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因与定义
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控制京都。曹魏军权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司马懿事后背信弃义,不但夷曹爽三族,连其党羽何晏等人,也遭遇同样命运。借机铲除忠魏者,恐怕还不止本纪所云的:“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王凌欲起兵讨司马懿,其子王广反对,《汉晋春秋》记录了他除赞司马懿“擢用贤能”、“修先朝之政令”外,但也沒否定过司马懿“同日斩戮,名士减半”的屠杀,王广这时人的口供,可信程度非常高。被杀的名士,当然是立场倾向魏室者。
怪不得日后司马绍问王导,己先祖当初是怎样得国,王导从正始之变说至高贵乡公被弑,听罢后他便以面覆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干宝《晋纪总论》(见《文选》卷49或《晋书》卷5)也称:“宣、景遭多难之时,诛庶孽以便事,不及修公刘、太王之仁也。”
蜀汉朝野议论正始之变,认为曹爽根本是罪不至死,即压根不同意司马懿说其谋逆之说法。费祎说:“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这些局外时人的看法,当属公允。
司马懿这样做的目的,正如夏侯霸所言的“自当作家门”、“营立家门”(见《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世语》及《汉晋春秋》)。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札记.曹氏司马氏之斗争》就解释:“并非谋求发家致富,而是谋求取代曹氏,篡夺政权,司马氏之心固不待司马昭而路人皆知矣。”因此房玄龄等在夷曹爽等人三族后,以“既而竟迁魏鼎云”作总结。
司马懿政变成功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印证周一良先生的解释:邑二万戶、奏事不名、朝会不拜、增官骑及鼓吹、立祖庙于京师洛阳。当中犹以立祖庙于洛阳,尽显其野心。正如柳春新先生在《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下篇第五章第一节分析:“司马懿立祖庙与蜀汉为诸葛亮立庙还有所不同,其事类似于古代诸侯立庙,有象征家族基业的意味,但古代诸侯都是立宗庙于自己的封邑,然则司马懿立祖庙于京师洛阳,其逼宗庙之嫌岂非更甚?司马氏代魏之心,信然昭著矣。”
司马懿家乡是在河內而不是河南;其封地是在颍川,显然不能用家乡或封地来解释祖庙选址。退一步,立祖庙于京师意味著甚么?就算是曹芳真心,政治智慧奇高的司马懿怎可能不多次辞让,一如辞让丞相、九钖般?
王导所述就包括平淮南三叛,他们忠与叛的对象分別是魏及晋,司马昭诛王经时就明说:“经正直,不忠于我,故诛之。”(见《世说新语.贤缓》“王经少贫苦”条注引干宝《晋纪》)
《晋纪总论》云:“二祖逼禅代之期”,当朝人评当朝事,这个“逼”字,把司马师兄弟觊觎帝位的野心和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故三叛的成因相对容易解释,就是魏扬州都督(荊豫、雍凉因为司马懿曾长期留镇,旧部下不少,继任者或多或少与司马氏有渊緣),眼见司马懿父子的所作所为,从朝中复兴魏室无望,便打著讨伐主政的司马氏的旗号,对抗魏中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不是叛臣,只是想以外藩武力,击败已架空曹魏皇室的司马氏。但三人是否皆位一体,可称作魏忠臣呢?还是要看其实际行动,来细分当中的区別。
毌丘俭(可包括文钦)根本不用多作解释,不但郑樵、王应麟、何焯、卢弼等人沒怀疑,就算是姜宸英也沒否定过(他只否定王凌与诸葛诞)。
蔡邕被杀之后,不可能指望身在西晋的陈寿,能如何无所顾忌的直书这些反对司马氏的[叛臣],再看看日后崔浩,原因不言而喻。本传虽云因夏侯玄、李丰被杀而不安,但沒有把紧接著的司马师废张皇后(三月)、曹芳(九月)一事写进本传內,明年正月毌丘俭、文钦等就起兵了。《世语》记录毌丘甸劝其父起兵时就说:“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 毌丘俭同意;再参照一下他的《罪状司马师表》,毌丘俭真正起兵之因就是表中所述的罪状之一:废帝。忠魏与否立场明显,故习凿齿也称:“毌丘俭感明帝之顾命,故为此役。”
