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吧 关注:444,144贴子:1,882,767
  • 33回复贴,共1

对推荐入学的看法(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并非有意不回复,而是因为一时没想好说什么.然后贴子消失了,我没有看到之后的回复.那么我把修改过的设想放在这里.
1.入学
直接民主制投票,利用透明的监察机制来避免不公平的情况发生.
在其基础上设立基础性考试,建立分数段,目的是避免无知识入学的情况.这是教育体系没有大变化的情况.
无需考试直接入学,但毕业需要正常的知识量.这是将高中大学作为用途更广泛的教育机构的情况.
关于成分问题和细节接下来谈.
2.教育
设立专业和学术大学,以达到更高效率.
教育和实践结合,辅以国家号召的活动,可以避免脱离生产.
在政治和专业中我认同政治应优先于专业,但不认同完全凌驾于其上.
接下来谈细节.
3.成分论
首先,我很想知道这种论点会存在多久,如果是上百几千年那么理由能是什么(足以说服人的).如果不应存在那么久那么在什么时候就会退出历史.
其次,如果我从小被一个政权排斥,歧视,侮辱(如果不是这样说明成分论根本不重要),很难想象会支持这个政权,甚至会反对,将自己和这个社会分割开来.而且时代在变化,教育未必只有学校能做到,面对信息化教育,如果你们容许(你们说的资产阶级敌人后代一定会这样做)其为他们提供知识,那么就彻底将他们排斥进了一个和社会脱离的小圈子,并且接受另一种教育(但愿这不是你们说的敌人..).如果你们认为这根本造不成危害,那么为什么要锁上学校呢?如果你们认为绝大多数都有危害,要斗争,为什么不能放进来改造呢?如果害怕被渗透,为什么不据此封锁他们进入政府机构的路呢?如果你们不容许,那么成分不好的人基本可以说人身受到监视,监视千秋万代.这不是少数(上查10代),会有很多很多的.这不可怕么?
最后,我知道这会招来很多反对,不过既然想到了就说了.不唯成分论说,支持我们的人可以得到我们的尊重.我在考虑在什么时候人民可以不为了他们的出身证明他们无害.
4.细节
在1中说的考试是指知识量,并非专注选拔.在初中义务教育的情况下都可以接受到初中教育(我认为只对一部分人不开放小学和初中的政权是反动的.),还可以建立群众组织来帮助低学历者补习到初中的内容.一个不为选拔的制度会对教育资源造成压力,但通过加大投资教育的力度可以越来越快的缓解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国家能找到较好的途径.
在2中设立专业和学术是为了更好的专注劳动技术方面的发展,也会使科技和文化得到专业性的发展.
为了避免根据2的第三项自由发挥,我要说说理由.政治优先于专业,是出于保卫政权的.但完全凌驾之上,根据历史,这会毫无疑问的造成低效率和其它问题.我抄一段对德三的评价吧.
德国多少年代以来一直非常杰出的自然科学的教学也迅速地退化了。如像物理学方面的爱因斯坦和弗朗克,化学方面的哈伯尔、威尔斯塔特和瓦尔堡这样卓越的教授,都解职了或者退休了。还在任教的人中,有许多则被纳粹的邪道所腐蚀,企图把这种邪道也运用到纯粹科学上去。他们开始讲授他们所谓的德国物理学、德国化学、德国数学。1937年还出现了一种叫做《德意志数学》的刊物,它的第一篇社论就一本正经地宣称,凡是认为数学是没有种族性的任何想法,其“本身”就包含着“毁灭德国科学的胚种”。
这种错误的代价是巨大的。在经过了6年的纳粹化以后,大学生的数目减少了一半以上,从127920人减少到58325人。为德国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各理工学院的入学人数减少得更多,从20474人减少到9554人。学术水平大为下降。到1937年时,不仅科学和工程界的青年感到缺乏,他们的水平也下降了。远在战争爆发以前很久,正在起劲地帮助纳粹重整军备的化学工业,就曾通过它的喉舌《化学工业》抱怨说,德国正在丧失它在化学方面的领先地位。它抱怨说,不仅国民经济,而且国防本身也在受到危害,它并认为青年科学家人数的不足和才能的平庸是由于各理工学院质量的低下所造成的。
当然德三这种反人类政权没什么参考价值,但我认为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政治化程度不极端.我没怎么接触那十年的资料,虽然我知道了工农兵也能搞研究,我很想知道在那十年中除了两弹一星这样的项目,还有哪些技术突破呢.虽然没有完全反驳,之后再说吧.以上.


