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吧 关注:190贴子:1,210

华州中医之---阴阳湿燥辨证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乃东秦古郑一民间中医,数十年来,秉承家教,勤求古训,博采各家所长,虽有一些肤浅的经验,但感觉在浩瀚云海的中医世界里也只是初窥门径而已.今不踹浅陋,将自己在中医学术方面的一些管窥之见稍微整理,时间仓促,限于水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同道及知医病友不吝指正.


IP属地:陕西1楼2019-07-28 08:54回复
    内容有自己在研究内经水火阴阳湿燥平衡理论方面的一些探索.伤寒论心法点滴,自己多年来以及今年受聘到医院会诊的一些病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论述.有些是曾经发表过的,也有很多增加的内容,比如脉法,医案再点点增加。
    首先谈湿燥辨证,中医讲的阴阳平衡也就是人体水和火的平衡,最能体现水火平衡的莫过于人体津液气血之湿性和燥性的变化,所以湿燥辨证因此而来.
    首先说明,狭义的说是湿邪和燥邪的概念。但我说的是一种广义的湿燥,是对津液气血的一种定性
    戴氏湿燥辨证学术是以津液的盛衰为主进行中医辨证的一门学术,它继承和总结了,内经,李东元学说的精髓。并进一步凝练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基本理论;黄帝内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曰;水流湿,火就燥。就是说水盛则湿,火盛则燥。人体之湿和燥始终在变化之中,津液多了向湿性运转,津液少了向燥性转变。但随着人体的阴阳,虚实,寒热的变化而出现出不同的症候。比如,有寒燥,热燥,虚燥,湿燥。寒湿,热湿,等各种表现。
    在脏腑方面又会有脏湿腑燥,脏燥腑湿,以及上下湿燥失调等。
    所以它是以中医气血津液学说为主,气化升降学说为辅而构建的中医体系。
    说白了,它就是把人的津液气血调整到一种平衡状态的治法,就是要让人体湿的变燥,燥性变湿,达到不湿不燥。也就水火平衡了,阴阳自然归于平衡。


    IP属地:陕西2楼2019-07-28 08:56
    回复
      脏腑方面,十分重视脾阴脾气在后天调养中的特殊作用,
      用药方面以湿化和燥化,分类
      湿化也就是润之养之,此类有.太子参.当归.山药,黄精,生地黄,麦冬,玉竹,石斛,玄参,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甘草百合,,,,,,,,等一般用于阳证燥证
      燥化类,就是向干的方面转化的有,黄连,黄柏,黄芩,桂枝,干姜,附子,肉桂,炮姜,茯苓,泽泻,薏苡仁,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人参黄芪,,,,,,,,等一般用于阴证湿证
      升降药,风药的运用有特殊作用,此类不但能使气机上升,又兼能风以胜湿,也是很好的燥化药有,荆芥,紫苏防风,羌活,独活,藿香,佩兰柴胡香附,,,,,,,,,等
      通降气机的有,厚朴,枳壳,枳实金铃子,陈皮,大腹皮莱菔子,佛手,,吴茱萸天麻,代赭石,瓜蒌杏仁紫菀百部大黄等,,,,,,,.
      有些调理气机药物属能升能降之类,实难据区分,如柴胡,香附陈皮等
      方剂运用
      除传统中药方剂进行湿燥辩证外,另有系列独家方剂
      有滋脾培胃汤,[核心方].太和神黄散,[从肝和胃调节消化功能]
      养阴化湿和胃汤,益气化湿和胃汤,运脾化湿汤,养阴补脾汤.
      温阳化湿内补方,
      温阳化湿逐瘀方,清肠化湿逐瘀方.
      肝阴虚[燥]治胃方,胃阴虚肝不和方.抑肝扶脾汤,解郁化湿汤
      等等
      适应证候;湿燥辨证法主要适应于各种脏腑失调的调理。特别是在慢性虚劳病,胃病,顽固性结肠炎,妇女病,肝病,干燥综合证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后边举案例以明之。
      当然,任何学术都有他的不及之处,所以笔者在临症中也大量运用伤寒心法治愈多种疑难重症,其后也有案列。


