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武术吧 关注:124贴子:663
  • 6回复贴,共1

峨眉古风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峨眉古风韵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白猿通背情,风韵万古流。

  


1楼2019-05-17 13:46回复
    题峨眉武术
    遥闻峨眉武术功,源起通臂司徒翁。
    山静云深妙相处,佛道动静皆相融。
    临济气功十二桩,火龙拳迷张三丰。
    以小取胜似小架,点穴飞剌把喉封。
    僧门徒手长三步,浪子燕青一阵风。
    子午剑转如闪电,夜行刀劈骠悍猛。
    千年沧桑树一帜,一诗岂能话尽穷。
    内外兼修刚柔济,短小绵软巧苍穹。
      注释:
      峨眉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发源于峨眉,普及于巴蜀。吸道佛之源,仿猿猴之灵,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独树一帜于世。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流派。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司徒玄空创"通臂拳"为标志。
      临济气功十二桩: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创编“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研究考证:白云禅师早年为道士,后皈依佛门。他不仅精通道家的阴阳虚实、养生等,也知晓佛家武技,加之,他又懂医学,所以,创建一套动静相融的功法,共分12节,后人称为“峨眉十二桩功”。
      火龙拳:陈抟号“扶遥子”,是逍遥派的创始人。他传承黄林派,并传弟子“火龙子”,后“火龙子”创“火龙拳”,原名“九龙困匡拳”,该拳是峨眉派镇派之拳。相传,武当拳的祖师张三丰曾到峨眉山修道,与道士们一起习武练功、交流技艺数十年。在此期间,曾向“火龙子”学火龙拳。
      小架:是相对外家拳的拳架。峨眉拳术在拳架上讲究“以巧取胜”的“小架”,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大架”。
      点穴:天罡点穴:六大专修功之一
      飞剌:指“峨眉刺”。“峨眉刺”似女人的头簪子,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刺杀武器。
      僧门徒手:僧门派是由少林高僧云昙所创,是典型的外家拳,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功和民间拳技而形成的拳派。
      浪子燕青: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峨眉山大坪寺僧创编。
      子午剑:清末,仙峰寺神灯长老和紫芝洞清虚道长,苦心创编“峨眉子午门武术”,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时练习而命名。
      夜行刀:夜行刀以轻柔活变为其艺风,动作柔中寓刚,缓中有快,高低结合,突出在夜间通过观、听、摸、杀,使进攻刀法凌历,防卫密不透风,故夜行刀颇具四川地方拳械风味。
      短小绵软巧:是概括峨眉通背缠拳的特点。峨眉缠闭门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所谓“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曾来峨眉,与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的有机交融和谐统一。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2楼2019-06-13 19:05
    回复
      友情分享:中华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顾名思义,是以峨眉山为基点而创造和衍生的武术。
        据《中国武术史》和《峨眉山志》记载,峨眉武术的祖师爷名叫司徒玄空,他既是峨眉武术的创始人,也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华武术第一人”。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文人武士隐居峨眉山。有位名叫司徒玄空的隐士耕食于峨眉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号动灵子。
        史学研究表明:宋代以前,以峨眉山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宗教活动以道教为主,早期主要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以修炼铅汞外丹和符篆为主。其实铅汞制品多是有毒的,因颜色看起来大异寻常,先人以为是仙丹,着实毒死了不少的人。不过古时有些道人很乐观,执着地认为死了就是升仙了,肉体腐败之余灵魂已在天界享福。
        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吐纳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与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南宋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便是当时持这类新观念的佼佼者,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兼并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衍生或充实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中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向峨眉道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清乾隆年间,善擒拿术的江西武术大师杜观印,来四川传授过"杜门拳"。光绪年间,广西杜林有姓周号大侠者到峨眉山与武僧共创"字门拳"。
        鼎盛于明清,更加强调内外兼修
        到了明代和清代,峨眉派武术开始进人鼎盛时期。明史有记载的兵部主事唐顺之论著《峨眉道人拳歌》是早期描述通背拳的珍贵资料,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通背拳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也是记录内家武学十分重要的文献,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出自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臂拳。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地描述了峨眉武技中因受龙门派内丹学说的影响而从通臂拳中分流出来的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内家源流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峨眉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少林派和武当派相比较,峨眉武术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外兼修。其实,这三大派的武术各有造诣,都讲究内修外练,体用兼备,只是程度不同。少林武术由僧人所创,大开大合,硬攻直上,抢先进攻,以腿法著称,善于先发制人,习惯上称为外家拳;武当武术系道士所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借力打力,属于内家拳;而峨眉武术则秉承全真龙门派“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同思想,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从“峨眉十二桩功”、“峨眉通背缠拳总决”和“天罡指穴法”都可以看出,峨眉武术既重视内气的修练,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刚,刚柔相济,长短并用。
        清朝时期,曾在峨眉山居住多年的何崇政(石达开的“记室”——秘书)撰写了《峨眉拳谱》一书(亦称《拳乘》),概述了峨眉武术“五花八叶”的大体分布。


      3楼2019-07-22 12:39
      回复
        峨眉通背缠丝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攻敌宜紧,自守宜重,以逸待劳,以静待动。
        技击之长,在于斗智,知己知彼,借力乘势。
        擒拿制扣,随握随释,松则自逸,紧则自制。
        照左击右,上惊下取,诱敌生疑,顾此失彼。
        应敌纲领,诱字为首,善于诱敌,敌人束手。
        先发制人,因为得计,最高一层,后发先至。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虚实宜分,制胜出奇,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转自百度 “缠丝拳会馆”吧)


