们替他讲一讲:
有位知名人士,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课。
他说:孩子们,咱们要做文明人,不要有暴力倾向,不要动手打架。据统计:打架斗殴致死者,95%以上,是先动手的那个。
先动手者死!
同学们,先动手的那个人,95%的概率会被人打死,这告诉我们什么?
同学们回答:这告诉我们,没被打死的人,都会说是死了的先动手。所以我们不能被人家打死。
被打死了,就彻底失去话语权,再有理也变成了没理。
不是你们……知名人士傻眼了。
(02)
这个故事,说的是孩子的智慧。
孩子能够看到成年人看不见的。
成年人看不见的,是什么呢?
(03)
4月8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送入医院抢救。
目前已经住院将近一个月。
此后,家人在众筹平台,向社会求助。
爱心人士纷纷捐款之时,突有网友质疑,称吴鹤臣家里,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大病有医保。怎么会需要众筹100万?
吴鹤臣家人回应:网友质疑的两套房,都是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爷爷名下,两套房子均无法出售。
车是吴鹤臣妻子的婚前财产,家有老人,路途遥远,车不能卖。
不存在骗捐、逼捐行为。
德云社也针对此事情,发表了若干问题的声明。
总而言之吧,此事刺激到许多人的敏感点,形成热议。
(04)
此次事件,引发了网友对众筹求助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忧虑。
真正的孤弱者,处于山穷水尽的人士,往往不知道还有这么条救助通道。相反的是,一些家境不错,甚至比掏钱帮助他的人生活更优裕的人,反而更善于运用求助资源:
比如这个:
这个贴子,只是网络上发布的众多情形中的一个。对此类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05)
面对个人资源充足,明明不差钱却仍然能够通过众筹平台,获得网友爱心资源的现象,网友们极是焦虑,一再要求众筹平台“严格把关”,如果众筹平台不具有这个资质的话,甚至有人建议相关部门强力介入。
这些建议听起来,蛮有正义感的。
但是正义感,真的能帮到孤弱的求助者吗?
(06)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塞德希尔·穆莱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人,在研究穷人为何走不出低质量的生活循环时,提到一个词:
管窥效应。
意思是说,穷人的稀缺心态,会限制其视野,让穷人看待事物时,如同通过一根管子来看。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其实管窥效应,是极为普遍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承受着稀缺的困扰,面对事物时,极易陷入莫名的焦虑,而疏失了事件的本身。
诸如社会知名人士,在统计斗殴致死事件时,他只注意到斗殴幸存者的指责,指责被他打死的人先动的手。却看不到已经丧失话语权的死者,就将这种片面的观点视为“事实”接受下来,结果让读中学的孩子都看不过去。
同样的,当我们看到有些鸡贼人士,明明家里有房有车,还有医保,仍是理直气壮的通过众筹渠道,获取社会爱心资源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会很焦虑,急切的想要“加强管理”,就是想给社会爱心设置障碍,提高门槛,可是——可是你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如何让那些孤弱者,更容易的获得帮助吗?
什么叫弱者?
真正的弱者,是没有声音的。
真正的弱者,是在打架时被打死的那个,早已无力发出声音。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却被社会残忍隔离。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上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关怀着他们,而是生活在疑惧与躲避之中。纵然是你把爱心之门彻底打开,他都没有勇气进来,因为他受伤太多,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种幸运。如果你再来个“加强管理”,真正的弱者就会陷入彻底的绝境。
(07)
此前有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或是类似的名字,其中有个虚构情节,正义人士纪晓岚,与权奸何珅,视察赈灾的救济粮。打开粮袋一看,都是优质的粮食。当时何珅二话不说,立即抓起把砂子,掺了进去。
纪晓岚炸了:何大人,还能再缺德点吗?灾民都惨成那般模样了,你还往赈灾粮里掺砂子,你的良知喂狗了吗?
何珅回答:纪大人啊,我这是在救灾民的命啊!