      IP属地:陕西3楼2019-07-28 08:57
      回复
        众所周知,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乃补土派之最重要方剂,充分体现了李氏医法的特点
        开首大法.[滋脾培胃汤]湿燥辨证法则的主要方剂.也叫两济汤.
        此方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暗含无尽之医法,加减变化,对各种慢性寒热虚弱性病症用之得法有大效.
        组成[由太子参.山药制黄芪.炒白术陈皮,当归,等甘淡养阴建脾益气]组成,引用生姜荷叶少许.
        量我就省了,经权在法,用方在人.
        综合功效,养脾健脾培补胃气,培补气血.关键之处,此方之药要按要求炮制得宜,否则效减[省]
        此方不热不凉,不阴不阳,不润不燥,.可用于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调理,根据需要可酌情加减.
        总结如下
        养脾阴则五脏之阴自充,益胃阳之五脏之阳自旺.
        养脾阴则六腑之气不燥,养胃气之则五脏温化无湿.
        如是则湿燥相济,阴阳平衡.
        此法养阳无燥而伤阴之弊,益阴无凉而损胃之忧
        服之则脾胃之气渐旺,脾主营气,胃主卫气.营卫充实于四肢百骸,.营气充则血化为精,元阴自守,虚热自退.卫气旺化为元气布于三焦而能卫外.虚寒自去.
        古人补肾有左归右归之制,乃弥补先天之法.吾今补脾胃也分左右.左法[本法]重养脾阴于阴中求阳.脾自散精.右法[六君,补中]重养脾阳于阳中求阳,胃自化谷.各有所用.


        IP属地:陕西4楼2019-07-28 08:58
        回复
          愚以为,久虚之法,有时补肾无如补脾,此调脾胃之大法也,因而命之曰;滋脾培胃汤.
          治虚之戒,补阴应不伤脾之运化,补阳不伤肺之娇清.纵览诸法,真舍此而无他法也.
          华州中医论脉之一[这是我前多年的一篇文稿,首次在本论坛披露]
          脉之浮沉升降辩
          脉之浮,譬若天气清朗,清气在上之象,火也.脉之沉,若江河湖泽之蓄于下,阴气聚结,水也.脉之浮,阳脉也,腑为阳.清气归于脏腑之阳.脉之沉,阴脉也.脏为阴,阴气归于脏.
          脉得沉浮和缓,腑阳有气,脏阴有血,阴阳相守之象,经云,五脏者,中之守也.阴守于内,阳护于外.故令浮沉相得.
          清气上升,必赖五脏之阳以化之,如脾之升发.肾之温化,浊气下降,须得五脏之阴以济之,如肠腑之传导运化,必赖心之血,肺之阴,以降之润之.
          又纵论全身气机,心肺居于上,若天气,故令寸脉浮.肝肾居于下,藏精于内,守之故令脉沉.然心肺之气宜降,肝肾之气宜升.方能水火相济.脾胃居于中有转输之力.然气机之运转,不惟脾胃,肝胆亦至为紧要..所以内经有少阳为枢,脾胃为使之说.肝气升则脾气也就能上升,肝肾之精方济于上.胆气降,则胃肠之气亦能通之,心肺之火能降矣.如此之,阴升阳降,水火交融也.内经有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胆者将军之关,司治节,调情志,疏气血.开则阳气上升,御外抗侮,志意强盛.闭之则阴气内守,藏精纳气.然闭之太过,则脏腑之气郁滞,为病矣.
          所以左关脉浮,则阳气能升发于上,(开),沉则阴含于下,(阖)。若人之气血郁结,忧思过度,则少阳之气闭而不发,脉势易沉弦结于内。若暴怒伤肝,少阳之气必撅于上。如经云“大怒则阳气厥,而血菀于上”,此少阳之气升而太过,脉则浮弦于上。
          又论右关之脉,右关脉浮,腑阳有气,右关脉沉,脾阴有守。阳蒸阴化而有转输之功。若脉沉时,脾胃之阳不能升发,难以腐化水谷,不能运化。若脉浮时,脾无阴血之守。本脏不足,何能向五脏布散气血乎?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治中虚停滞之发热,以助中气之运化。本门之滋脾培胃汤,助脾阴鼓胃阳以生化气血,阴生阳长,气血日生,则五脏失和可平。此乃从脾胃治阴阳水火不平衡之秘法也!
          关浮而无力或弦紧,胃阳不足或寒,浮而有力胃火有余。沉滑则痰湿积停,有力阴寒内结,无力则脾阴结不能升发,沉紧则脾阳不足胃气寒。
          再论寸脉之浮沉
          心肺居上,脉益浮,太过则为病,为肺热,肺燥,为心火,为风火眩风。沉则为痰为饮,为水停。脉之寸沉,若非心肺之阳不振,必是痰饮结聚之像。痰饮者,阴气结聚所成,困遏阳气不伸,脉易沉滑。沉数沉实而滑痰热之象。沉若而滑是虚寒而生痰生饮之脉。
          浮而滑之为痰随气升之象,如火剩炼津成痰,或阴虚痰扰。


