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中国历史密码》,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即被称为日本“国技”的相扑,其实中国早在周朝就有了,之后又被传承了一千多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两块金代制作的雕砖,上面雕刻的相扑选手的装束甚至和日本目前差不多。

这两件相扑陶俑砖1986年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高30厘米左右。浮雕砖上的两位力士都赤裸着上身,双拳紧握,怒目圆睁,双唇紧闭,鼻翼似在扇动,好像正等待投入一场角逐,形象栩栩如生。
相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当时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汉代称为“角抵”,类似于今天的摔跤。唐代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始称“相扑”。据《日本书纪》记载,相扑是奈良时代(710年—794年,中国唐朝时期)由我国传入日本的,后被日本发扬光大,成为其国技。这两件金代相扑俑浮雕砖,反映了我国古代相扑的真实形象。
隋唐时期,角抵、相扑游戏已经是盛及朝野。《旧唐书·敬宗本纪》引《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中有记载:“角力戏,壮力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唐代帝王也喜欢欣赏这类竞技,唐穆宗就经常观看。晚唐时,宫中更设有“相扑朋(摔跤队)”以供召唤表演。由于当时不少人自幼习相扑,使其逐渐走向专业化。唐代民间亦流行相扑,现代日本相扑“裸袒相搏”的特色,正与唐代相扑一脉相传。
到北宋时期,相扑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女性相扑选手也有不少,《中国历史密码》还讲了宋仁宗因为看女子相扑表演而被司马光上书劝谏的故事。


由此可见,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哪怕是一块其貌不扬的砖石,背后也是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的,游客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稍不注意就会错过一段精彩历史;还有些小得出奇的文物,例如只比火柴大一点的金蚕,何家村出土的小金龙,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游客不仔细,可能都没看到这些小物件。参观前看看《中国历史密码》,提前做好了准备,去时才不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