只有掺了砂子的赈灾粮,才有可能逃过官吏的贪污,到得灾民之手。
如果赈灾粮质量太完美,根本到不了灾民眼前。走到半道,就会被贪官腐吏搬自己家去了。
这个段子,我们曾经讲过。
不得不承认,当年的编剧,真的很了解人性。
他们比现在的网友更清楚,弱者之所以弱,不是这个社会不帮助他,相反,而是他丧失了从正常渠道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只有掺了砂子的救助,才有可能帮到他。回到众筹求助,这里被掺的砂子,就是有房有车有医保的鸡贼人士在乱来。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你把这些砂子挑出去,那么没有掺过砂子的粮食,根本就到不了救助者的手中,半道上就被人扛走了。
正义没错。
正义什么时候都没错。
但陷入绝境的求助者,所需要的远比正义更多。
(08)
让我们掌握三个法则,打破管窥思维。
不仅能看到人家让你看到的,还能看到人家不想让你看到的。
不仅看到有人通过爱心渠道,占到了便宜。还要看到更多的孤弱者,是如何通过这条爱心渠道,获得希望的。
第一个法则:局部确认。
你看到的,一定只是一部分。
社会是个极度繁复的形态,人性呈现无尽的晦涩。古人说,无君子不养小人。如果你看到鸡贼人士在滥用爱心资源,不要急,也不要气,更不要急于赋予道德评价。在捞到眉花眼笑的鸡贼人士旁边,就是通过这条爱心渠道获得希望的更多弱者,无论你多么渴望改变这种生态,先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孤弱人士身上,好咯?
第二个法则:凸凹确认。
两山必有一谷,两谷必有一峰。不能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能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黑格尔大哥说什么来着?凡是存在的,必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必是存在。存在不一定正义,合理也未必正确。但一个不合理的事物存在,它的背面一定是合理的必然。一个合理的必然,背面必然滋生出鸡贼人士的算计。你心中爆棚的正义感,不过是全局中的一个利益点。满足了你的虚妄正义,就失去了全局的价值意义。
第三步:关键点确认。
最重要的,一定是隐秘的,不可见的。
比如你为有车有房有医保人士滥用爱心而愤怒,但你所见,一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更多处于困境的人,正是通过这条渠道获得了救济。你需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困境者,而不是跟这些猫三狗四瞎耽误时间。
此前我们讲过一个案例,二战时,美国军方调查幸存飞机的着弹孔分布,发现发动机中弹最少,根本不需要防护。而其它地方则需要加厚钢板。幸亏数学家沃德出来,他问军官们:如果发动机中弹,这飞机还回得来吗?军方恍然大悟,才意识到自己都是管窥思维,只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却不知道最重要的,一定是在你的视线之外。
(09)
古时代,有两个交心换命的铁哥们儿。一个叫鲍叔牙,一个叫管仲。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快死时,齐桓公问他:那啥,让你哥们儿鲍叔牙做宰相如何呀?
管仲说:别,你可别。鲍叔牙是个道德敏感人士,什么事儿让他看到,就会刺激到他的道德神经,进入正义状态。如果被他发现有鸡贼人士滥用民众爱心,他就会满腔悲愤的声讨,并立即加强监管。结果鸡贼人士未必能够管住,反倒是孤弱人士的求助通道被他活活堵死,他还觉得自己蛮正义。所以对这种人,最好的建议是让他洗洗睡吧,别老是瞎掺和政事,什么事让他一掺合,准保砸锅。
这就是宰相肚里能乘船的原始意义。我们立身,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处世,要做透明的事儿。但人性晦涩难言,绝望的孤弱者多是失落于人性的黑渊中。道德敏感者的管窥思维,会让他总是渴望一个纯净的人性,渴望一个纯净的社会。最终他美好的愿望,只能铺成一条让孤弱者哭救无地的世界。这浅显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明白,到了今天文明时代,许多读书万卷的人反倒死杠成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管窥,因为我们的眼睛死嘟在狭窄的管子上,盯着豹子身上的斑点大叫人心黑暗,你抬抬头,睁开眼,才知道什么叫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人心善变。才能够走出狭隘思隅,获得认知升华的无上正觉。
有个段子,应该郭德刚来讲、但是他却没有讲。
我们替他讲一讲:
有位知名人士,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课。
他说:孩子们,咱们要做文明人,不要有暴力倾向,不要动手打架。据统计:打架斗殴致死者,95%以上,是先动手的那个。
先动手者死!
