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富连成,马连良艺术成才之路的开始!
宇文紫英谈娱乐
对于马连良这一位京剧舞台上的奇才,他的成功可不像谭富英那样,有这深厚的家庭基础。虽然说马连良的三叔马昆山为了家庭原因下海唱戏,但是那个时候的马连良还是很小的孩子,对于京剧的喜爱源自自己天生对京剧的喜爱。虽然马连良的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马西园(马连良的父亲)还是送马连良去伊斯兰学校去上学,在上下学的路上马连良被皮黄之声灌入了耳朵!
后来因为家庭日渐贫困,到最后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万般无奈之下马西园把马连良送到了富连成学戏(之前跟樊顺福学戏)。那个时候家里但凡有饭辙,谁想把孩子送到科班里学戏呀。根据谭元寿先生讲“七年富连成学艺,就好比七年大狱一样”。在富连成里面的教师爷极其的严厉。咱们现在看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对于科班的描述就可想而知了,打学生,骂学生那是经常有的事情,而且在文书上有这么一条那就是“打死勿论”!
一开始马连良并没有得到教师爷的认可,因为马连良的口齿有问题被教师爷开除了,后来经过富连成的教师爷郭春山讲情将马连良留了下来。所以说马连良在成名后对于郭春山一家十分的照顾,这都是为了报答当初郭春山的恩情。知道问题的所在,于是马连良开始下功夫改正自己的缺点,每天早起床,对着一个小瓦罐天天喊嗓子,因为瓦罐拢音 ,可以把声音清晰的传到自己的耳朵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让马连良改掉了这个口齿不清的毛病。说来就是这么巧,当初念白是马连良的弱项,到后来念白反而成为了马连良的强项,并且把念白发展为韵白!
在科班,马连良一开始并不是主角,当时只能演一些小的配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扫边老生。虽然说是小角色,但是马连良都会十分认真的对待!每次演出之前马连良总会把水袖拆下来洗干净,然后把髯口刷的很顺溜,把厚底用大白刷干净。因为自己的眉毛有点分叉,他就让剃头的师傅把自己眉毛剃掉。就是这样对待自己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所以当时马连良每一次的出场都是闲的那么的帅气,那么的干净有精气神!也正是因为当初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让马连良后来在舞台上提出了一个“三白”的要求。
当然说道这里,只能说是马连良对待京剧的态度。在态度上马连良是一百个认真,但是光有态度很难让马连良成为一个角!更为重要的就是马连良在舞台上的“造魔”!当初高百岁演出《斩黄袍》,科班给马连良派了一个苗顺的角色。原来的苗顺在舞台上只是唱几句摇板拉倒,但是马连良别出心裁。他首先央求鼓师给自己下场的时候开望乡台的鼓点,然后把之前的段子改为了一个流水唱段。在下场的时候加上水袖花的身段。就是这个改造让萧长华看到了这个学生。从那之后马连良开始走到了舞台中间,至于后来的《借东风》怎么彩排是后来的事情,咱们后文再说!
(张君秋(左)与高百岁(右)
可以说,科班的教育是马连良成才的基础,在科班七年的学艺生涯中让马连良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加上自己认真对待的态度跟别出心裁的创造。让他在京剧的艺术道路上慢慢的探索。到后来马连良演出《赤壁鏖兵》让他成为科里红,包括后来演出《甘露寺》这都是马连良早期在京剧艺术道路上的大胆探索。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一起讨论!
宇文紫英谈娱乐
对于马连良这一位京剧舞台上的奇才,他的成功可不像谭富英那样,有这深厚的家庭基础。虽然说马连良的三叔马昆山为了家庭原因下海唱戏,但是那个时候的马连良还是很小的孩子,对于京剧的喜爱源自自己天生对京剧的喜爱。虽然马连良的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马西园(马连良的父亲)还是送马连良去伊斯兰学校去上学,在上下学的路上马连良被皮黄之声灌入了耳朵!
后来因为家庭日渐贫困,到最后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万般无奈之下马西园把马连良送到了富连成学戏(之前跟樊顺福学戏)。那个时候家里但凡有饭辙,谁想把孩子送到科班里学戏呀。根据谭元寿先生讲“七年富连成学艺,就好比七年大狱一样”。在富连成里面的教师爷极其的严厉。咱们现在看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对于科班的描述就可想而知了,打学生,骂学生那是经常有的事情,而且在文书上有这么一条那就是“打死勿论”!
一开始马连良并没有得到教师爷的认可,因为马连良的口齿有问题被教师爷开除了,后来经过富连成的教师爷郭春山讲情将马连良留了下来。所以说马连良在成名后对于郭春山一家十分的照顾,这都是为了报答当初郭春山的恩情。知道问题的所在,于是马连良开始下功夫改正自己的缺点,每天早起床,对着一个小瓦罐天天喊嗓子,因为瓦罐拢音 ,可以把声音清晰的传到自己的耳朵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让马连良改掉了这个口齿不清的毛病。说来就是这么巧,当初念白是马连良的弱项,到后来念白反而成为了马连良的强项,并且把念白发展为韵白!
在科班,马连良一开始并不是主角,当时只能演一些小的配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扫边老生。虽然说是小角色,但是马连良都会十分认真的对待!每次演出之前马连良总会把水袖拆下来洗干净,然后把髯口刷的很顺溜,把厚底用大白刷干净。因为自己的眉毛有点分叉,他就让剃头的师傅把自己眉毛剃掉。就是这样对待自己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所以当时马连良每一次的出场都是闲的那么的帅气,那么的干净有精气神!也正是因为当初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让马连良后来在舞台上提出了一个“三白”的要求。
当然说道这里,只能说是马连良对待京剧的态度。在态度上马连良是一百个认真,但是光有态度很难让马连良成为一个角!更为重要的就是马连良在舞台上的“造魔”!当初高百岁演出《斩黄袍》,科班给马连良派了一个苗顺的角色。原来的苗顺在舞台上只是唱几句摇板拉倒,但是马连良别出心裁。他首先央求鼓师给自己下场的时候开望乡台的鼓点,然后把之前的段子改为了一个流水唱段。在下场的时候加上水袖花的身段。就是这个改造让萧长华看到了这个学生。从那之后马连良开始走到了舞台中间,至于后来的《借东风》怎么彩排是后来的事情,咱们后文再说!
(张君秋(左)与高百岁(右)
可以说,科班的教育是马连良成才的基础,在科班七年的学艺生涯中让马连良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加上自己认真对待的态度跟别出心裁的创造。让他在京剧的艺术道路上慢慢的探索。到后来马连良演出《赤壁鏖兵》让他成为科里红,包括后来演出《甘露寺》这都是马连良早期在京剧艺术道路上的大胆探索。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