IP属地:广东1楼2019-06-18 03:42回复
    你设想的一切都是和成本有关的。
    首先要解决成本问题。
    而歧视成分在今天是明显存在的,也就是金钱问题,有钱人,有权人也是有钱人,进入好学校。
    之所以产生你的理解,是因为动了某个群体的面包了。
    而当时,比较稀少的名额导致了一个小群体的感觉不公。
    政治凌驾于专业,在当时也不是绝对的。
    至于你延伸到德国,那是因为某些群体真的对红党是不满的,以至于直到今天猖狂的,不由自主的反红。
    这在贴吧很容易看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18 04:50
    收起回复
      建议你去私立学校看看,甚至有些公立学校,你要看看现在社会对于穷是如何歧视的,或者看看曹县的帖子一些国人是怎样歧视曹县的贫穷的,这个心态不是少数。
      歧视没有消失,有没有,你心里真没数?还是你认可这种歧视呢?
      建国前一二十年,你的方案是成本太高了的。
      正是因为穷,所以才逐渐推行522 学制。
      因为,国家要把三四千万小学生增加到一个亿,要把几百多万中学生增加到四千万。把其中的一百多万高中生增加到几百万。
      还要培养大量老师。
      说到这些,建国初期,文科大学老师远远超过理科,就是各级老师也大大缺乏。
      哪有时间关注你的构思呢?
      要巨大的成本的!
      新中国连滚带爬到了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合理度过缓冲期,在年中间有个强行减少农村教师的过程。招收大学生也从成分论变成了反毛时代成分论,嘿嘿。
      之后进入了金钱论,今天明显是虚假的分数论。就是金钱堆积的起点重点地区论。
      如非如此,请改变北京录取分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18 04:59
      回复
        旧中国文盲和半文盲约占总人口的9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扫盲运动。到1964年,文盲、半文盲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降到38.1%。
          到80年代初,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为23.5%,1990年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为15.88%,1997年下降为12.1%。
          90年代以来,我国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
          1997年全国15-45岁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45岁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0.4%下降到1997年的5.5%,下降了4.9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人口由1990年6219万,减少为1997年的3525万,减少了2694万,占全部文盲减少量的84.6%。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6-18 05:04
        回复
          国家统计局数字:
            1949年,小学毕业生64.6万人,初中毕业生21.9万人;
            小学生2439.1万,初中学生83.2万,中专22.9万,高中20.7万,大学11.7万人。
            1958年,小学生8640.3万,初中生734.1万,中专147万,高中117.9万,大学66万。
            1959年,小学生9117.9万,初中774.3万,中专149.5万,高中143.5万,大学81.2万。
            1960年,小学生9379.1万,初中生858.5万,中专221.6万,高中167.5万,大学96.2万。
            1961年,小学生7578.6万,初中698.5万,中专120.3万,高中153.3万,大学96.7万。
            1962年,小学生6923.9万,初中618.9万,中专53.5万,高中133.9万,大学83万。
            1966年,小学毕业生900.5万人,初中毕业生162万人;
            小学生10341.7万,初中1112.5万,中专47万,高中137.3万,大学53.4万。
            1976年,小学毕业生2489.5万人,初中毕业生1206万人;
            小学生15000.5万,初中4532.9万,中专69万,高中1483.6万,大学56.5万。
            1983年,小学毕业生1980.7万人,初中毕业生960.3万人;
            小学生13578万,初中3768.8万,中专114.3万,高中629万,大学120.7万。
            1985年,小学毕业生1999.9万人,初中毕业生998.3万人。
            小学生13970.2万,初中3964.8万,中专157.1万,高中741.1万。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6-18 05:08
          回复
            国家在调整学生比例,同时在调整专业比例。
            你们或者网上很多人或者果粉以为建国初,解放了,就一切顺畅了。配置好了,所以按照你们的想法来。
            实际上,宽进严出,在工浓兵大学生时期就是如此,只不过,宽出的也被利用了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6-18 05:11
            回复
              建国初期没有那么安定,某些群体一转眼就是红党的人了?根本不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6-18 05:12
              回复
                如果说推荐成功案例,首推张铁生,确实是人才,因为工作需求,(工)作中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6-18 05:14
                回复
                  新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在于人才极度短缺,而工业需要大量资金,的确有资源,房产,土地,但是这些并不能及时变现成资金。
                  并不能变现为工资支付给人才。
                  一解放人才,设备,原材料,机械,等就从天上掉下来,那是不可能的。
                  勤劳勇敢的善良的中国人民,丰富的资源,国民党几十年,一直存在啊!!有意义吗?
                  呵呵。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6-18 05:22
                  回复
                    就今天,地震话题抢头条,没毛病,但是,屠哟哟的话题居然不如王源身高,这事是不是文化,教育的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6-18 06:07
                    收起回复
                      教育?
                      当年有工农兵学员。虽然大学生部分有“随机选人上学”的意思,听起来好像准备不足。但是中学/技校阶段,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免费入学”+拿工资/津贴,而且不局限于“师范”,而是当作为城市化过程建设的各种单位培养职工来做。这个事情无所谓“成本,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是需要增加劳动者的,那么社会化/大规模培养肯定成本更低。
                      另外,楼主要是有兴趣,而可以找韩丁的《翻身》和《深翻》来读。里面提到一个,说是内战时/建国前夕,上党某村搞深化土改,然后作者工作之余找人聊天的时候看到,有个好像是很穷的村民,说是土改分地/分生活资料/组织和恢复生产的时候,(更?)有条件攒钱供孩子上完小学了(?)。
                      所以”教育“的具体措施其实不用着急去编造,关键是生产资料共有/集体所有,和落实基层民主。这样劳动者有钱有闲,自然就会关注子女教育,这个不需要什么莫须有的”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或者”对子女人生规划的远见卓识“。


                      IP属地:江苏17楼2019-07-05 08:49
                      收起回复
                        首先吧,本科生教育是一回事,搞科研又是另一回事。
                        本科生教育是面向社会生产活动的,在本科阶段接触过科研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本科教育的准入与否也应当以面向社会/工业界的生产活动为准,而不是以所谓的“科研精神”为准。
                        科研的主力军从来就不是本科生,而是受过完备科研训练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虽然现在的硕士也变水了)
                        而且对个人来说科研是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这个行业人多了也不一定力量大。反而容易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陷阱:所有人都在跟风追热点,就算你想静下心来搞研究也不行,因为你长期不发表论文和工作会容易在学校/研究所呆不下去(所谓的tenure-track)
                        所以对于博士和硕士而言,是必须设置非常严格的准入机制(是否具有科研所需要的素养;是否受到良好完备的科研训练等)来保证科研系统的健康运行的。不能片面地把硕博人数的提升当作教育水平的上升。


                        IP属地:瑞典18楼2019-07-06 0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