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吧 关注:689贴子:25,109

为什么我更敬重李广!(汉匈各战分析,表格+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抽!


1楼2019-05-28 16:39回复
    表格1:八郡太守。
    该表格缺了右北平。
    史料: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表格2:敌我兵力对比。


    表格3:战绩和战损。



    2楼2019-05-28 16:42
    收起回复
      李广戎马四十余载,一生七十余战,除了平定吴楚之乱和羌族之乱,一直在对匈作战,平均一年两次。
      刘彻时期五次,文景时期至少六十余次。
      第一,打了败战被匈奴杀掉的概率很高,史料里多次出现杀太守杀都尉。但是,李广没被杀!
      部分史料:
      #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前128年)
      #伊稚斜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余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余(前126年)
      #其秋,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朱英】,略千余人。(前124年)
      #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
      第二,打了败战或者对作战失利负有责任的,朝廷军法会依法依人问责。
      部分例子:
      #关市之战,李广和公孙敖降为庶人。
      #漠南2,苏建降为庶人,赵信投降匈奴。
      #河西2,张骞和公孙敖降为庶人。
      #漠北,赵食其降为庶人,李广自杀。
      ————————————————
      问:河西2,李广为什么没有被问责?
      因为他已经尽责了,换言之,需要对此次作战失利负责的人是张骞而非李广,所以,军法追究了张骞的责任。
      【李广除了关市之战,没见他还有其他被追责或被降罪的记录。】
      (ps:关于漠北,有支持卫青阴谋论的,也有不支持的,史学界本来就有两种看法。柏杨林聪瞬等学者倾向于卫青阴谋论,吧里有相关文章。)
      第三,李广如果没打过胜仗,能配得起名将的称号吗?
      【以力战为名】【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皇帝,同僚,百姓,甚至连敌人匈奴单于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打仗有一手,能行。
      (现在某些秀智商的粉居然开口闭口就杜撰李广没打过胜仗的观点。李广在和匈奴对杀时,恐怕某些粉在尿裤子吧。)
      ——————————————————————————————
      摘抄文段:
      1、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梁王授广将军印。
      3、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4、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5、 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
      6、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不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7、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8、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9、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10、 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11、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1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除了关市一战被撤职,李广没有其他被降职或问罪的记录。
      升职和降职乃官场大事,不见记载便意味着没有。
      没有降职和问罪便意味着没有大的过错或责任,更不可能有屡战屡败一说。
      打了败战朝廷军法会放过你???
      李广又不是外戚,没那么好的待遇。


      3楼2019-05-28 16:44
      收起回复
        李广在刘彻时期的五战,分别如下:
        第一次,马邑之谋。
        第二次,关市之战。
        第三次,漠南之战2。
        第四次,河西之战2。
        第五次,漠北决战。


        4楼2019-05-28 16:44
        收起回复
          第一次,马邑之谋。
          第二次,关市之战。







          申论出自《中国历代战争史》,书的介绍在上面。
          ——————————————————————
          换句话说,
          1,马邑之谋是以王恢为核心代表的整个上层决策层的失误,李广无功是连带的必然。
          2,关市之战惨败,其因在【兵多】。
          “多”者,数目在二以上。于李广自身的一万兵力而言,多三个匈奴兵自然不算多,充其量是“相当”“大当””,而两万匈奴兵则可用“倍”,“多”即为三倍以上。
          李广和公孙敖之所以会遭遇匈奴的优势兵力,原因在于汉朝此次派出的兵力和路线。
          (1)兵力:据史料记载,匈奴出兵一向是2万、4万、8万,单于本部更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而汉军此次出兵1万,若遇上匈奴优势兵力,凶多吉少,风险太高。
          (2)路线:李广和公孙敖的出击路线刚好撞上了单于本部的栖息之地,被单于本部的力量所绞杀,实在是避无可避,大不幸。
          (注:兵力和路线都是上面安排好的,没得挑。)
          (3)牵制和机会:由于李广和公孙敖撞上了单于本部的军力,牵制了单于本部的力量,让单于无暇顾及其他路,才给左路线的公孙贺和右路线的卫青创造了机会。当然,比之公孙贺的酱油打一圈,卫青敢于深入,勇气可嘉。换言之,李广公孙敖之不幸,换来了公孙贺和卫青之大幸。
          (图里箭头往左拐,很明显,公孙贺走到一半就回来了,压根没深入。如果他继续北进,结局就和李广公孙敖一样了。卫青幸运就幸运在行进路线刚好在单于部和左贤王部的夹缝地带,左右两边都来不及狙击他,更何况单于被李广公孙敖两个缠着,更顾不了卫青了。)