同学们,先动手的那个人,95%的概率会被人打死,这告诉我们什么?
同学们回答:这告诉我们,没被打死的人,都会说是死了的先动手。所以我们不能被人家打死。
被打死了,就彻底失去话语权,再有理也变成了没理。
不是你们……知名人士傻眼了。
(02)
这个故事,说的是孩子的智慧。
孩子能够看到成年人看不见的。
成年人看不见的,是什么呢?
(03)
4月8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送入医院抢救。
目前已经住院将近一个月。
此后,家人在众筹平台,向社会求助。
爱心人士纷纷捐款之时,突有网友质疑,称吴鹤臣家里,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大病有医保。怎么会需要众筹100万?
吴鹤臣家人回应:网友质疑的两套房,都是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爷爷名下,两套房子均无法出售。
车是吴鹤臣妻子的婚前财产,家有老人,路途遥远,车不能卖。
不存在骗捐、逼捐行为。
德云社也针对此事情,发表了若干问题的声明。
总而言之吧,此事刺激到许多人的敏感点,形成热议。
(04)
此次事件,引发了网友对众筹求助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忧虑。
真正的孤弱者,处于山穷水尽的人士,往往不知道还有这么条救助通道。相反的是,一些家境不错,甚至比掏钱帮助他的人生活更优裕的人,反而更善于运用求助资源:
比如这个:
这个贴子,只是网络上发布的众多情形中的一个。对此类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05)
面对个人资源充足,明明不差钱却仍然能够通过众筹平台,获得网友爱心资源的现象,网友们极是焦虑,一再要求众筹平台“严格把关”,如果众筹平台不具有这个资质的话,甚至有人建议相关部门强力介入。
这些建议听起来,蛮有正义感的。
但是正义感,真的能帮到孤弱的求助者吗?
(06)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塞德希尔·穆莱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人,在研究穷人为何走不出低质量的生活循环时,提到一个词:
管窥效应。
意思是说,穷人的稀缺心态,会限制其视野,让穷人看待事物时,如同通过一根管子来看。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其实管窥效应,是极为普遍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承受着稀缺的困扰,面对事物时,极易陷入莫名的焦虑,而疏失了事件的本身。
诸如社会知名人士,在统计斗殴致死事件时,他只注意到斗殴幸存者的指责,指责被他打死的人先动的手。却看不到已经丧失话语权的死者,就将这种片面的观点视为“事实”接受下来,结果让读中学的孩子都看不过去。
同样的,当我们看到有些鸡贼人士,明明家里有房有车,还有医保,仍是理直气壮的通过众筹渠道,获取社会爱心资源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会很焦虑,急切的想要“加强管理”,就是想给社会爱心设置障碍,提高门槛,可是——可是你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如何让那些孤弱者,更容易的获得帮助吗?
什么叫弱者?
真正的弱者,是没有声音的。
真正的弱者,是在打架时被打死的那个,早已无力发出声音。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却被社会残忍隔离。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上还有这么多的人在关怀着他们,而是生活在疑惧与躲避之中。纵然是你把爱心之门彻底打开,他都没有勇气进来,因为他受伤太多,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种幸运。如果你再来个“加强管理”,真正的弱者就会陷入彻底的绝境。
(07)
此前有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或是类似的名字,其中有个虚构情节,正义人士纪晓岚,与权奸何珅,视察赈灾的救济粮。打开粮袋一看,都是优质的粮食。当时何珅二话不说,立即抓起把砂子,掺了进去。
纪晓岚炸了:何大人,还能再缺德点吗?灾民都惨成那般模样了,你还往赈灾粮里掺砂子,你的良知喂狗了吗?
何珅回答:纪大人啊,我这是在救灾民的命啊!
