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艺术吧 关注:20贴子:205
  • 1回复贴,共1

【原创/存个帖】一个幽灵,儒家的幽灵,在秦的大地上徘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1楼2019-06-11 02:22回复
    ——>在判决刑事案件中贯彻儒家道德,不始于董仲舒《春秋》断狱,秦法已经是这样了,譬如《法律答问》里把不仁作为一种罪名。
    父权很大,爰书提及,咸阳有一个父亲要求把亲生子刖足,流放到蜀郡边远县,终生不得离开(秦法迁徙罪犯一般都迁徙到蜀)。于是官吏按程序办理,吏徒携带有关证件,家属陪同,把犯人解送到废丘(陕西兴平),再逐县解送至成都,把有关证件上交太守,依法给予饮食。
    又提及,亲生子被老父控告不孝,要求判以死刑。
    也有限制夫权父权的内容,譬如:1.休妻要报官登记,不报官,夫妻都罚二甲(甲胄,敢情全民皆兵)。2.丈夫有罪,妻子先告发,则妻子不应没为官婢,嫁妆、奴婢也不应没收。3.擅自杀死肢体健全之子,受黥刑,为城旦舂(黥=刺面,城旦=男人筑长城,舂=女人碾米)。这条法律反映了司马迁和贾谊都曾提及的秦国人爱护小孩的民风。
    当初李悝采集列国法,编纂法经,然后由商鞅带去秦国。如果说六国更儒家,那秦法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基因。

    ——>早先,儒家大开私学,法家先贤出自儒门。商君书韩非子均引用过诗书,可见他们认同部分儒家价值观,但他们觉得儒家那套主张不能解决问题,法家试图用以吏为师达到儒家提倡的一些价值观。
    南郡(荆州)太守滕发布《语书》,阐述如何做一个良吏,并形象描绘了恶吏是什么样:【凡是良吏都通晓法律和行政命令,公务没有不能办理的;廉洁、笃实而能辅佐君上,知道一曹之事无法专断,故有公心(按:曹=郡、县衙署,相当于今省、市下属的科处级单位);又能端正自己,不喜欢在办公中区别对待,所以不会引起恶性竞争。恶吏不明法律和行政命令,不通事务;不廉洁,无法辅佐君上;苟且不任事,好逞口舌之快;不讲基本礼貌,随随便便口出恶言侮辱他人;心态不公,行为冒犯。所以这种人善于和人起纠纷,在处理业务的时候搞恶性竞争。这时候就表情动作夸张,装出很勇敢的样子;说话虚伪、大声,装出善于管理的样子;故意说一些自责检讨的话,假装能约束自己;又骄傲蛮横,来表现自己很强。上级还认为他们有才能。这种人不能不罚。
    本文告发出之后,交到各曹,若有曹不能贯彻命令,向郡府通报,由郡府向该曹问责。其中问题最多的吏,所属曹要报告令、丞(按:应该是县级,相当于今市级),令、丞认为这个吏确实不公,就作为恶吏典型,记录在簿籍上,通报千里(郡辖境)。】滕的文告刻画细致,应该是他治理下的长江中游一带的低水平官吏。

    ——>李斯在会稽用小篆书写的刻石,上面把儒家伦理视为正能量来宣传。当然,有一种可能是会稽此地崇尚鬼神,人民为了祭祀倾家荡产,非常虔信,秦廷有移风易俗的考量:【皇帝统筹万物,考察事实,各载其名,无论贵贱一视同仁,善恶都摆在面前,没有隐瞒的情况。惩治过失,宣传善行。寡妇有子女还改嫁,这是对亡夫不贞的行为;男女内外有别,禁止淫佚;男女要洁身自好,为人诚实;为人丈夫与他人妻子通奸,杀了他不算犯罪,这样男人才会遵守法规;身为人妻却抛夫弃子,另嫁他人,子女便要跟父母断绝关系,才能让清廉的风化充满人间。】在西汉政论家贾谊看来,贯彻了以吏为师的秦国民风,完全是一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图景,和《会稽石刻》上描绘的相反。人们崇拜权势,不择手段,伦理纲常崩坏。往正面意义看,则阶层流动性增强。秦的宰相自己就是这样,李斯在一次接风宴会上回忆说,他是【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出身,意思说他不是贵族,还能位极人臣,感慨时代剧变,但是他学历比较高,私学时代,学历靠个人能力。又,秦二世为赵高辩护说:【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逸放纵自己,不为危险变易初心,修善品行,达到现在的地位,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也在强调个人能力。秦二世喜欢的哲学是老子、韩非,他引用道家的话来消解儒家圣王:【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很短暂的,贵为天子应该穷奢极欲过一生。】又懊恼韩非描绘的圣王怎么这么苦逼:【韩非说到尧的所谓宫殿,我看比路边小旅馆还差,尧的衣食还不如现在的保安,至于大禹搞水利工程之艰苦,我看比奴隶还不如,难道君王就该这样?那要贤人何用。】道家参赞治理,意在让君主贵柔,不折腾;法家参赞治理,意在教君主如何抓住权力,洞察人事。到了秦二世这里,道家变成人生哲学、法家变成让君主太苦,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文本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秦的上下现状如此。秦二世一即位就模仿秦始皇去浙东巡视了一圈,对他施行仁政一点用也没有。所以石刻上描绘的应该是理想型,而非现世。理想型往往针对现世的不满而提出,譬如,春秋战国没有真正大一统,诸子就老是讲大一统的必要性:天下可一(管子),天下定于一(孟子),天下厌然犹一(荀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夏),一匡天下(孔子/韩非),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等。一旦秦都开始提倡儒家伦理,情势的刻不容缓可知。
    《会稽石刻》还有一些内容具有讽刺意味:【六国国君独断专行,倒行逆施,贪婪乖戾,凶横傲慢,率领徒众争霸逞强,屡屡挑起战争,派遣密使暗中勾结,结成同盟对抗秦国。】秦一般被后世认为是暴秦,却在石刻上记录六国君主的暴虐。