          5楼2019-05-28 16:46
          回复
            第三次,漠南之战2。



            漠南之战2,卫青领前后左右中强弩六将军,骑兵十余万,先后两次出击,分别斩获数千和万余。
            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的三千余更是被单于围剿殆尽。
            赵信投降匈奴,苏建贬为庶人,卫青则是【功不多不益封】。
            李广此时是卫青的后将军,连带遭殃!
            【注意:此战卫青的前后左右中强弩六大将军没有一个加封的,这种“功不多不益封”的连带遭殃,还看不出来吗?】
            相反,恰恰是卫青十余万骑兵对战场形成的高压和牵制,以及苏建和赵信的牺牲,才给霍去病的800创造了机会。(单于忙着对付苏建呢,哪有空鸟你霍去病?)
            此战之后,史记和汉书都明确记载了【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宁乘更是直言卫青【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候者,徒以皇后故也。】
            ——————————————————————————————————
            ps:卫青前后左右中强弩六大将军合计兵力10万,而前军和右军的苏建和赵信能带走的只有三千。
            漠南的兵力布置可以作为漠北的参考:
            李广的前军和赵食其的右军合并后兵力大概也是这个数。
            所以,那些叫嚣着李广带走2万骑兵,卫青只用3万骑兵便打败单于的黑论,可以休矣。


            6楼2019-05-28 16:47
            回复
              第四次,河西之战2。



              (备注:史记和汉书的霍去病传写到,河西2,霍去病和公孙敖出北地,但异道行军。可史记和汉书的匈奴传却写两人出北地和陇西。看史料时请自行辨别。)
              —————————————————————————
              某吧友的问题:
              河西2,李广为什么只有4千骑,是不是少得太离谱了?
              纵观汉匈各战役,关市之战,四路军各一万,李广公孙敖遇上主力,打得很艰难。河西1,霍去病一万精锐,逐一清扫五个隶属于浑邪王休屠王的小部落,也折损了七层。换言之,汉军但凡出兵一万以下,风险系数都很高的,而河西2的李广只有4千,是不是少得太离谱了?
              答————————————————————————
              史料:
              卫将军骠骑列传:
              其夏,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郎中令将【四千】骑先至,博望侯将【万骑】在后至。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郎中令,郎中令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
              匈奴传:
              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
              。。。。。。。。。。。。。。。。。。。。。。。。。
              不要孤立地看河西2,也不要孤立地看李广的4千。
              河西2是河西1的延续。
              河西1,霍去病1万精锐,在没有其他路线帮忙牵制控弦之士的情况下,虽然斩获了8千多,但也折损了7千多。战术用得好,得肯定,但说难听点,接近全军覆没了,战果和战损之比,真的很尴尬。
              河西2是在河西1的尴尬战绩下,刘野猪为推进战略目的(扫荡河西,西进争夺西域控制权),不惜加大血本,同时也加大包装力度力保霍无恙(以人数优势力保霍不要再出现河西1的尴尬)。
              —————————————————————————
              河西1和河西2的区别:
              1,增加霍去病一路的兵力,从1万直接跃升为数万。
              2,增加其他路线帮忙控制战场。
              河西1是一路出兵,河西2是多路出兵,彼此之间不完全是孤立的。
              由【不相得】三个字可知,公孙敖的直接目的就是支援霍去病。遗憾的是,他迷路了。
              (不过,相较于河西一带的部落人口和控弦之士,霍的数万,真的绰绰有余了。)
              而李广和张骞,俱出右北平,目的是牵制匈奴左部的势力,防止匈奴左部增援右部。其实也就是给霍去病一路减压。
              —————————————————————————
              我们暂且称:霍去病和公孙敖两路为左路线,李广和张骞两路为右路线。
              拿右路线和左路线相比:
              别说李广的4千低得让人费解,就算加上张骞的1万,那也才1万4啊。1万4啊,遇上左贤王的控弦之士4万,那都是少得可怜的。
              而霍去病一路,就有数万,后面还有个备胎公孙敖。
              左右一对比,人为刻意安排的不公平就摆那儿了:李广张骞其实都是炮灰命啊!
              就算张骞不异道或者支援赶得及时,1万4的兵力对4万,那也是炮灰命。炮灰命注定了李广就算打得再精彩也很难够到封赏的标准,而张骞也是注定要悲催收场,不管他赶不赶得及来支援。
              。。。。。。。。。。。。。。。。。。。。。。。。。
              PS:撇开河西,拿李广的4千和张骞的1万,和卫霍的其他几次战役相比,你会发现,毛呀,卫青关市之战时1万(汉军第一次出兵,风险估算不明朗),而后就是3万,5万,没再低过1万的。而霍去病除了一次800(旁边有卫青十万军队在控制战场),河西1有1万(想学韩信二渡陈仓,结果风险没把控好,导致霍折损了七层),之后也是3万,5万。这就是外戚将领和非外戚将领的差别待遇。
              问:河西1后,刘野猪不知道出兵一万风险系数很高吗?
              答:他知道的,不然他不会把霍去病从河西1的一万直接跃升到河西2的数万。但是,相对于霍去病,其他人在刘野猪的眼里真的不重要啊。既然不重要,自然是先全力保障霍去病后再安排其他人的兵力,而且还是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骠骑。)
              诚然,刘野猪想力捧霍去病为主角,为了凸显主角光环,优势兵力多少会向他倾斜,可也不能老是拿别人当绿叶和炮灰吧?
              。。。。。。。。。。。。。。。。。。。。。。。。
              河西2,李广和张骞确实没配合好,公孙敖和霍去病其实也没配合好。但是,就算李广和张骞配合好了,汇总的兵力1万4相对于左贤王的4万,那也是炮灰命,注定悲剧收场。而公孙敖就算掉链子,凭借着霍去病手里的数万,对阵浑邪王和休屠王,也是绰绰有余了。
              。。。。。。。。。。。。。。。。。。。。。。。。
              问:李广和张骞为什么不平分军力,来个七千和七千?
              答:先头部队不可能和后面的大军平分军力的。李广带走总兵力1万4的30%大概三分之一是完全合理的。当然,【多了没有,因为总兵力限定死了】。个人觉得,鉴于李广的资质,让他做先锋部队去探路,而后张骞去汇合的可能性比较大。遗憾的是,中途就被左贤王截杀了。
              ————————————————————————
              归根到底一句话:对于某些人而言,永远不缺兵力;可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永远没有足够的兵力。典型例子:前110年,刘野猪巡边,勒兵18万骑。可到了前99,面对李陵的请求,就变成无骑予汝了。刘野猪,你的18万骑都跑哪儿去了?


