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堂号
堂号是继姓氏符号之后又一重要氏族标志,庄严地出现在宗祠、宗谱里,是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闪亮而又鲜活的记录。自周武王分封诸候,固定姓氏后,堂号随之产生。早期堂号,是以姓氏发祥地或郡名为代称,标明本氏族是该地域之大姓望族。从这一意义上讲,同一堂号,则为多姓所共用。陈姓先是以国为氏,发祥颍川,是这一地域最大的望族,故以“颍川”为堂号。“颍川堂”是陈姓颍川系的总堂号。
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不断播迁,陈氏后裔散居各地,分支日众,后有不少支系自立堂号。这时的堂号,不再具有郡望之特征,而是以祖先的德行、盛绩、或某一重大事物的特征来命名堂号。如陈氏的“德星堂、聚星堂”便是如此。相传,这里面还隐着一个掌故呢。
陈寔(104-186)是“德星堂、聚星堂”之始祖,曾入太学就读,初为县令,后任太丘长,为政清廉,为人宽厚,是河南许州(今许昌)方圆五百里内外最德高望重的人,常率子孙与时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游许州西湖聚宴,后有太史官发现许州上空有“德星聚集”,奏报皇上说:“德星聚会,五百里内必有贤人”。经派人查访,原来是陈寔祖孙与荀淑等常会友西湖所致。于是汉灵帝便在西湖敕建“德星亭”,亭内悬挂“德星聚会”匾。
义门陈氏是陈寔的后裔,还在义门合族同居时,曾兴建过“德星楼”,以纪其事。所以“德星堂”应是义门陈氏继承历史名称的正宗堂号。现从各地义门宗谱所见,继承正宗堂号的为多数,自立堂号的也为数不少,但均要在堂号前面标明“义门”二字,以示区别。如“义门陈氏重德堂、聚德堂、敦睦堂、宗义堂、光义堂、重义堂、怀义堂、义门堂”等等。由此可见,自立堂号,全是围绕“德义”二字做文章,表达要继承义门家风的美好愿望。
湖北石首地区陈惟林先生在《陈氏宗谱·家政》中则言:“我等本系江州义门分庄到南昌之传人,若以“德星堂”而名,恐误为漳州陈氏德星堂之后裔,以致世系本源混淆,今由各房族代表讨论,遂将我等一宗定名为“义门德星堂”。既保留了历史名称,又别于其它宗派,收到了‘昭穆既明,本源自辨’之效。
这个立意很好,既鲜明,又能顺理成章。而在1993年,百岁老人陈立夫宗长也曾寄来一幅字:“义门堂”,以助各庄修谱之用。他殷切期望义门陈氏后裔,能以“义门”为标志,统一堂号,去繁就简。实际上,在这之前,部分庄已用“义门”为堂号书写在祠堂及庄谱中。我想,以“义门”为堂号,她既能表达要继承义门忠孝文化的愿望,又能由此溯源陈姓历史,岂不更好!
避兵记
予尝自叹,其托根得所,生不逢时盖有由矣。予出名家义族,上距八世祖继珪公,虽际分析之时,受之故土,犹以先人之义,转为孙谋,虽子姓渐蕃,而敦义之心则一,仍七世同居。且诗礼之传不绝,衣冠文物又出于其间。五世祖炎举进士奏复旌表,予何幸生寄兹土,且去炎仅四世,衣被余光,良可以自庆。予尝耕焉,人皆曰“义门田也”;尝饮焉,人皆曰“义门井也”;是饮、食亦皆义耳。予尝自家而乡焉,一乡曰“某义门也”;自乡而党而邑焉,亦莫不曰“义门也”;是随所往而皆被乎义矣。承先泽而有生也,如此非托根得所者乎!奈元兵突起,咸淳六年(1270),襄阳围,八年襄阳破,迨德祐元年(1275),兵势愈炽,深入余境。且予家敷浅原,当来兵之路,又界连瑞昌、武宁、建昌之地,其地草寇乘势窃发,焚掠无禁,余永避之。幸先考尝与匡庐相契,于宋淳祐元年(1241)致仕,遂置禄原坂庄于匡庐之南。不得已始于正月望日,揭家于禄原而预避焉。抵三月,元兵取我江州,所过坊土,皆为狼狈瓦砾矣。此余之生不逢时也。