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访 陈 家 桥
陈家桥是江苏省建湖县宝塔镇陈桥村的一座桥,村因桥而得名。元朝末年地名叫淮安府盐城县庙湾镇殷家庄,明朝洪武初年,苏州阊门人陈兴一因避兵乱从兴化县昭阳迁居殷家在,娶殷氏为妻,在此落户,成为庙湾(阜宁)陈氏一世祖。
兴一公热心公益事业。为出行、劳作方便,兴一公自筹资金在村西河道上造一座木桥,过往行人称之为陈家桥而渐忘殷家庄也。民国时地名改为阜宁县沟墩区(第七区)西陈桥。解放后划归建湖县管辖,改名辛庄乡陈桥村。
兴一公耕读传家,艰苦创业。以陈家桥为基地,参与明朝洪武年间黄海滩涂的大开发。以沟墩为中心,二十里长地面,南起南陈庄,中到前陈庄,北止北陈庄,购买了数百亩草滩地,兴一公骑一匹白马每天往来于陈桥与滩涂之间,带领三个儿子,围垦造地,引水冲碱,置办牛车,灌溉种植水稻,将苏州的先进文化引入陈桥,是当时人们学习榜样。
兴一公长子彦刚、次子彦高、三子彦广,继承父志,也是开发沿海滩涂的有功之臣。殷太君死后与兴一公合葬,彦高、彦广死后也葬在陈桥。因此陈家桥是当今十数万陈氏子孙的根。
兴一公的子孙目前已传到二十三世,在世十多万人,六百多年间,陈氏子孙人才辈出,或彰显于朝廷,或闻名于民间,或威震敌胆,或造福于人民。
仅明清两朝,据阜宁陈氏八修谱记载,兴一公后裔产生武进士1名,太学生164人,优贡生1人,例贡生11人,附贡生6人,岁贡生3人,廪贡生1人,佾生1人,邑庠生24人,武庠生23人,郡庠生23人,登仕郎62人,军功五品衔4人,军功六品衔1人,郡增生3人,邑增生2人,邑廪生2人,儒林郎4人,正二品资政大夫1人,从九品12人,合计349人/次。
例如,友敬公四子陈贤(兴一公四世孙):“公尚义,胆略过人,族中逋租积五百余金,力不能输,慨为代纳。往村猝遇虎,众皆惊逸,公独弗惧直前,已为虎噙至空处,置而坐之,公乃乘间力绝其外肾,虎立毙,公得无损,其智勇兼备有如此者。”
事迹载庙湾镇志,载入阜宁县志(见阜宁旧县志第181页)“贤字文整,好义有胆略,族多逋欠,贤代输之,岁以为常,数至巨万。偶村行遇虎,从者皆逸,贤当道立曳之去,贤乘间伤虎(外肾),虎毙,贤无恙。”;
例如,民族英雄松窗公在明嘉靖三十八年五月,散私财、募乡勇,协助官军在蛤蜊港打死倭寇三千多人,烧毁敌船二十余艘,解救妇女数百人,朝廷赐与“孝义格天”
匾额悬挂宗祠大殿内,事迹载庙湾镇志;公生明弘治辛酉年,卒明万历庚辰年(公元1502——1581年)寿八十。
近代,兴一公十三世孙、清朝正二品、资政大夫陈立基率弟立仪、立蒸、立峰等人,同治元年在射阳河南岸,范公堤末,以鸟枪土炮抵抗捻军南渡,夜袭捻巢,夺其旗鼓和一门捻炮,捻惊遁去。陈如意、为瑄等五人分别被朝廷以军功授五品、六品衔,这就是著名的射阳河口阻击战,载入阜宁县志;武进士陈为绮是光绪帝带刀侍卫,与洋人比武,武功绝伦;
又如,督军参赞陈达森,清咸丰、同治参赞军机二十余年。讨袁功勋陈如梯;抗洪救灾英雄陈之长;陈允儒捐资赈灾、独修景云桥;中华民国两届省议员陈为轩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
