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高考带来的焦虑紧张情绪仿佛就弥漫在昨天,但如今已经陆续开始放榜了。这是又一代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
早上看新闻说繁昌一中高考理科第一鲍文楚总分708分,排名全省第二。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理科“学霸”小姑娘的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等都打破了我对“学霸”一词的认知。她平时喜欢听音乐、看美剧,还非常爱看文史哲方面的书籍,真的是一个兴趣广泛,还不耽误学业的小姑娘!

还有一位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武亦姝,她因为参加第二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获得总冠军而圈粉无数,被大家叫做“国民才女”。如今她高考考出了613分的高分,准备填报清华大学。如今看来,这才女诗词学问无人能敌,学业也是了得啊!

记得高考前我与侄子的那次对话,让我获益良多。
我:别紧张,把你平时积累的知识稳定发挥出来就可以了。但也别大意,毕竟这是你一举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
侄子:得了吧,你说的这些都是“毒鸡汤”,平时班主任没事儿就给我们灌输。都是假的,我才不上当呢!一个高考就能改变命运了?一次高考成绩就能代表所有了?就能赢过高富帅和富二代了?
我:这就是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有几个孩子像你这样每天练吉他、打游戏,还参加围棋比赛,学习成绩还能这么好的?你这样会让像叔叔这种已经非常努力,但成绩还平平的人羡慕嫉妒恨死的。

通过那次对话,我被他这突如其来的“成熟”惊到了!但不得不感叹,侄子确实比我那时候聪明多了。当年参加高考前的我,可是深信这些“毒鸡汤”的,有一种孤注一掷的气势,每天投身在书海题海中,坚信着“拼搏改变命运,虚度毁灭前途”的鸡汤信条,最终才考了个普通本科。而侄子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在年级前3名,是最会玩、最轻松的“学霸”。
如今,果然不出所料,侄子的高考成绩名列前茅!
现在这些孩子读书、考试已经不再像我这一代人以前的样子,枯燥、沉闷……他们更懂得将学习与兴趣爱好相结合,“边玩边学”,既享受了青春,又能完成该完成的学业。所有这些都和父母们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父母不约束孩子“玩”
我哥和嫂子在教育侄子这个问题上算是高明的,从侄子小时候开始他们就很少监督侄子完成作业,也从来没有逼着他去参加课外班。相反,都是侄子自己主动提出要想要参加围棋班,想要学吉他。神奇的是,侄子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课程耽误了学习。
这表明孩子天生拥有学习、模仿能力,也天生爱玩,但往往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所以,不约束孩子“玩”的父母才是明智的。

“玩”正在拉开孩子们的起跑线
大部分的父母们已经意识到,不能束缚孩子爱玩的天性,而是应该带领他们玩好、玩对,不仅不会耽误学业,反而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本领。
曾经在某一期《极限挑战》的节目中,导演组让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站在足球场的同一条起跑线上回答极限男人帮的问题。如果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可以走到下一条线的位置;反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只能留在原地,继续等待下一轮问题。
当被问到“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这个问题时,只有近一半的同学走向下一条线。

当时我非常震撼,我就从未曾想到过,因为孩子会“不会玩”而拉开与别人的距离,失去竞争的优越。
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没有限制他们“玩”,他们才没有失去探索发现的天赋,没有陷入过去“死读书”的学习模式。现在的他们兴趣广泛,博览群书,随时都能享受到玩的乐趣,打球、下棋、吉他、音乐、绘画甚至手机游戏等,都可以是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的领域。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当年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庄在国外学习时,因为无法适应学习,成绩跟不上而感到痛苦和沮丧。
父亲梁启超是这样回应女儿的: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看到这里,天才宝宝胎教想问:
学问是什么?——是知识!
学问是什么?——是技能!
但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非只有书本。当孩子玩感兴趣的东西,做感兴趣的事情时,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技能自然地就被孩子掌握了。这样,知识就源源不断地积累在孩子心中,而且这种深刻的实践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局限在教室里背几道题、考几次试就能代替的。
所以,龙应台也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天才宝宝胎教认为,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早已经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年代了。任何一种能力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更美好,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明智的家长从来都是不约束孩子爱玩的天性的,反而让孩子尽情玩。最终不仅收获了满意的高考分数,还具备了更多的技能,也让孩子拥有了更多人生方向的选择。
早上看新闻说繁昌一中高考理科第一鲍文楚总分708分,排名全省第二。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理科“学霸”小姑娘的学习、生活和兴趣爱好等都打破了我对“学霸”一词的认知。她平时喜欢听音乐、看美剧,还非常爱看文史哲方面的书籍,真的是一个兴趣广泛,还不耽误学业的小姑娘!

