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吧 关注:18,006贴子:97,935
  • 0回复贴,共1

青岛崂山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王书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书孝(怀山道长,右)与师父匡常修(左)
一、匡常修道长
匡常修,以道名行世。出家前,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炁道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四日生于胶州城里,先后住胶州城翰林院、郭家庄、蜈蚣街、辛街。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邻居场院屋(俗称团瓢)栖居,给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锄饿死于门前。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主要靠推小车卖脚力。匡常修自6岁起,即帮父亲拉车,7岁时,有一天给父亲拉车到东营,来回走了70里路,年幼的匡常修累得连车绳都拉不直。
匡常修当崂山道士,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涯,爱教爱国,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道教事业。

匡常修在练武的生涯中,一贯主张要武德第一。练武旨在强身卫国,健身自卫,继承国粹,张扬国威。他反对与同胞交手,更不能以拳欺人、伤人。即使谁武功再深,本事再大,能大败天下,亦于国家富强无益,于民族振兴无用。匡常修的中医医术也是很高明的。出家以后,匡常修就有“救世救民”的抱负。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18岁时,他学了一身做鞋手艺,在独自经营新大鞋庄生意火红的时候,又毅然弃商(转给二弟经营)从医,拜伯父为师,先后在胶县城响南街开设中医药房,打水巷开设润和堂药房,粮食市后街开设道德大药房,坐堂行医,病家叩门者不绝。匡常修作为一名老道长,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很多追求,他除了致力于道学、武术、医学、气功的研究外,对音乐、戏剧、美术、小说和诗词歌赋等,也有着广泛的爱好。
二、王书孝道长(道号怀山)
王书孝(怀山)道长,六岁时随青岛市民间武术家伯父王德山先生(擅长螳螂拳、孙膑拳、查拳等青岛地区流传甚广的武术拳种,一生尚武,集多家武术流派于一身,实战技法自成一家)学艺。
十三岁时,1965年拜入匡常修道长门下,成为崂山全真道金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随恩师精进修炼至1993年。其陆合拳的拳法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气发力、借力打力、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养身练功、延年益寿,祛病御疾,防身保健为宗旨。并对陆合刀、陆合枪、陆合剑、陆合棍等各种器械都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是独创的金山派1-6路心意连环腿;腿法变化万千,还有独特的金山派心意三十六路腿法;及八种打法、开压腿法。结合金山派内丹医学、金山派养生学的精髓,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合为一体,练就腿似闪电、拳若奔雷、刚柔相济、圆转走化、以中带四肢的境界。它强调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遵循“化意念足”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灵活圆转。以“柔起来似面条,用起来如弹簧”的金山派心意连环腿法闻名于世。文革期间,恩师匡道长被迫还俗,回到胶州老家行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习武不辍,时常住在师父家中学艺;在其父支持下,每逢师父与来自家住市里的石以群、李占元、李云鸿等老拳师们相会,就住在其家中,少则半月,长则月余。有时,当匡道长与青岛武林界挚友们谈起本门武功兴起之际,就会让他演示给前辈们看。此时,他的腿法已得师父真传,出腿如电,劲道似鞭,来无影去无踪,深得前辈们的喜爱。这些前辈们还把螳螂、孙膑、查拳等门内秘而不传的功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助其完善武功修为。全真道金山派内家拳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的天然结合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王书孝(怀山道长)与师弟钟云龙道长
三、金山派玄门心意陆合拳介绍
金山派第21代传人匡常修道长集金山派武术和道家功法于一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岛流传的陆合拳、陆合刀、陆合棍、陆合枪、三十六腿就是匡常修道长在民间传授的。上世纪80年代匡常修道长将金山派玄门心意陆合拳发扬光大,将毕生所学功法创新整理并命名为玄真内家拳(陆合拳1-6路:1-3路改为玄功拳,4-6路改为玄真拳,龙华拳,龙华剑)。
王书孝(道号:怀山)跟随匡常修道长学艺30年,掌握了金山派玄门心意陆合拳的全部精髓,经过数十年的苦心修炼和感悟,才能达到高层境界。除了擅长金山玄门心意陆合拳一至六路外,在匡常修道长的指导下,归纳整理了心意连环腿一至六路的独门秘籍。全真金山派玄门内家拳,“内以摄生,外以技击”。摄生则防疾祛病、延年益寿;技击则虚实相间、刚柔相济,以气发力、借力打力。摄养,筑基炼己、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技击,变化莫测、灵活圆转、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尤其是崂山腿法,以“柔起来似面条,用起来如弹簧”而享誉武林。武功臻于“腿似闪电、拳若奔雷、刚柔相济、圆转走化、以中带肢”的境界。


1楼2019-05-07 11: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