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吧 关注:1,945贴子:7,520
  • 3回复贴,共1

峨眉功夫传播中华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峨眉功夫传播中华文化
  六月初,峨眉缠闭门名师彭程负责的比绍会馆便开始为庆“七一”党建活动做准备了。
  作为几内亚援外医疗队成员,彭程馆长深知“上工治未病”之道,所以一直注重在队友和当地居民中传授峨眉道家养身功夫。6月22日是星期六,章淼、拉曼(Lamah)和朱亚军先练习峨眉健身桩功和拆手对打,对于三十几岁的成人,学习对练的难度可想而知,何况当地的拉罗斯(La Rose) 和张奥娜等人还是第一次接触武术。汗水打湿他们的衣衫,踢腿挥拳让他们受尽“痛苦的折磨”。拉曼(Lamah)为了练好对打,在做格挡时,手就被砍肿了。他说,晚上睡觉做梦都在练拳和排练,早上醒来,才感觉手阵阵发痛。朱亚军等拉罗斯(La Rose) 一天练下来,大腿酸痛无比,走路都是一跛一跛的。
  23日星期天,我和章淼开着皮卡车到首都比绍去教四位美女队友练习八段锦。女孩很多都是不爱运动的,尤其是讨厌武术搏击,八段锦虽然不复杂,但作为健身气功,调身、调息、调心也并不是那么好掌握。但四位美女一换上武术短打服装,立刻精神抖擞。刘芳虽然年长,但她练得格外认真;马景卉在最后定式还摆了个“格斗式”造型,让人觉得真是练家子;法图(Fatou)和沈跃莉也不甘示弱,时时挥洒拳脚;赵春蓉练拳,好似在翩翩起舞。
  “七一”庆祝活动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心”、“中国人”、“难忘今宵”等歌声响彻大使馆礼堂,雷鸣般的掌声彼起此伏。很快该我们的“精忠报国”节目上场了。首先是四大美女医生闪亮登场,优美的八段锦在舞台上尽情绽放。队友章淼、朱亚军两大帅哥喊声震天,踏脚声震地,拳来脚往,虎虎生风,一副秦叔宝大战尉迟恭的样子。我也急忙以杆为剑,杆走龙蛇,步趟八卦,手挥拂尘,腰如太极,给与会的中国同胞展示中华武术,书写文化自信的豪情。在一句“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中,我们激情饱满地结束了表演。整个过程中,掌声不断,友方记者学员拉曼(Lamah)的照相闪光灯更是时时刻刻对着我们“惊鸿一瞥”。


1楼2019-07-04 12:23回复
    峨眉通背缠丝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攻敌宜紧,自守宜重,以逸待劳,以静待动。
    技击之长,在于斗智,知己知彼,借力乘势。
    擒拿制扣,随握随释,松则自逸,紧则自制。
    照左击右,上惊下取,诱敌生疑,顾此失彼。
    应敌纲领,诱字为首,善于诱敌,敌人束手。
    先发制人,因为得计,最高一层,后发先至。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虚实宜分,制胜出奇,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转自百度 “缠丝拳会馆”吧)


    4楼2019-08-30 16:46
    回复
      友情分享:中华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顾名思义,是以峨眉山为基点西南地区为中心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武术。
        据《中国武术史》和《峨眉山志》记载,峨眉武术的祖师爷名叫司徒玄空,他既是峨眉武术的创始人,也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中华武术第一人”。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文人武士隐居峨眉山。有位名叫司徒玄空的隐士耕食于峨眉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号动灵子。
        史学研究表明:宋代以前,以峨眉山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宗教活动以道教为主,早期主要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以修炼铅汞外丹和符篆为主。其实铅汞制品多是有毒的,因颜色看起来大异寻常,先人以为是仙丹,着实毒死了不少的人。不过古时有些道人很乐观,执着地认为死了就是升仙了,肉体腐败之余灵魂已在天界享福。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到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深刻影响。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吐纳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与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南宋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便是当时持这类新观念的佼佼者,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复杂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三教合一”的大一统理念逐步融合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火龙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火龙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衍生或充实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太乙火龙掌等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其实张三丰所学已经不是最初的通臂拳,而是融汇过的通背拳,否则他后来创编的就不一定是内家拳了。明中后期兵部主事唐顺之潜修期间与峨眉武技的深度交融后,不是像其他武林大师一样自神其技自秘其术,而是通过《峨眉道人拳歌》向世界宣传推广了峨嵋武术,其间“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更是生动记述了峨眉通背缠拳的技击精要。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唐顺之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江浙及中原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第二次飞跃“南拳北上”说。
        鼎盛于明清,更加强调内外兼修
        到了明代和清代,峨眉派武术开始进人鼎盛时期。明史有记载的兵部主事唐顺之论著《峨眉道人拳歌》是早期描述通背拳的珍贵资料,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通背拳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也是记录内家武学十分重要的文献,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出自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臂拳。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地描述了峨眉武技中因受龙门派内丹学说的影响而从通臂拳中分流出来的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内家源流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峨眉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少林派和武当派相比较,峨眉武术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外兼修。其实,这三大派的武术各有造诣,都讲究内修外练,体用兼备,只是程度不同。少林武术由僧人所创,大开大合,硬攻直上,抢先进攻,以腿法著称,善于先发制人,习惯上称为外家拳;武当武术系道士所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借力打力,属于内家拳;而峨眉武术则秉承全真龙门派“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同思想,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从“峨眉十二桩功”、“峨眉通背缠拳总决”和“天罡指穴法”都可以看出,峨眉武术既重视内气的修练,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刚,刚柔相济,长短并用。
        清朝时期,曾在峨眉山居住多年的何崇政(石达开的“记室”——秘书)撰写了《峨眉拳谱》一书(亦称《拳乘》),概述了峨眉武术“五花八叶”的大体分布。 (转自全球连锁“缠丝拳会馆”吧)


      6楼2021-07-11 15: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