至兵势稍恬,匍匐入故里,则灰烬满目,不复有前日之义门矣!但见山容惨淡,溪水号鸣,露草洒泣,风木啼悲。余对此亦仰而叹,俯而吁,潸然而涕落。归谓家人曰,生可逃,而义门坏矣。家人亦感泣不已。予曰:“莫泣为也,待复之”。又至其地,但见里闾荒芜,荆棘满目,虽有暮火朝烟,尽草寇之止宿。予遂幡然而悟曰:大丈夫当磊磊落落,四海为家,何为故土恋恋然。虽然舍故土而他者,固为不孝,其如所遭何?义门若此,势不可复。今而后,将安兹土,以待后来者焉!?苟存纪于此。而能克守先规,敦行孝义,虽去祖而亦不背乎祖也。由今观之,则先考之庄于斯,而葬于斯者,皆先有所待焉。余详记之,使子孙知所自来而兴复祖(居)之念耳。
德祐丙子年(1276)秋菊月义门火巷庄裔孙·陈梓窿记
【按】义门故居遭毁,有记载的大劫三次,无记载的小毁不知有多少次,直至故居夷为平地,荡然无存止。
宋嘉祐七年分庄,义门火巷庄继通、继珪两兄弟留守祖居地,奉祀先祠。建炎二年,义门故居首遭流寇李成率众劫掠,纵火焚烧,致使历朝旌表文物、义迹化为灰烬,仅存旌门三间,祠堂先祖五龛,牌坊一座。后虽经局部修复,然已非昔日之貌。
李成一伙是大盗匪,实力强,值金兵犯我江南之际,趁火打劫,肆无忌惮。曾一度盘踞洪州之西山,后被岳飞所剿灭(详见同治《九江府志·人物·岳飞》及《武宁县志·战争》)。
其次是德祐元年(1275),元兵一路追击抗元义军,沿途烧杀,盗匪又趁火打劫。遭此洗劫,义门故居已不复存在了,仅留下荒坟,残碑。
值元末明初,朱陈大战。开始朱军失利,为毁陈友谅祖坟之风水,派士兵掘墓毁碑,践为平地。此后,无论是东佳墓地,还是故居祖坟山,后人未曾寻见一块唐宋的墓碑,皆由此故。现在的旺公山上的几座坟茔、墓碑,还是后人根据谱图所示的地理位置,重新撮土竖碑。由于各地谱志不一,致使今日旺公山出现上下两处旺公墓。据古墓专家考证,山脚下的墓碑处为真墓茔。“太阳开口穴若河,任取中心脉似窝”。《五祖墓志》也是这么说的。据1990年版《德安县志·卷二十二·胜迹文物志》载:“宋陈旭墓墓碑云‘在陈旺墓之右旁’。(原志又)按:在陈旺墓后面的右边。陈旭墓与陈兢墓并列,二墓清朝立墓碑已毁。”,由此得知,现在旺公山止陈旺与陈兢二墓并列,原来竟是陈旭、陈兢二墓并列。由此可见,朱陈大战毁墓,给义门陈文化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但是,尽管已如此凄凉,盗墓者仍不绝踪迹。据编者所知,最近的一次盗墓,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在“四人帮”倒台之后,社会上曾一度风行古董热。1988年7月,浙江移民徐培四勾结福建一古董贩子夜盗旺公墓,上下墓各掘了一个很大的窟窿。天亮之前,福建人不知去向,只见徐徒手而归,不几日染病而亡。家人不敢报案,亦无人追究。
李成匪毁义门故居
又吕(即德安县正吕广)跋云,为兵寇焚毁者,李成也。宋高宗建炎二年,李成人马寇劫家庄,会战四日,生擒头目,贼怯尽退。越六日复统暴兵交攻,众揣莫敌,罄室避之。贼纵火焚历朝敕赐,义迹俱尽,仅余旌门三间,祠堂五龛,牌坊一座。当时义门子姓过此故墟,感慨徘徊,有黍离之悲焉。
摘自临江粑铺回归庄义门陈姓宗谱 。
九里殿
九里殿,以距胡亭九里而得名。是指抗金英雄陈三将军为国捐躯,归葬故里,距胡亭九里处(今义门村口)。
陈三将军,即陈士尹,字彦衡,义门火巷庄继通公后裔。(今义门村与磨溪南田村交界处,有地名叫跑马岗,相传是因当年陈三将军常在此跑马、射箭、练武而得名)。南宋建炎初(1127),公与武宁人李彦先一同应诏勤王,序列第三将,时号“三将军”。在军十五年,忠义激烈,与金兵鏖战,奋不顾身,屡败兀术于江州,江州倚为长城,以阻金兵东进。后兀术悉众来攻,士尹与彦先挺身决战,兀术奇其勇,欲降之。士尹曰:“吾等奉诏勤王,恨不生啖汝肉以雪耻,何屈膝汝辈乎?”