还有一位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武亦姝,她因为参加第二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获得总冠军而圈粉无数,被大家叫做“国民才女”。如今她高考考出了613分的高分,准备填报清华大学。如今看来,这才女诗词学问无人能敌,学业也是了得啊!

记得高考前我与侄子的那次对话,让我获益良多。
我:别紧张,把你平时积累的知识稳定发挥出来就可以了。但也别大意,毕竟这是你一举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
侄子:得了吧,你说的这些都是“毒鸡汤”,平时班主任没事儿就给我们灌输。都是假的,我才不上当呢!一个高考就能改变命运了?一次高考成绩就能代表所有了?就能赢过高富帅和富二代了?
我:这就是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有几个孩子像你这样每天练吉他、打游戏,还参加围棋比赛,学习成绩还能这么好的?你这样会让像叔叔这种已经非常努力,但成绩还平平的人羡慕嫉妒恨死的。

通过那次对话,我被他这突如其来的“成熟”惊到了!但不得不感叹,侄子确实比我那时候聪明多了。当年参加高考前的我,可是深信这些“毒鸡汤”的,有一种孤注一掷的气势,每天投身在书海题海中,坚信着“拼搏改变命运,虚度毁灭前途”的鸡汤信条,最终才考了个普通本科。而侄子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在年级前3名,是最会玩、最轻松的“学霸”。
如今,果然不出所料,侄子的高考成绩名列前茅!
现在这些孩子读书、考试已经不再像我这一代人以前的样子,枯燥、沉闷……他们更懂得将学习与兴趣爱好相结合,“边玩边学”,既享受了青春,又能完成该完成的学业。所有这些都和父母们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父母不约束孩子“玩”
我哥和嫂子在教育侄子这个问题上算是高明的,从侄子小时候开始他们就很少监督侄子完成作业,也从来没有逼着他去参加课外班。相反,都是侄子自己主动提出要想要参加围棋班,想要学吉他。神奇的是,侄子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课程耽误了学习。
这表明孩子天生拥有学习、模仿能力,也天生爱玩,但往往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所以,不约束孩子“玩”的父母才是明智的。

“玩”正在拉开孩子们的起跑线
大部分的父母们已经意识到,不能束缚孩子爱玩的天性,而是应该带领他们玩好、玩对,不仅不会耽误学业,反而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本领。
曾经在某一期《极限挑战》的节目中,导演组让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站在足球场的同一条起跑线上回答极限男人帮的问题。如果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可以走到下一条线的位置;反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只能留在原地,继续等待下一轮问题。
当被问到“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这个问题时,只有近一半的同学走向下一条线。

当时我非常震撼,我就从未曾想到过,因为孩子会“不会玩”而拉开与别人的距离,失去竞争的优越。
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没有限制他们“玩”,他们才没有失去探索发现的天赋,没有陷入过去“死读书”的学习模式。现在的他们兴趣广泛,博览群书,随时都能享受到玩的乐趣,打球、下棋、吉他、音乐、绘画甚至手机游戏等,都可以是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的领域。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当年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庄在国外学习时,因为无法适应学习,成绩跟不上而感到痛苦和沮丧。
父亲梁启超是这样回应女儿的: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看到这里,天才宝宝胎教想问:
学问是什么?——是知识!
学问是什么?——是技能!
但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非只有书本。当孩子玩感兴趣的东西,做感兴趣的事情时,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技能自然地就被孩子掌握了。这样,知识就源源不断地积累在孩子心中,而且这种深刻的实践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局限在教室里背几道题、考几次试就能代替的。
所以,龙应台也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天才宝宝胎教认为,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早已经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年代了。任何一种能力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更美好,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明智的家长从来都是不约束孩子爱玩的天性的,反而让孩子尽情玩。最终不仅收获了满意的高考分数,还具备了更多的技能,也让孩子拥有了更多人生方向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