杜恕是在嘉平元年(249年)或以前出任幽州刺史,那毌丘俭也只能是在该年或以前,从幽州刺史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军事、领豫州刺史。淮南第一叛时,有沒有追随司马懿讨伐王凌呢?尽管本传不载,但这问题不如反过来问,司马懿容不容许战场前线的毌丘俭,拥兵自守事后还不被追究吧?要知道连亲戚满伟平第三叛时,称疾不进,结果换来免为庶人、伟子长武死在杖下的下场。毌丘俭几可肯定从征了,因为司马昭时已留镇许昌。不过当时的他,恐怕也不见得抗拒从征。
正始之变时,不是司马懿党羽的蒋济(事后坚决推辞封赏,与高柔、王观等形成鲜明对比,更欲誓保曹爽性命,因司马懿沒有遵守承诺,夷灭已投降的曹爽,当初作担保的他,自觉愧对曹爽,不久发病亡),身为太尉的他,当时可是把托孤大臣司马懿视为拨乱反正,参与其中也只是为魏社禝。当年能看出孙权不欲关羽得志,可以与吴结盟讨羽的他,战略眼光甚高的元老尚如此,何况毌丘俭呢?
另一方面,王凌谋立曹彪是其败笔,曹彪乃曹操之子,当年曹睿幼弱,谣传死讯,议曾有望得太子之机的叔父曹植继位,暂且可行。但以曹芳(哪怕身世可疑,政治合法性低)之叔祖辈曹彪替代,甚为不伦,本就无继承大统的资格。被看成有私心的异志者,王凌怪不得谁了。
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控制京都。曹魏军权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司马懿事后背信弃义,不但夷曹爽三族,连其党羽何晏等人,也遭遇同样命运。借机铲除忠魏者,恐怕还不止本纪所云的:“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王凌欲起兵讨司马懿,其子王广反对,《汉晋春秋》记录了他除赞司马懿“擢用贤能”、“修先朝之政令”外,但也沒否定过司马懿“同日斩戮,名士减半”的屠杀,王广这时人的口供,可信程度非常高。被杀的名士,当然是立场倾向魏室者。
怪不得日后司马绍问王导,己先祖当初是怎样得国,王导从正始之变说至高贵乡公被弑,听罢后他便以面覆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干宝《晋纪总论》(见《文选》卷49或《晋书》卷5)也称:“宣、景遭多难之时,诛庶孽以便事,不及修公刘、太王之仁也。”
蜀汉朝野议论正始之变,认为曹爽根本是罪不至死,即压根不同意司马懿说其谋逆之说法。费祎说:“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这些局外时人的看法,当属公允。
司马懿这样做的目的,正如夏侯霸所言的“自当作家门”、“营立家门”(见《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世语》及《汉晋春秋》)。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札记.曹氏司马氏之斗争》就解释:“并非谋求发家致富,而是谋求取代曹氏,篡夺政权,司马氏之心固不待司马昭而路人皆知矣。”因此房玄龄等在夷曹爽等人三族后,以“既而竟迁魏鼎云”作总结。
司马懿政变成功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印证周一良先生的解释:邑二万戶、奏事不名、朝会不拜、增官骑及鼓吹、立祖庙于京师洛阳。当中犹以立祖庙于洛阳,尽显其野心。正如柳春新先生在《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下篇第五章第一节分析:“司马懿立祖庙与蜀汉为诸葛亮立庙还有所不同,其事类似于古代诸侯立庙,有象征家族基业的意味,但古代诸侯都是立宗庙于自己的封邑,然则司马懿立祖庙于京师洛阳,其逼宗庙之嫌岂非更甚?司马氏代魏之心,信然昭著矣。”
司马懿家乡是在河內而不是河南;其封地是在颍川,显然不能用家乡或封地来解释祖庙选址。退一步,立祖庙于京师意味著甚么?就算是曹芳真心,政治智慧奇高的司马懿怎可能不多次辞让,一如辞让丞相、九钖般?