兀术大怒,麾军力战。终因寡不敌众,士尹与彦先皆战死沙场。绍兴十三年(1143),宋高宗论功行赏抗金将士,追赠陈士尹为保义郎、淮西统制兵马使,立庙祀之,赐额曰“忠壮”,后称九里殿。
据故居乡人传说,三将军常显灵于乡里,祈祷无不立应者。凡孝于家,忠于国,义于乡,其灵足以驱邪消灾。农曰:“庇我嘉禾;”妇曰:“荫我蚕桑;”士曰:“佑我聪明;”商曰:“通我货贿。”阴阳和,风雨足,人、物恬熙然也。如东源(今义门村二房)曾家贵两室无子,祷于三将军,施田十亩三分,且金其身,新其庙,以祈子嗣。次年正室举子方衡,今伟然丈夫矣。有求立应者,皆类似,神之显灵昭昭也。殿固莫敢废者,香火盛。
【按】
今德安车桥镇白水村有胡亭殿地名。胡亭者,抗金壮士胡七相公殉难处,后人立碑亭以纪念,故名胡亭殿。
九里殿延续至解放初期六十年代,因集体建粮库,缺砖瓦,始拆庙。今仓库完好,砖石尚存。
本文源于江西省旧志,九江府旧志,同治德安县志,武宁县志及义门旧谱,结合民间传说而编辑。
堂号是继姓氏符号之后又一重要氏族标志,庄严地出现在宗祠、宗谱里,是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闪亮而又鲜活的记录。自周武王分封诸候,固定姓氏后,堂号随之产生。早期堂号,是以姓氏发祥地或郡名为代称,标明本氏族是该地域之大姓望族。从这一意义上讲,同一堂号,则为多姓所共用。陈姓先是以国为氏,发祥颍川,是这一地域最大的望族,故以“颍川”为堂号。“颍川堂”是陈姓颍川系的总堂号。
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不断播迁,陈氏后裔散居各地,分支日众,后有不少支系自立堂号。这时的堂号,不再具有郡望之特征,而是以祖先的德行、盛绩、或某一重大事物的特征来命名堂号。如陈氏的“德星堂、聚星堂”便是如此。相传,这里面还隐着一个掌故呢。
陈寔(104-186)是“德星堂、聚星堂”之始祖,曾入太学就读,初为县令,后任太丘长,为政清廉,为人宽厚,是河南许州(今许昌)方圆五百里内外最德高望重的人,常率子孙与时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游许州西湖聚宴,后有太史官发现许州上空有“德星聚集”,奏报皇上说:“德星聚会,五百里内必有贤人”。经派人查访,原来是陈寔祖孙与荀淑等常会友西湖所致。于是汉灵帝便在西湖敕建“德星亭”,亭内悬挂“德星聚会”匾。
义门陈氏是陈寔的后裔,还在义门合族同居时,曾兴建过“德星楼”,以纪其事。所以“德星堂”应是义门陈氏继承历史名称的正宗堂号。现从各地义门宗谱所见,继承正宗堂号的为多数,自立堂号的也为数不少,但均要在堂号前面标明“义门”二字,以示区别。如“义门陈氏重德堂、聚德堂、敦睦堂、宗义堂、光义堂、重义堂、怀义堂、义门堂”等等。由此可见,自立堂号,全是围绕“德义”二字做文章,表达要继承义门家风的美好愿望。
湖北石首地区陈惟林先生在《陈氏宗谱·家政》中则言:“我等本系江州义门分庄到南昌之传人,若以“德星堂”而名,恐误为漳州陈氏德星堂之后裔,以致世系本源混淆,今由各房族代表讨论,遂将我等一宗定名为“义门德星堂”。既保留了历史名称,又别于其它宗派,收到了‘昭穆既明,本源自辨’之效。
这个立意很好,既鲜明,又能顺理成章。而在1993年,百岁老人陈立夫宗长也曾寄来一幅字:“义门堂”,以助各庄修谱之用。他殷切期望义门陈氏后裔,能以“义门”为标志,统一堂号,去繁就简。实际上,在这之前,部分庄已用“义门”为堂号书写在祠堂及庄谱中。我想,以“义门”为堂号,她既能表达要继承义门忠孝文化的愿望,又能由此溯源陈姓历史,岂不更好!
