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忠良(化名)初中毕业后只工作了3个月就闲在家里,20年来一直过着向父母伸手要钱的日子,亲人朋友想尽各种办法帮他仍无济于事(详见晚报1月7日8版报道)。报道一经发出,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感慨和议论,有的读者认为忠良只是怕苦怕累,也有读者认为忠良有可能在工作上受到刺激,造成了他之后的逃避心理,但更多读者把关注的焦点落在了忠良沉睡已久的良知上。
市民看法不一
市民王女士看了忠良的故事后,认为忠良的父母对他一定是过于宠爱。“忠良开始时不愿出去工作,他的父母虽然心里着急,但很有可能采取了放任态度,以为等他再长大一些,懂事了,就会出去工作,但事实上却使忠良的惰性得到激化。”
读者周宁的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周宁曾辅修过社会心理学,他认为,忠良的状态应该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忠良长期不工作,使得他担任的社会角色过于单一,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甚至丧失,而社交活动的缺失,也让他越发害怕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忠良也就习惯现在这种与社会脱节的生活。
也有一些读者抛出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家人与他缺少正确沟通。李女士打来电话说:“忠良的哥哥与父母住在新建起来的房子里,让忠良一个人与叔叔住在老房子里,家人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忠良外出打工养活自己的念头,但忠良的内心或许认为父母看不起他,所以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孝心在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读者看法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提到了“孝心”、“良知”、“义务”、“责任”等字眼。他们认为,无论忠良出于何种原因不愿意去工作,赡养老人是他这个成年人不可回避的责任,可他非但没有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反而“回啃”年迈的父母,这让很多读者看不过去。
今年70多岁的刘奶奶打来电话时啧啧感叹:“这个小伙子年纪轻轻,有手有脚,怎么不出去干活呢?他吃爹娘用爹娘不说,还要凶他们,爹娘都一把年纪了,真是太作孽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更是说出了自己切身的感受。10多年前,她下岗失业,出去找工作遇到了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内心非常失落,那段时间她天天把自己锁在家里,脑子里全是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一年。“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妈妈原本乌黑的头发突然变白了很多,我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那时候我才明白,这一年里妈妈为**了多少心。”
很多读者认为,要这名“啃老族”去自觉工作和奋斗,最好从情感的角度入手,唤醒他内心应有的一份良知。而至于怎样唤醒他,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对策,欢迎拨打晚报热线82828110,共同来帮助这名大龄“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