只有掺了砂子的赈灾粮,才有可能逃过官吏的贪污,到得灾民之手。
如果赈灾粮质量太完美,根本到不了灾民眼前。走到半道,就会被贪官腐吏搬自己家去了。
这个段子,我们曾经讲过。
不得不承认,当年的编剧,真的很了解人性。
他们比现在的网友更清楚,弱者之所以弱,不是这个社会不帮助他,相反,而是他丧失了从正常渠道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只有掺了砂子的救助,才有可能帮到他。回到众筹求助,这里被掺的砂子,就是有房有车有医保的鸡贼人士在乱来。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你把这些砂子挑出去,那么没有掺过砂子的粮食,根本就到不了救助者的手中,半道上就被人扛走了。
正义没错。
正义什么时候都没错。
但陷入绝境的求助者,所需要的远比正义更多。
(08)
让我们掌握三个法则,打破管窥思维。
不仅能看到人家让你看到的,还能看到人家不想让你看到的。
不仅看到有人通过爱心渠道,占到了便宜。还要看到更多的孤弱者,是如何通过这条爱心渠道,获得希望的。
第一个法则:局部确认。
你看到的,一定只是一部分。
社会是个极度繁复的形态,人性呈现无尽的晦涩。古人说,无君子不养小人。如果你看到鸡贼人士在滥用爱心资源,不要急,也不要气,更不要急于赋予道德评价。在捞到眉花眼笑的鸡贼人士旁边,就是通过这条爱心渠道获得希望的更多弱者,无论你多么渴望改变这种生态,先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孤弱人士身上,好咯?
第二个法则:凸凹确认。
两山必有一谷,两谷必有一峰。不能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能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黑格尔大哥说什么来着?凡是存在的,必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必是存在。存在不一定正义,合理也未必正确。但一个不合理的事物存在,它的背面一定是合理的必然。一个合理的必然,背面必然滋生出鸡贼人士的算计。你心中爆棚的正义感,不过是全局中的一个利益点。满足了你的虚妄正义,就失去了全局的价值意义。
第三步:关键点确认。
最重要的,一定是隐秘的,不可见的。
比如你为有车有房有医保人士滥用爱心而愤怒,但你所见,一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更多处于困境的人,正是通过这条渠道获得了救济。你需要的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困境者,而不是跟这些猫三狗四瞎耽误时间。
此前我们讲过一个案例,二战时,美国军方调查幸存飞机的着弹孔分布,发现发动机中弹最少,根本不需要防护。而其它地方则需要加厚钢板。幸亏数学家沃德出来,他问军官们:如果发动机中弹,这飞机还回得来吗?军方恍然大悟,才意识到自己都是管窥思维,只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却不知道最重要的,一定是在你的视线之外。
(09)
古时代,有两个交心换命的铁哥们儿。一个叫鲍叔牙,一个叫管仲。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快死时,齐桓公问他:那啥,让你哥们儿鲍叔牙做宰相如何呀?
管仲说:别,你可别。鲍叔牙是个道德敏感人士,什么事儿让他看到,就会刺激到他的道德神经,进入正义状态。如果被他发现有鸡贼人士滥用民众爱心,他就会满腔悲愤的声讨,并立即加强监管。结果鸡贼人士未必能够管住,反倒是孤弱人士的求助通道被他活活堵死,他还觉得自己蛮正义。所以对这种人,最好的建议是让他洗洗睡吧,别老是瞎掺和政事,什么事让他一掺合,准保砸锅。
这就是宰相肚里能乘船的原始意义。我们立身,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处世,要做透明的事儿。但人性晦涩难言,绝望的孤弱者多是失落于人性的黑渊中。道德敏感者的管窥思维,会让他总是渴望一个纯净的人性,渴望一个纯净的社会。最终他美好的愿望,只能铺成一条让孤弱者哭救无地的世界。这浅显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明白,到了今天文明时代,许多读书万卷的人反倒死杠成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管窥,因为我们的眼睛死嘟在狭窄的管子上,盯着豹子身上的斑点大叫人心黑暗,你抬抬头,睁开眼,才知道什么叫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人心善变。才能够走出狭隘思隅,获得认知升华的无上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