避兵记
予尝自叹,其托根得所,生不逢时盖有由矣。予出名家义族,上距八世祖继珪公,虽际分析之时,受之故土,犹以先人之义,转为孙谋,虽子姓渐蕃,而敦义之心则一,仍七世同居。且诗礼之传不绝,衣冠文物又出于其间。五世祖炎举进士奏复旌表,予何幸生寄兹土,且去炎仅四世,衣被余光,良可以自庆。予尝耕焉,人皆曰“义门田也”;尝饮焉,人皆曰“义门井也”;是饮、食亦皆义耳。予尝自家而乡焉,一乡曰“某义门也”;自乡而党而邑焉,亦莫不曰“义门也”;是随所往而皆被乎义矣。承先泽而有生也,如此非托根得所者乎!奈元兵突起,咸淳六年(1270),襄阳围,八年襄阳破,迨德祐元年(1275),兵势愈炽,深入余境。且予家敷浅原,当来兵之路,又界连瑞昌、武宁、建昌之地,其地草寇乘势窃发,焚掠无禁,余永避之。幸先考尝与匡庐相契,于宋淳祐元年(1241)致仕,遂置禄原坂庄于匡庐之南。不得已始于正月望日,揭家于禄原而预避焉。抵三月,元兵取我江州,所过坊土,皆为狼狈瓦砾矣。此余之生不逢时也。至兵势稍恬,匍匐入故里,则灰烬满目,不复有前日之义门矣!但见山容惨淡,溪水号鸣,露草洒泣,风木啼悲。余对此亦仰而叹,俯而吁,潸然而涕落。归谓家人曰,生可逃,而义门坏矣。家人亦感泣不已。予曰:“莫泣为也,待复之”。又至其地,但见里闾荒芜,荆棘满目,虽有暮火朝烟,尽草寇之止宿。予遂幡然而悟曰:大丈夫当磊磊落落,四海为家,何为故土恋恋然。虽然舍故土而他者,固为不孝,其如所遭何?义门若此,势不可复。今而后,将安兹土,以待后来者焉!?苟存纪于此。而能克守先规,敦行孝义,虽去祖而亦不背乎祖也。由今观之,则先考之庄于斯,而葬于斯者,皆先有所待焉。余详记之,使子孙知所自来而兴复祖(居)之念耳。
德祐丙子年(1276)秋菊月义门火巷庄裔孙·陈梓窿记
【按】义门故居遭毁,有记载的大劫三次,无记载的小毁不知有多少次,直至故居夷为平地,荡然无存止。
宋嘉祐七年分庄,义门火巷庄继通、继珪两兄弟留守祖居地,奉祀先祠。建炎二年,义门故居首遭流寇李成率众劫掠,纵火焚烧,致使历朝旌表文物、义迹化为灰烬,仅存旌门三间,祠堂先祖五龛,牌坊一座。后虽经局部修复,然已非昔日之貌。
李成一伙是大盗匪,实力强,值金兵犯我江南之际,趁火打劫,肆无忌惮。曾一度盘踞洪州之西山,后被岳飞所剿灭(详见同治《九江府志·人物·岳飞》及《武宁县志·战争》)。
其次是德祐元年(1275),元兵一路追击抗元义军,沿途烧杀,盗匪又趁火打劫。遭此洗劫,义门故居已不复存在了,仅留下荒坟,残碑。
值元末明初,朱陈大战。开始朱军失利,为毁陈友谅祖坟之风水,派士兵掘墓毁碑,践为平地。此后,无论是东佳墓地,还是故居祖坟山,后人未曾寻见一块唐宋的墓碑,皆由此故。现在的旺公山上的几座坟茔、墓碑,还是后人根据谱图所示的地理位置,重新撮土竖碑。由于各地谱志不一,致使今日旺公山出现上下两处旺公墓。据古墓专家考证,山脚下的墓碑处为真墓茔。“太阳开口穴若河,任取中心脉似窝”。《五祖墓志》也是这么说的。