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应多是一些被人们认为美好的事物,又可被称为符瑞、嘉祥、祥瑞、征祥等。祥应最初被当做信物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天人相通的纽带。到汉朝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天与人可以互相感应,天能预示人事的吉凶,人事也能影响上天的阴晴变换。刘向发展了董仲舒的观点,提出“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将祥应与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还提倡应“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注]自此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多借用祥应来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并以此来维护统治,因而祥应在古代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祥应思想是儒家正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凡新君即位,都或多或少的利用符瑞来体现其统治的合法性。何兹全先生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触和提倡的儒学,是东汉传统的旧儒学。这派儒学靠地方上的东汉儒学世家传流下来,保留着浓厚的五德终始和图谶思想。十六国时期的儒学,既然是继承汉代儒学,五德终始、图谶等思想在这时期抬头,也就是很自然的了。”[注]前燕是由慕容鲜卑建立的政权,作为一个胡族政权,慕容前燕积极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像许多汉族君主一样用祥应来为自己的统治寻求合法性、寻求天命的印证。
郑小容一直关注慕容鲜卑的汉化问题,前后发表多篇文章进行论述,并将慕容廆汉化改革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认为慕容鲜卑在十六国时期不仅完成了文化浅层上的汉化,还在深层(中心)部分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这表明慕容鲜卑之汉化是实质性和方向性的。[注]但郑小容集中于慕容鲜卑汉化改革的宏观方面,而对微观层面,如慕容鲜卑汉化对汉族文化的利用以及影响等方面着墨较少。金成淑通过对慕容鲜卑佛教文化的研究,认为佛教僧侣通过方术来为慕容鲜卑的统治者服务,佛教已经不仅与中国古代的儒学,而且与方术和谶纬迷信相结合,慕容鲜卑接受的是已经汉化的佛教,由此反映了慕容鲜卑汉化程度之深。[注]但金氏所论仅局限于佛教、佛教徒层面。赵红梅认为前燕的符瑞为龙,龙为“木德”,与承赵为“木德”相符,慕容儁朝后期改前燕“水德”为“木德”,认识到了符瑞是前燕“中国”认同的一种形式,但未作进一步研究。[注]笔者在阅读相关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前燕祥应的记载,意识到作为慕容前燕政权汉化的一个侧面,或前燕对“中国”认同的重要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故草成此文,以求教大方之家。
郑小容一直关注慕容鲜卑的汉化问题,前后发表多篇文章进行论述,并将慕容廆汉化改革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认为慕容鲜卑在十六国时期不仅完成了文化浅层上的汉化,还在深层(中心)部分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这表明慕容鲜卑之汉化是实质性和方向性的。[注]但郑小容集中于慕容鲜卑汉化改革的宏观方面,而对微观层面,如慕容鲜卑汉化对汉族文化的利用以及影响等方面着墨较少。金成淑通过对慕容鲜卑佛教文化的研究,认为佛教僧侣通过方术来为慕容鲜卑的统治者服务,佛教已经不仅与中国古代的儒学,而且与方术和谶纬迷信相结合,慕容鲜卑接受的是已经汉化的佛教,由此反映了慕容鲜卑汉化程度之深。[注]但金氏所论仅局限于佛教、佛教徒层面。赵红梅认为前燕的符瑞为龙,龙为“木德”,与承赵为“木德”相符,慕容儁朝后期改前燕“水德”为“木德”,认识到了符瑞是前燕“中国”认同的一种形式,但未作进一步研究。[注]笔者在阅读相关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前燕祥应的记载,意识到作为慕容前燕政权汉化的一个侧面,或前燕对“中国”认同的重要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故草成此文,以求教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