现代,兴一公后裔中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层出不穷,出现大批复合人才。很多人走出国门,分布港、澳、台和海外。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国议员陈如宗(字伯盟),光绪三十三年从日本留学回国,是孙传芳的高参,督办淮河、黄河疏理工程,被苏北、皖北、山东人民称为“大善人”;海军少将陈德鸿任总指挥,率领中国科考队三次远赴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陈必亭,原江苏省副省长,后任国家煤炭部神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军中骄子——海军陆战队旅长陈昌锋,曾留学德国联邦国防指挥学院,是中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带出一支敢打必胜,威震南疆的两栖铁甲雄师、、、、、、
陈桥村是因兴一公造桥成名,也是二世祖彦刚公衣袍之地,是庙湾陈氏的故乡,具有独特的陈氏文化,是十多万兴一公后裔梦怀萦绕的圣地。
最近几年,各地兴起寻根问祖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归国认祖归宗,祭扫祖墓,引发新一轮招商引资开发故乡的热潮。
笔者2006年10月28日—11月1日,在河南省淮阳县参加姓氏文化节,感触颇深。淮阳县政府以陈胡公古墓在淮阳这一独特资源,成立陈胡公文化研究会,开发陈氏文化产业,吸引海外投资数亿元、国内陈氏后裔捐资数百万元,兴建包括陈胡公陵园等一大批人文景点,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展现出骄人业绩。
江州义门陈氏也独辟一径,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在偏僻的德安县义门陈村投资三百万元兴建义门陈文史馆,修古墓,开发义门陈文化;cctv-4《走遍中国》专访义门陈村,2008年4月8日六次报道《义门传奇》;2008年5月吸引海外投资,筹备拍摄四十集关于江州义门陈故事的电视剧,兴建拍摄基地;筹备中国庐山——德安义门陈文化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导引义门陈氏后人回家看看。
基于上述认识,我对陈家桥的今天倍感关心,不仅仅是恋祖情结,总想回陈家桥看一看,走一走。
2007年8月的一天下午,我从阜宁摸到沟墩镇二尧村,距陈家桥仅几里路,因摸不着路且天将晚,半途而返。
2008年国庆节,我又一次萌动访问陈家桥的想法。10月4日一早,我经过简单的准备,骑自行车从阜宁县城出发经沟墩镇向西穿过曹塘村,越过韩堰桥,跨过渔深河桥,多次问路,约10点钟来到建湖县宝塔镇陈桥村北。上街向西一望,一座小水泥桥,呈现在眼前。我迈步上桥,细细品赏风景。小桥长约18米,宽不到二米,为水泥结构。桥下小河流速缓慢,河两旁长满水草,轻度污染,河岸两旁生长杂树乔木,河宽约15米,是渔深河的分支。站在桥上望东瞧,小街宽约八尺,路崎岖不平,房屋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的一层砖木结构,略显破旧。桥西原是汪田,现有六、七户人家,散居在路两边。我来到桥西,在路南第一家小锅屋门前,只见一位不到60岁老夫人在做饭,我上前打听兴一公祖坟位置。这位老人请我入屋坐下,告诉说:“我家就是陈氏祖坟看坟人的后代,听婆婆说过,老太爷叫陈如雨,陈氏东门人,伯盟公派如雨公到陈桥看祖坟,耕种三亩地补贴家用。陈如雨生七子,公公叫陈为奇,三叔公迁建湖县城,五叔公迁辛庄,其余都在陈桥居住。丈夫叫陈德忠,年近60岁,子孙都在外打工。兴一公、殷孺人合葬墓及其次子彦高公、三子彦广公坟墓,文革期间被人挖毁,墓地就在南边60米处,三十年前被徐姓村民建三间平房。陈家桥早先是木桥,后改造为水泥桥,今年又拆掉,新建小水泥桥,越建越小。”
