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阁谈艺录(一)
老师曾是痴迷绘画的农村少年,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地炽热投入;他曾靠执着和天分打动全国知名美术学院教授将其纳入门下;八十年代,他曾以过硬的专业成绩敲开著名美院的大门。然而,当他从一个学画的穷小子蜕变成令人艳羡的美院学生,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放弃在美院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到老家县城。如今,老师已年过半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默默守望了近半生。

老师很有自己的艺术见地,当我们几个虔诚的90后艺术学徒,来到他的画舍请他指教绘画时,他忍不住与我们侃侃而谈。
他说,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要解决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就是虚和实的关系。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绘画就没有出路。这个虚实不是我们讲的素描的虚实,而是涉及一个精神性的美学含义。国画家对画面空白的处理, 不像西方油画家给予完全覆盖式的描绘,而是直接在一片虚白上挥毫运墨,用各种皱法表显出生命节奏。

正如石涛所说:“笔之于皴也,开出面也。”同时以书写性笔法传达心中的韵律,所写之境是造化和心灵的凝合,是心境的迹化。庄子说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三人的话都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实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也有同样的要素。古代画家曾借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国画的虚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实际上提出了现象学中有与无、虚与实的问题。苏东坡的诗句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所谓的“庐山真面目”就是艺术家透过虚实更替的现象感悟到的万物的本质。

可是,我们目前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已经将现象世界凝固化,把虚幻的光影现象认做为一成不变的存在体,如此的认知,必然会被现象所束缚,成为唯物之上、匍匐在光影现象之下的照葫芦画瓢的模仿者,最终丧失艺术的创造力。以前,我们这些人在绘画上都是些较真的人,这种性格在现实中虽格格不入,但是做学问却不能没有这股劲。因为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往往会把问题引向本质。

老师说,年轻时画风景写生,选好一个满意的景点,便投入到忘情的描绘中,可是画到后来,觉得眼前的一切并不是最初那令人激动的景色了,原来的景点已经随着太阳的光线变化完全走样了。原以为是稳定的景色,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渐变成一种明显的改变。经过多次的体验和反思,我幡然醒悟,觉得这样的工作状态无疑是在和自然现象赛跑。可是离开当前的自然现象之后,又能画什么呢?(未完.待续)(油画作品来源于老师原创)
文/阿英
了解更多




老师曾是痴迷绘画的农村少年,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地炽热投入;他曾靠执着和天分打动全国知名美术学院教授将其纳入门下;八十年代,他曾以过硬的专业成绩敲开著名美院的大门。然而,当他从一个学画的穷小子蜕变成令人艳羡的美院学生,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放弃在美院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到老家县城。如今,老师已年过半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默默守望了近半生。

老师很有自己的艺术见地,当我们几个虔诚的90后艺术学徒,来到他的画舍请他指教绘画时,他忍不住与我们侃侃而谈。
他说,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要解决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就是虚和实的关系。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绘画就没有出路。这个虚实不是我们讲的素描的虚实,而是涉及一个精神性的美学含义。国画家对画面空白的处理, 不像西方油画家给予完全覆盖式的描绘,而是直接在一片虚白上挥毫运墨,用各种皱法表显出生命节奏。

正如石涛所说:“笔之于皴也,开出面也。”同时以书写性笔法传达心中的韵律,所写之境是造化和心灵的凝合,是心境的迹化。庄子说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三人的话都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实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也有同样的要素。古代画家曾借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国画的虚实:“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实际上提出了现象学中有与无、虚与实的问题。苏东坡的诗句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所谓的“庐山真面目”就是艺术家透过虚实更替的现象感悟到的万物的本质。

可是,我们目前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已经将现象世界凝固化,把虚幻的光影现象认做为一成不变的存在体,如此的认知,必然会被现象所束缚,成为唯物之上、匍匐在光影现象之下的照葫芦画瓢的模仿者,最终丧失艺术的创造力。以前,我们这些人在绘画上都是些较真的人,这种性格在现实中虽格格不入,但是做学问却不能没有这股劲。因为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往往会把问题引向本质。

老师说,年轻时画风景写生,选好一个满意的景点,便投入到忘情的描绘中,可是画到后来,觉得眼前的一切并不是最初那令人激动的景色了,原来的景点已经随着太阳的光线变化完全走样了。原以为是稳定的景色,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渐变成一种明显的改变。经过多次的体验和反思,我幡然醒悟,觉得这样的工作状态无疑是在和自然现象赛跑。可是离开当前的自然现象之后,又能画什么呢?(未完.待续)(油画作品来源于老师原创)
文/阿英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