据1990年版《德安县志·卷二十二·胜迹文物志》载:“宋陈旭墓墓碑云‘在陈旺墓之右旁’。(原志又)按:在陈旺墓后面的右边。陈旭墓与陈兢墓并列,二墓清朝立墓碑已毁。”,由此得知,现在旺公山止陈旺与陈兢二墓并列,原来竟是陈旭、陈兢二墓并列。由此可见,朱陈大战毁墓,给义门陈文化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但是,尽管已如此凄凉,盗墓者仍不绝踪迹。据编者所知,最近的一次盗墓,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在“四人帮”倒台之后,社会上曾一度风行古董热。1988年7月,浙江移民徐培四勾结福建一古董贩子夜盗旺公墓,上下墓各掘了一个很大的窟窿。天亮之前,福建人不知去向,只见徐徒手而归,不几日染病而亡。家人不敢报案,亦无人追究。
李成匪毁义门故居
又吕(即德安县正吕广)跋云,为兵寇焚毁者,李成也。宋高宗建炎二年,李成人马寇劫家庄,会战四日,生擒头目,贼怯尽退。越六日复统暴兵交攻,众揣莫敌,罄室避之。贼纵火焚历朝敕赐,义迹俱尽,仅余旌门三间,祠堂五龛,牌坊一座。当时义门子姓过此故墟,感慨徘徊,有黍离之悲焉。
摘自临江粑铺回归庄义门陈姓宗谱 。
九里殿
九里殿,以距胡亭九里而得名。是指抗金英雄陈三将军为国捐躯,归葬故里,距胡亭九里处(今义门村口)。
陈三将军,即陈士尹,字彦衡,义门火巷庄继通公后裔。(今义门村与磨溪南田村交界处,有地名叫跑马岗,相传是因当年陈三将军常在此跑马、射箭、练武而得名)。南宋建炎初(1127),公与武宁人李彦先一同应诏勤王,序列第三将,时号“三将军”。在军十五年,忠义激烈,与金兵鏖战,奋不顾身,屡败兀术于江州,江州倚为长城,以阻金兵东进。后兀术悉众来攻,士尹与彦先挺身决战,兀术奇其勇,欲降之。士尹曰:“吾等奉诏勤王,恨不生啖汝肉以雪耻,何屈膝汝辈乎?”
兀术大怒,麾军力战。终因寡不敌众,士尹与彦先皆战死沙场。绍兴十三年(1143),宋高宗论功行赏抗金将士,追赠陈士尹为保义郎、淮西统制兵马使,立庙祀之,赐额曰“忠壮”,后称九里殿。
据故居乡人传说,三将军常显灵于乡里,祈祷无不立应者。凡孝于家,忠于国,义于乡,其灵足以驱邪消灾。农曰:“庇我嘉禾;”妇曰:“荫我蚕桑;”士曰:“佑我聪明;”商曰:“通我货贿。”阴阳和,风雨足,人、物恬熙然也。如东源(今义门村二房)曾家贵两室无子,祷于三将军,施田十亩三分,且金其身,新其庙,以祈子嗣。次年正室举子方衡,今伟然丈夫矣。有求立应者,皆类似,神之显灵昭昭也。殿固莫敢废者,香火盛。
【按】
今德安车桥镇白水村有胡亭殿地名。胡亭者,抗金壮士胡七相公殉难处,后人立碑亭以纪念,故名胡亭殿。
九里殿延续至解放初期六十年代,因集体建粮库,缺砖瓦,始拆庙。今仓库完好,砖石尚存。
本文源于江西省旧志,九江府旧志,同治德安县志,武宁县志及义门旧谱,结合民间传说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