这位老人,按辈份比我高二世。字派:如为德必昌。我是昌字辈,该叫奶奶了,按孩子叫应是陈老太。我告别陈老太,从她家南院向南走了50米,在中间一户人家锅屋门前穿过,来到南面徐姓正房东山头,只见一位50多岁夫人在屋前田间劳动,我上前打了招呼,说明来意。徐嫂介绍到:“我嫁到徐家已三十年,公公叫徐德言,丈夫叫徐曙东,没听说过有古坟墓,结婚前房子就有了,什么时候建的不清楚。每年清明节前,有个老头来到这里,跪下磕三个头就走。”我前后打量,徐家屋基东西长约40米,建三间红砖墙瓦房,门朝南,西边建二间锅屋,门朝东,门前筑有水泥地面南北宽约三米,向南五米是低洼的菜园,再向南是水沟,东边是河流,地理位置与六修、七修家谱所绘图形差不多。
我向徐嫂及众邻居介绍兴一公及其后裔的故事,介绍三座古坟的历史,以及被人挖掘的往事。征求徐嫂同意,我在锅屋南山头坝子上摆上一瓶酒,二个苹果,一包饼干,一瓶绿茶,跪下向东北方向磕三个头,烧了一迭纸帛。刚才还无风,火起后,一阵旋风将纸与火刮起,好象祖宗显灵。我打开家谱绘的墓图,祈祷祭文:
陈氏先代,渊流宏远。妫满胡公,福泽绵长。陈完奔齐,避难开疆。田轸复姓,颖川郡望。
陈寔聚会,德星建堂。霸先禅位,陈朝继梁。叔明避隋,陈氏辉煌。伯宣义门,九州名扬。洪武赶散,兴一垦荒。祖宗荫祐,族兴家旺。缅怀先祖,功德颂扬。彦刚亲仁,辈出贤良。友敬尚义,流风余闾。英公积德,光前裕后。
松窗抗倭,孝义格天。保家卫国,歼敌三千。
可聘慈善,知无不为。立基爱武,同治驱寇。
正諴笃信,兄友弟恭。伯盟善人,治河功著。
沟墩红董,树屏留名。为恩九品,办事公允。
少康善文,导淮助理。海云仗义,智救抗属。
冠武冠华,抗日上前。冠城冠湘,孝悌著名。
洪宪正义,侠骨凌然。反腐维权,抗战八年。
东门八祭,瓜瓞绵长。枝繁叶茂,子孙泱泱。父义母慈,子孝心顺。二十余世,和处笑喧。
舜有盛德,为德必昌。惟我陈氏,世袭义风。今逢盛世,坟前祭祀。掬诚敬祖,福寿永昌。尚飨 。
我磕三个头后,收拾物品放入包内,起身告辞。
在陈家桥头遇见一位80多岁朱姓老爹和一个穿红色扣子衫的年青人,我说500多年的古墓毁于“文革”,深为可惜,应该恢复保护,开发陈氏文化,通过招商引资,改变陈桥旧貌,年青人不以为然。
约11点钟,我离开了陈家桥。
兴一公及其儿子是建设陈家桥的功臣,他们的坟墓被毁,不仅仅是陈家的耻辱,也是当代陈桥村人的损失。
庙湾陈氏一世祖兴一公、二世祖彦刚公、彦高公、彦广公、三世祖友昂公、友忠公、友敬公、友信公、四世祖英公、贤公、五世祖釜公、松窗公的古坟存世数百年,历经明、清、民国、日寇伪政权,都能保存下来,却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令人深思。挖人祖坟,假以破四旧、搞开发、修道路,借口固然很多,毕竟做的是缺德事,是强盗、土匪行为,遭人痛骂。
我想观念愚蠢、落后才是最可怕的。弘扬陈氏文化,改变陈桥旧貌,首先是观念更新,这是我初访陈家桥的体会。 阜宁陈氏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
手机
13004497930
2008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