王导所述就包括平淮南三叛,他们忠与叛的对象分別是魏及晋,司马昭诛王经时就明说:“经正直,不忠于我,故诛之。”(见《世说新语.贤缓》“王经少贫苦”条注引干宝《晋纪》)
《晋纪总论》云:“二祖逼禅代之期”,当朝人评当朝事,这个“逼”字,把司马师兄弟觊觎帝位的野心和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故三叛的成因相对容易解释,就是魏扬州都督(荊豫、雍凉因为司马懿曾长期留镇,旧部下不少,继任者或多或少与司马氏有渊緣),眼见司马懿父子的所作所为,从朝中复兴魏室无望,便打著讨伐主政的司马氏的旗号,对抗魏中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不是叛臣,只是想以外藩武力,击败已架空曹魏皇室的司马氏。但三人是否皆位一体,可称作魏忠臣呢?还是要看其实际行动,来细分当中的区別。
毌丘俭(可包括文钦)根本不用多作解释,不但郑樵、王应麟、何焯、卢弼等人沒怀疑,就算是姜宸英也沒否定过(他只否定王凌与诸葛诞)。
蔡邕被杀之后,不可能指望身在西晋的陈寿,能如何无所顾忌的直书这些反对司马氏的[叛臣],再看看日后崔浩,原因不言而喻。本传虽云因夏侯玄、李丰被杀而不安,但沒有把紧接著的司马师废张皇后(三月)、曹芳(九月)一事写进本传內,明年正月毌丘俭、文钦等就起兵了。《世语》记录毌丘甸劝其父起兵时就说:“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 毌丘俭同意;再参照一下他的《罪状司马师表》,毌丘俭真正起兵之因就是表中所述的罪状之一:废帝。忠魏与否立场明显,故习凿齿也称:“毌丘俭感明帝之顾命,故为此役。”
杜恕是在嘉平元年(249年)或以前出任幽州刺史,那毌丘俭也只能是在该年或以前,从幽州刺史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军事、领豫州刺史。淮南第一叛时,有沒有追随司马懿讨伐王凌呢?尽管本传不载,但这问题不如反过来问,司马懿容不容许战场前线的毌丘俭,拥兵自守事后还不被追究吧?要知道连亲戚满伟平第三叛时,称疾不进,结果换来免为庶人、伟子长武死在杖下的下场。毌丘俭几可肯定从征了,因为司马昭时已留镇许昌。不过当时的他,恐怕也不见得抗拒从征。
正始之变时,不是司马懿党羽的蒋济(事后坚决推辞封赏,与高柔、王观等形成鲜明对比,更欲誓保曹爽性命,因司马懿沒有遵守承诺,夷灭已投降的曹爽,当初作担保的他,自觉愧对曹爽,不久发病亡),身为太尉的他,当时可是把托孤大臣司马懿视为拨乱反正,参与其中也只是为魏社禝。当年能看出孙权不欲关羽得志,可以与吴结盟讨羽的他,战略眼光甚高的元老尚如此,何况毌丘俭呢?
另一方面,王凌谋立曹彪是其败笔,曹彪乃曹操之子,当年曹睿幼弱,谣传死讯,议曾有望得太子之机的叔父曹植继位,暂且可行。但以曹芳(哪怕身世可疑,政治合法性低)之叔祖辈曹彪替代,甚为不伦,本就无继承大统的资格。被看成有私心的异志者,王凌怪不得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