              7楼2019-05-28 16:50
              收起回复
                第五次,漠北决战。









                8楼2019-05-28 16:59
                回复
                  第五次,漠北决战。



                  9楼2019-05-28 16:59
                  回复
                    第五次,漠北决战。






                    11楼2019-05-28 17:04
                    收起回复
                      第五次,漠北决战。
                      ——————————————————————
                      空一楼,以后补链接……


                      12楼2019-05-28 17:05
                      回复
                        额外,再补充一下李广的上郡之战。
                        ——————————————————————
                        首先,关于中贵人。
                        《秦汉监察制度史研究》,书自己看,很详细,但三言两语说不清。
                        若非要简单说一说,那便是:汉初,由于中央王权兼顾不到方方面面,所以关于监察这方面,时有时无,其监察制度极其薄弱,而此时的监察人员不但品秩极低,职权也非常有限。之后经过刘野猪一朝,尤其从西汉到东汉,监察制度才一步步革新,一步步完善,最终趋于成熟。而监察人员的品秩也随之提高,职权随之扩大——但这一点已经是到东汉了。换言之,西汉初年的监察和后来的监察,无论是品秩还是职权,都是天然之别。
                        所以,某些人非要把文景时期的监军说得多金贵,真不好意思,你的脑洞太大了。
                        第二,关于射雕者。
                        能射雕的,箭术肯定不差。换言之,射雕者是匈奴精锐之中的精锐。
                        这些射雕者,不是吃饱了没事干,来汉朝周边瞎晃晃的,他们是带着目的而来。
                        其目的有二:1,刺探军情。2,钓鱼,意即,诱敌深入。
                        对于中贵人被射雕者所伤一事,我只能说,那完全就是自找的。而中贵人其人,一个字,蠢!蠢就蠢在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在李广这儿估计学了点皮毛,之后就开始飘飘然了,自以为了不得,想借着人多欺负人少,捞点军功回去炫耀,结果却被射雕者成功钓上钩。
                        一个头脑简单却又急功近利,只会瞎逞能,乱指挥的人,再好的队伍也会折他手里。
                        可恰恰就是中贵人这一折腾,陷李广于两难境地。
                        第三,李广为什么要百骑追击射雕者?
                        部分人说李广这是昏头昏脑。个人觉得,非也。李广是自己想去,但也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去。两个原因:
                        一,李广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见不得自己的人被欺负。
                        二,中贵人被伤,部卒被杀。李广如果什么表示都没有,
                        于中贵人而言,面子过不去。他赌气回去跟皇帝一说,白的都能讲成黑,到时候什么罪名都能扣给李广,这是政治问题啊。
                        于士卒而言,匈奴这也算是挑衅,不还以颜色,难以振奋士气和军心。
                        所以,权衡之下,李广去了。
                        说难听点,中贵人这是捅了马蜂窝,让李广给他擦屁股。李广遇上这种监军,也真是倒霉。
                        第四,李广出击,是带小部队,还是带大部队?
                        显而易见的,只能带小部队。大部队要留守大本营,以防匈奴偷袭。而李广恰恰是做了这等安排。
