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
第十章 抱一无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上一章阐述了圣人功成事遂身退,去人道全天道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具体应该如何去人道全天道。
营魄,指一己之身。抱一,指笃守天道。能无离乎?君王治理天下,能抱道不离吗?载营魄抱一,人合于天,天人为一,才能人道不生,才能不至于以人害天,以人道灭天道。
国君为什么会失去天道,以一己之私而去经营天下呢?因为天人相决,人脱离了天,然后オ会以人之道为政。在道家的政治伦理中,圣王之所以是圣王,就在于他能够以天道为政一天下,而不是以人道为政家天下。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天人合一,抱一不离。所以才能天道足全,人道不生。人道不生,才能如赤子一般,天德真全,纯素不杂。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人之道被绝除。玄览,以天道阅天下,是谓玄览。能无疵乎?疵,这里是指人道之于天道而言,如同道之瑕疵。能无疵乎?指无以人害天,无以人伤道。天道是以能够至纯至真。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道至真至纯,不以人道害天,オ能以天道爱民,爱民才能治国平天下。人之道,天下之害也。唯有不杂人之道,守天道之纯素,才能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无为,治天下为之以天道,而无为之以人道,是谓无为。君王只是辅助天道的一个助手,不应该越俎代庖以人害道。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天道之门。圣人如何オ能打开天道之门呢?上一句便是答案。禁绝人之道,人道不生不出不施,便能打开天道之门,无为便是入天之道。
打开天道之门,人入天道之后,接下来还要把人合入大道。再把天门关闭,这里的关闭,并非是指关闭天道本身,而是把人关在天里,以防其脱离天道,再生人道。开为用道,阖为守道。
能为雌乎?雌者,天道也。雄者,人之道也。能为雌乎,是说圣人无论是开天之道治天下,还是以天胜人,用天之道闭人之道,用道守道,都要唯天道是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蔽无所蔽也。人之困,皆因为蔽于一曲,而不明大道。人入天,与天为一,故能知周万物,是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小知,物蔽也。圣人以天道观天下,对万物澄澈通明,明白四达,故不会蔽于名物之见,不会以曲学昧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乃天地所生,天地所有,为天下人之天下。如果君王不以道治国,而以人智治国,那么他就不符合天道政治伦理。因为天下万物和百姓不是哪一个人所生的,更不是哪一个人所有的。那么你凭什么以自己的智巧小术,让百姓这样那样的去生活,让百姓做这个做那个。百姓为什么又要听你的呢?
而以人智治国,人道政治的伦理前提就在于,天下归国君所有,所以天下百姓就应该听他的。他说怎么治,老百姓就应该怎么听,就应该服从。在老子来看,这样的统治者,不是圣王,而是国贼。
圣王和国贼的区别,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老子认为,圣王明天道,而以人智治国的国贼则背离了天道。背离了天道的国贼,就会违背天道政治的伦理。天下非其所生,却被其据为己有,这不是贼是什么呢?