          IP属地:陕西5楼2019-07-28 08:59
          回复
            下为尺脉之论。
            肝与肾居下,水来生木。沉者收藏之象,为尺之正脉。太过则阴来博阳。沉弦为寒凝,沉数为内热,沉滑阳衰阴浊聚结。所以李时珍曰“尺滑定是下痼”。
            尺脉不宜浮,浮则元阴或元阳不守,元阴不守者,六味调之,元阳不守者,右归或姜附调之。
            下为寸尺对比之论。
            前大后小,即寸强尺弱,两寸浮,阳独摇于上,阴不能守。上实下虚.
            前小后大,即寸弱尺大,为阴寒结聚于下,阳气难升,不济心火。
            总论浮沉之势
            浮为阳脉,沉为阴脉。
            阳有余则渐浮数,阴太盛,则渐为沉弱迟。
            若浮数,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脉兼大或小,易成虚热之痨,治在滋阴以益气。
            若邪火上升之浮,可与羌防类以散之,芩连栀以清之,所谓“火郁发之也”
            若沉缓迟滑之脉,则成阳衰阴弱之势,治在益气温阳而滋阴。
            另有忽受冷寒之气而脉沉紧或沉牢。如少阴病,急温之,宜四逆辈
            时令脉
            秋脉毛,气在于肺,故浮。
            冬脉潜,气收于肾,故沉。
            总之,脉无常形,水无常势。于浮沉升降之间探寻病机而调之,以平为期。
            以上所言脉法,只是个人浅见,还需结合症候相参,不可执泥。不当之处难免,敬请各位指正.
            笔者以脉论病案例,2008年。应县医院谢大夫之邀,为我县金墩镇一50岁左右男住院患者诊脉,浮大而散独摇于上。饮食睡眠尚可。探讨该如何用药。我言,以无必要。若有汗出,危亡立倾。开也是归阳敛气只品。
            第二日。谢大夫见我说,病人昨晚已死于厕所中,想必是便泻汗出而阳亡。诊断是心脏扩大。
            另记得20年前治我外婆,时八十岁.多年来身体一直健旺,时夏季不知何因,忽感上焦火气甚大,两耳鸣响,颜面红赤,自服清解之药无用,后我诊之,脉浮,细若游丝,果断投予景岳八味肾气汤,益火归元,两剂即解.