    ——>延续周朝定期采风、考察民间习俗之政,《风俗通义》:【周、秦常在每年农历八月派遣輶轩之使(轻车使者)考察风土民情,采集不同时代的方言,回去后奏呈录入,收藏在秘府。】秦朝对民间推行以吏为师,然后子部书集中到博士官,看来各地的风土民情也都是上收的,只是他跟周的不同在他要民间移风易俗。刘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秦始皇封禅,征召齐鲁儒生博士70人至泰山。肯定儒生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权威。

    ——>陈胜吴广起义,打算打出楚国项氏和扶苏的旗号,无形中给随后项梁、项羽的起义铺垫了声望,也证明扶苏在民间声望较高,设使嫡长子扶苏顺位,秦或不亡。老百姓接受嫡长子继承制,看到朝廷不能守卫伦理价值,野心家蠢蠢欲动。当年嬴政继位,剿灭嫪毐,太后赵姬迁到雍宫(宝鸡),齐国人茅焦进谏说:【你这样会背上流放母太后的恶名,恐怕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会因此而反叛秦国。】于是嬴政又把太后从雍宫迁回咸阳甘泉宫(相当于避暑山庄)。可以知道说,胡亥、赵高矫诏杀死兄长,极有可能流传出去,让天下人心思变,因而陈胜吴广起义才搬出扶苏。另一方面,扶苏曾提到被坑杀的诸生诵法孔子,建议秦始皇不要引起民怨,而胡亥长期接受熟悉法律、善于刀笔的赵高教育,风格差异已显。秦始皇遗诏让扶苏接班,也就是说,秦始皇晚期巡游了一段,他应该知道民情,要让扶苏接班,扶苏和蒙恬走得近,熟悉边防,扶苏+蒙恬=内政+外交,且扶苏嫡长子顺位,可以服人心。毛爷爷在五六十年代指出过:【孟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按:毛爷爷自称马克思+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所以他并不坑荀子一派的儒,也不焚荀子一派的书。】从原定接班人上看,毛爷爷说的法家一尊,到了秦始皇晚期应该是发生变化了。前210年秦始皇死的那年,李斯提写《会稽石刻》,前219年,李斯提写《琅琊台石刻》,均鼓励儒家伦理,越往后越浓烈。当初,扶苏为儒生请命,被流放到陕北,政变之时,要杀他的赵高,认为:【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扶苏接到伪诏,认为:【父亲赐死儿子,还用再请示吗。】木讷。孔子名言:【刚毅木讷近仁。】扶苏具有儒家品格、能振奋士心。

    ——>农战本身就肯定了儒家重视农业的价值观。田律:百姓有居住在田舍务农的,不准卖酒。田啬夫、部佐(基层乡部、亭部的佐吏)应严格执行,不从令者治罪。这条法律呼应了儒家偶像周公发诰禁酒。原因,个人认为一来酒是农业生产的剩余,大量喝酒意味着消耗剩余,有了剩余官方还是鼓励大家建立谷仓。且酒可以买卖,在饮料不丰富的上古,市场很大。所以汉景帝下诏反对高附加值的手工业:从事雕镂器具,会伤害农业;制作精美丝缎,会伤害纺织业。农业荒废是饥的本源,纺织业荒废是寒的本源,饥寒交迫之下,百姓不为非作歹,难啊。东汉的农业专家崔寔感叹说:耕田植桑既勤苦又利润薄,从事工商既跳脱又获利丰厚,所以农民放下了农具去雕镂家具,女工扔掉织布梭去刺绣。这就像劳动合同法+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导致人工成本渐高的时代,民间资本从制造业抽出去往房地产,但是在农业社会荒废农桑,会导致饥寒,饥寒又导致百姓丧失廉耻,这是汉宣帝的丞相魏相提醒的话,而在工业社会荒废制造业,用资产泡沫拉动建筑业同样不可持续,社会成本总会达到临界点。所以农桑和制造业是本业,古人说工商是末业,是符合实际的,当时的轻工业主要从农桑来,比如纯粮酿酒、砍树雕镂、养蚕缫丝,那么官府不能让下游反过来伤害上游。二来,酒喝多了影响生产一线。三来,传说中酒喝多了生女儿概率高、影响精子质量,对农业生产不利。


    IP属地:福建2楼2019-06-11 0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