故此,老子一再强调,国君一定要明天道,才可以治天下。圣人抱一,不离于道,オ能以天道临天下,辅万物之自然。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本句便是具体地阐述天道政治伦理。
生之,辅佐天地泽被养育百姓。畜之,以天德畜养百姓。生而不有,万物皆为天地所生,非圣王所生,所以圣王不会视百姓为己有。
为而不待,圣王辅佐天道,润泽衣养百姓,这实际上是天地之功,而非君王之功,所以圣王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长而不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王如果这样以道治理天下,才算是“玄德”。
在天道政治伦理中,以道治国,功遂身退,为圣王。以人智治国,为国之贼。而更等而下之者,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祸国殃民,还贪天之功,把百姓自己创造出来的功劳,都说成是他的。同时,把天下的一切灾祸和失败,都说成是别人的过错,还强迫天下百姓爱戴拥护他。这样的统治者,在天道政治伦理中,连国贼都不如,大概只能算是**不如了。
附:《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改编自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第十章 抱一无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上一章阐述了圣人功成事遂身退,去人道全天道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具体应该如何去人道全天道。
营魄,指一己之身。抱一,指笃守天道。能无离乎?君王治理天下,能抱道不离吗?载营魄抱一,人合于天,天人为一,才能人道不生,才能不至于以人害天,以人道灭天道。
国君为什么会失去天道,以一己之私而去经营天下呢?因为天人相决,人脱离了天,然后オ会以人之道为政。在道家的政治伦理中,圣王之所以是圣王,就在于他能够以天道为政一天下,而不是以人道为政家天下。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天人合一,抱一不离。所以才能天道足全,人道不生。人道不生,才能如赤子一般,天德真全,纯素不杂。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除,人之道被绝除。玄览,以天道阅天下,是谓玄览。能无疵乎?疵,这里是指人道之于天道而言,如同道之瑕疵。能无疵乎?指无以人害天,无以人伤道。天道是以能够至纯至真。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道至真至纯,不以人道害天,オ能以天道爱民,爱民才能治国平天下。人之道,天下之害也。唯有不杂人之道,守天道之纯素,才能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无为,治天下为之以天道,而无为之以人道,是谓无为。君王只是辅助天道的一个助手,不应该越俎代庖以人害道。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天道之门。圣人如何オ能打开天道之门呢?上一句便是答案。禁绝人之道,人道不生不出不施,便能打开天道之门,无为便是入天之道。
打开天道之门,人入天道之后,接下来还要把人合入大道。再把天门关闭,这里的关闭,并非是指关闭天道本身,而是把人关在天里,以防其脱离天道,再生人道。开为用道,阖为守道。
能为雌乎?雌者,天道也。雄者,人之道也。能为雌乎,是说圣人无论是开天之道治天下,还是以天胜人,用天之道闭人之道,用道守道,都要唯天道是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蔽无所蔽也。人之困,皆因为蔽于一曲,而不明大道。人入天,与天为一,故能知周万物,是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小知,物蔽也。圣人以天道观天下,对万物澄澈通明,明白四达,故不会蔽于名物之见,不会以曲学昧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乃天地所生,天地所有,为天下人之天下。如果君王不以道治国,而以人智治国,那么他就不符合天道政治伦理。因为天下万物和百姓不是哪一个人所生的,更不是哪一个人所有的。那么你凭什么以自己的智巧小术,让百姓这样那样的去生活,让百姓做这个做那个。百姓为什么又要听你的呢?
而以人智治国,人道政治的伦理前提就在于,天下归国君所有,所以天下百姓就应该听他的。他说怎么治,老百姓就应该怎么听,就应该服从。在老子来看,这样的统治者,不是圣王,而是国贼。
圣王和国贼的区别,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老子认为,圣王明天道,而以人智治国的国贼则背离了天道。背离了天道的国贼,就会违背天道政治的伦理。天下非其所生,却被其据为己有,这不是贼是什么呢?
故此,老子一再强调,国君一定要明天道,才可以治天下。圣人抱一,不离于道,オ能以天道临天下,辅万物之自然。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本句便是具体地阐述天道政治伦理。
生之,辅佐天地泽被养育百姓。畜之,以天德畜养百姓。生而不有,万物皆为天地所生,非圣王所生,所以圣王不会视百姓为己有。
为而不待,圣王辅佐天道,润泽衣养百姓,这实际上是天地之功,而非君王之功,所以圣王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长而不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王如果这样以道治理天下,才算是“玄德”。
在天道政治伦理中,以道治国,功遂身退,为圣王。以人智治国,为国之贼。而更等而下之者,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祸国殃民,还贪天之功,把百姓自己创造出来的功劳,都说成是他的。同时,把天下的一切灾祸和失败,都说成是别人的过错,还强迫天下百姓爱戴拥护他。这样的统治者,在天道政治伦理中,连国贼都不如,大概只能算是**不如了。
附:《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改编自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