                        边郡有两都尉,掌武事。换言之,匈奴来了,怎么号令,怎么布阵,主要是由两都尉负责。完全不用担心没了李广,都尉不会打仗。都尉要是不会打仗,干脆让他们回家种田算了,不要浪费朝廷的俸禄。
                        ————————————————————————————
                        第五,战术:空城计OR反钓鱼。
                        1,空城计。这是《三十六计》里的说法,是汉民族自己总结的计谋。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家户喻晓,但很可惜,那是假的。正因为是杜撰的,所以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而李广这空城计,却是真真切切的。
                        空城计说玄乎也不玄乎,就是兵法上的诡道,虚虚实实,以虚击实。(《孙子兵法》无外乎两字——虚实。)李广深知双方兵力悬殊,不可硬碰,只能智取,所以他故布疑阵,示之匈奴以虚,让匈奴摸不着底,也猜不透他的意图,继而不敢轻举妄动。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些词来形容,也无不可。
                        2,反钓鱼。这是李克峰讲《大汉人物传》里的说法,是基于匈奴的钓鱼战术而言。射雕者其实就是匈奴释放出来的鱼饵,其目的有二(上文已经说了),目的之一便是诱敌深入。
                        一般而言,射雕者出现的地方,匈奴的大部队也必然在不远处接应。而李广既然能一语点中对方是射雕者,那必然对匈奴以及射雕者的意图和战术有所了解。所以,李广追出去,遇上匈奴,在我看来,必然性大于偶然性,而李广也不是全然心里无底。
                        李广此时要做的,就是要尽量在进入匈奴埋伏圈前干掉射雕者,而射雕者又必须竭尽所能将汉军带入埋伏圈。双方都在博弈,在争时间,抢杀点,以便在完成作战目的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匈奴见射雕者来了,汉军也跟着来了,便开始预估:是否钓鱼成功了?此时的汉军是否可以吃掉?
                        看一下李陵的例子:【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匈奴判断李陵军人少,可以捕获,直接就扑过来想生吞下去。
                        试问,如果匈奴此刻判断李广军也人少,无埋伏,可以吞下,匈奴难道不会直接扑过来吗?答案是:会的!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之百骑所恐惧和担心的,恰恰就是匈奴的瞬间扑杀。
                        而下面就是重点了,【李广开始反钓鱼。】
                        李广采取了:
                        两个动作——前,下马解鞍。
                        说了两句话:
                        1,“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2,“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换言之,李广将自己的百骑当做鱼饵,扔给匈奴,看匈奴会不会上钩。
                        匈奴熟谙钓鱼战术,最怕的莫过于被反钓。当他看到李广军这么反常的举动,下意识就起了疑心:李广军是鱼饵吗?是来钓我的吗?(言外之意,这是先头部队吗?后面是否还埋伏着大部队?我是否会还没吃到鱼饵,就被扯上岸,丢了命?)
                        李广恰恰就是利用匈奴这种心理,故布疑阵,放大匈奴的疑虑,从而让匈奴失去判断,举棋不定,进而不敢轻言进攻。这是一种探心术,是斗智斗勇斗胆识。中间的每分每秒都是很煎熬的,绝不是侥幸或运气这种词可以轻描淡写带过去的。
                        ————————————————————————————
                        简而言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因为射雕者已经出现了,匈奴必然会有下一步行动。
                        李广对射雕者的追击+空城计反钓鱼式的故布疑阵,让匈奴最后打消了入侵的意图。
                        换言之,李广通过围剿射雕者,将匈奴的入侵意图消灭于萌芽之时。
                        (言外之意,汉军已然做了应战准备,你匈奴再来入侵,觉得自己有多少胜算,能捞到杜少好处?)