        4楼2019-07-24 20:57
        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修炼法要(一)
            功家常说:“短打无路被人欺,缠丝无步被人跌”,足见练步功夫在峨眉缠闭门之重要。缠门练步功夫有內练和外练之分。
            峨眉通背缠闭门外练步下功夫有练步拳技法,招式朴实,身灵步活,形态优美,风格新颖。缠丝拳艺练步法分:定身定步、随身随步、轻身轻步、舍身舍步四个层次。定身定步 :练步初级阶段练定式,步法招法严格按规定练习;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随身随步 :熟练后渐入佳境,熟能生巧,能随身随势灵活变化;进先动前脚,退先动后脚。轻身轻步 :沉劲入地意劲应潮为练法;至沉至重之法终将化为至轻至巧之道以期灵动致用。舍身舍步 :内家拳为道家“无中生有”法门,功臻化境,乃还于虚以生万法,方为大家。
            峨眉通背缠拳既为内家功夫,自然更加注重步法的内功修炼。要求弟子通过“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的内功行步诀时时勤修,养成平时行走时自觉练步的一种修炼方法,要求丹田抱满、混元整劲、虎背熊腰、沉劲应潮,缓步凝劲趟泥而行。即保持长臂猿、大猩猩或直立狗熊走路含胸、拔背、肩撑、肘横、虚腋、圆裆、收臀的模样,即背后以命门为中心领起督脉约向后顶起撑圆,并如“米”字形向四正四奇八个方向分张开(上方从命门起沿督脉向上经大椎、玉枕、百汇向天上领起冲出与星星彩云相连,是为“天应星”;下方从命门起沿督脉下段经尾闾向前勾起至会阴,分开汇合两腿诸经络下沉涌泉直至与地下深处相连,是为“地应潮”;从命门上下延伸通联整个背部督脉并向两侧带脉方向横劲撑开前裹蓄积整体劲力不懈,是为左右向;“米”字的斜向四点即指以整个背部力为大本营,劲力沿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斜向经四肢伸展撑开混元一体)。
            在保持上述混元整劲的情况下缓步向前行走,步履似轻柔亦似凝重。唯两手手指张开如各扣抓摁住一氢气球状,即诗中言空手却各抓拿了一把锄头之意;行走时开胯圆裆如骑在牛背上一般;双脚开立势如一座桥,领着整个人向前行走于齐胫(泥浆)、齐膝、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泥水池中,要有水不流动而整个人体桩架荡着泥水的阻力前行之效。内家拳明家曰:“行拳当如空气中游泳”,即此之意,会心人细细品玩之。 诀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练步有成,脚下灵活而有根劲,始可以练单操、组合招式以及套路。
            (转自百度 “峨眉缠闭门”吧)


          7楼2021-05-25 07:51
          回复
              民族文化艺术需要“一贯制”传承机制
              3月6日,“两会”专题报道“部长通道”栏目里,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我们祖先留下的诗词、书画、武术、中医药、戏曲等传统文化都应该全面走进学校课堂!”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同志还引用古人的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开合有度,治国良策。”
              诚然,随着各级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多项传统艺术受到了显著地重视。可是几年的实践活动下来,多地反馈的情况往往是:有些地方小学阶段非常重视,可初中阶段对接不上,半途而废了;有些地方初中学校十分重视,可高中阶段为为升学率丢了;有些地方即使高中阶段平行班有所看重,可初等教育基础跟不上也无奈沦为空中楼阁;有些地方还真的抓得比较系统,可高校或就业途径又出现断层。唉!我泱泱大国民主文化传承之路难啊!
              幸好我们有各级各地民族院校,如果这些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院校能组成联盟,并通过各自的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甚至附属幼儿园的的方式形成系列教育体系,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近年,中央民族大学在峨眉系列武术“巴渝缠丝拳”之乡的重庆市荣昌区建立了附属中学,我们期待能为缠丝拳这一古老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文化艺术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川东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武术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古代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体育搏击健身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高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了人们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谓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相关文献记载,重庆地处川东,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川东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属于峨眉武术系列。
              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自古有“巴出将蜀出相”之说。故峨眉武术的侧重点在川东,亦称巴渝武术。《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时期有三大剑法,为剑法始祖,乃“越女剑法”、“玄女剑法”和“猿公剑法”。春秋战国时期,动乱和战争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搏击武术和健身功夫的高人。有的诸侯国家或部族战败后,一些逃脱追杀的战神因而隐居西南地区避远的恶水险山之间,司徒玄空便是其中佼佼者。司徒玄空潜修期间观研猿猴等动物搏杀技法并结合自身征战经验创编了古老的通臂拳并传播于众,因其常着白衣,徒众多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道号动灵子,“猿公剑法”便是峨眉道人司徒玄空所创。
              峨眉祖师司徒玄空是有历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传衍甚广。通臂拳技法经过唐末宋初潼南崇龛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老祖中期“三教合一”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和北宋合州通判濂溪先生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从、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思想的润色,特别是周敦颐弟子伊川先生程正叔谪居隐修涪陵北岸深研易理及运动健身之道,极大地促成了后期民族英雄圣地抗元福地合川钓鱼城近左铜梁洞二仙台火龙真人传艺张三丰的重大武学转折,逐渐将古老的峨眉通臂拳沿着通背拳、武当内功六合拳、通背缠拳、火龙拳、缠丝拳、太极拳的发展历程繁衍至今。
              当前,我们优秀的民族健身文化艺术太极拳已经是我们全人类共有的体育健身类文化遗产,而“巴渝缠丝拳”也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期待民族大学通过渝西荣昌的附属中学能够在有效传承全民健身文化艺术和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IP属地:重庆8楼2022-05-05 1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