                        13楼2019-05-28 17:07
                        回复
                          综上,《史记·李将军列传》共记载李广八次战役,前期三次,后期五次。
                          综合而看,
                          三次以少打多:百骑智退匈奴(上郡之战),关市之战,河西之战2。
                          三次无交锋:马邑之谋,漠南之战2,漠北决战。
                          【注:漠南2后军有无参与斗战不清楚,但此次卫青领导下的六军整体战果差强人意,史记和汉书都明确记载了“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
                          两次着重刻画其有勇有谋:百骑智退匈奴(上郡之战),河西之战2。
                          【注:上郡之战是李广前期的代表,河西之战2是李广后期的代表。两战都是李广军事能力的绝佳表现。】
                          由后期五次战役来看,
                          马邑之谋无功,其责在上级;
                          关市之战惨败,其因在“兵多”;
                          漠南之战2无功,其因尚不明朗;
                          【注:其因很明朗,卫青十余万不敌匈奴,功不多不益封,他手下的六个将军连带遭殃,无一加封,史记和汉书都明确记载了“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
                          河西之战2无赏,其责在张骞,其因在“兵多”;
                          漠北决战负罪,其因在向导,当中存在千百年来说不清道不明的疑点。
                          摘抄自:《李广:千古谁识飞将军——读<史记?李将军列传>》(个别地方做了“注”)


                          14楼2019-05-28 17:10
                          收起回复
                            李广带兵如子: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
                            看看霍去病和李广利:
                            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李广利:军还,入马千余匹。后行,军非乏食,战死不甚多,而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矣。
                            。。。。。。。。。。。。。。。。。。。。。。
                            优劣自现!
                            —————————————————————
                            李广受梁王印:
                            李广结发从军,七国之乱时,李广也才二三十岁,太年轻了,完全不理解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不谙政治)。梁王赏识他,他便没心机地接受了将军印,而代价便是被景帝记恨。终景帝一朝,李广远离中央(权力中心),被流放到边塞(权力边缘地带),先后做了八个郡的太守(景帝由于猜忌李广,不愿意在中央重用李广,却又不能不用,所以终其一生让李广在边塞溜达,哪里匈奴最彪悍,就派李广去哪里)。李广一生七十余战,除了七国之乱和羌族,一直在对匈战斗,平均一年打两次匈奴。李广在景帝一朝贡献了他整个青春年华,直到景帝死,刘野猪立,刘野猪慕名李广的才气,将李广调回中央任职。
                            李广终其一生无法封侯,不是他军事能力有问题,而是他【不谙政治】。这才是最致命的(在玩阴的政治圈里,你不懂潜规则,还怎么玩?不被弄死才怪)。受梁王印是李广不谙政治的第一个体现,此后层层推进,漠北请战是不谙帝王心术的体现,与公孙敖争蛋糕(机会)是不谙顶头上司心思的体现。
                            说白了,李广之死是他不谙政治的必然结果,是从受梁王印就开始暗示的结局,更是帝王和顶头上司用权术挤压之下必然的悲剧。李广有功,有才,有德。而一个有功,有才,有德的人,现实的制度却无法给予他公正的回报,这是军吏士大夫和百姓知与不知皆哭的原因。他们通过哭李广,控诉了社会和制度的不公正。


                            15楼2019-05-28 17:11
                            回复
                              李广杀霸陵尉:
                              有一个成语叫:霸陵醉尉。
                              霸陵两个问题:【醉】和【呵】。
                              醉是霸陵尉对法律的态度,呵是霸陵尉执法的手段。
                              当值醉酒已属违法,动则盛气凌人是执法不当,这种人能被解读为公正之人?真可笑!
                              霸陵尉依仗的根本不是法律,而是权势。李广杀他做法极端,不能做正面评价,但霸陵尉一点都不无辜。


                              16楼2019-05-28 17: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