            IP属地:陕西6楼2019-07-28 09:01
            回复
              【医案1】
              话说2007年9月20日,当时我在本县西关药店坐诊,一李姓女患者前来抓药,为其看方.后为其调理.
              诊断;脉缓弱略滑,舌质淡苔略白,锯齿舌明显.曾做过胆囊切除术,子宫也已摘除.因而更虚.
              患者求医十年,上至省城,下至市县,可以说那听那好就到那.中医看遍,却难得一效.
              患者羸瘦不堪,一派劳热之象,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后腰也热,头皮发紧,嗓子干疼,而不欲饮,不反酸,但时觉口略酸,大便易稀.腰酸膝软,气短乏息.时而便秘,时而腹泻,胃有凉感,纳差食少,,夜寐不安.
              她说,我服滋阴之药则寒栗泄泻,补气之药则徒增燥热,一温则气火上串,一凉则泄泻不止,或阴阳或气阴双补也难平复.或健脾祛湿益肠,或养肾养胃.养阴润肺,总之方剂无数.
              言毕,她痛苦万状,哽咽着说;大夫,我看了十年,现在还是这样子,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我安慰道,又不是要命的病,总有的治法.不知你愿意试下我的治法.她说我已至此,求先生务必救我.
              于是我用滋脾培胃汤加减之,都用小量.去当归,恐过润.先服5剂.也未敢言效.她久病知药,看了我的方,没说什么.
              5日后,患者面有喜色.她说服了这么多药,就现在感觉不好的反应最少了.各症都略有好转.再开了6付,后来说有些少腹凉,少少加些干姜继续服用.
              其后就是根据症状略有加减,渐渐好转.然大便还是容易稀考虑也有一定的肠炎,加启脾化湿逐瘀散小剂量服之.
              就这样以汤剂配合散剂,调治2月余.各症渐平.
              后来到08年啥时也没记,又有发作.原法再用,又瘥.嘱其加强锻炼,食饮有节.寒暖得宜,
              一直到现在都状态稳定,现在还住在我县七五厂家属区.


              IP属地:陕西7楼2019-07-28 09:05
              回复
                【医案2】---顽固结肠炎
                一例十分严重的寒湿性结肠炎治疗体.会.
                ----------2013,7月底.接诊一位女性患者,46岁,住华县老车站村.县城附近,以种菜为生.她说闻你能治坏病,前来一试.
                诊其脉,虚软,舌质特白如纸,苔白润.胃寒,最严重的莫过于腹泻稀水,稀糊便,噜噜肠鸣.检查是有结肠炎了,但左下腹按之并不难受.此已4---5年了.因而身体羸弱,风扇也不敢吹,求医多年,难有一效.
                我说不会吧,如此泄泻,早把你拉回去了.我不相信啊.她苦笑道,真的啊,我看病来哄你为何.
                我说,你以前咋治呢,她说,我以前治,现在就不治,硬抗.中西药都治遍了,也都没效.钱也是白花.现在是一点菜都不敢吃,吃了就水泻.就喝些稀饭.我是能吃,但不能化啊.
                我想,此类证我以前也治之不少,多获良效.
                于是为其疏方.总之是.温阳暖脾,温化利湿的的方剂.大概有姜,附子.茯苓,薏苡仁,败酱草等.根据经验,会必有效果.
                无耐5剂尽.毫无寸效,或许是疗程短.更加重温药量.再酌加固涩之品,我以前是从不加这类的啊,以期获效.
                结果是药服完,还无效.已是十分汗颜.我问她,你没感到上火,她说只是四肢凉,身困有点改善.腹泻一点没减,
                心想,再治恐也难效.即使再加换药,也难把握.因此说,看来你这病我治也不行.还是另请高妙之手.
                病人悻悻欲走,我心总有不甘.说道,我还有一散手之治法,你还可再试,要是还不行,我只有彻底医告术穷了.于是将温阳化湿逐瘀散于一袋,共50克,嘱5日服完.我以前有时单用此药也只好过不少结肠病,这是当时的想法.但于此人,也不能太为庆幸.
                孰知,这次确收以外之功.她说,药服完,大便次数减少,一二次,肠鸣也少了.
                于是,我信心大增.再付一袋.持续好转.再下来就是前边的汤药再服,汤散并用.断续持续两月左右,肠胃方基本好了.
                由于患者体内阴寒太胜,参附大量也无上火.
                由于老从我门前过,时能见到,他说现在还好,只要饮食注意,就步泄泻.
                本门之温阳化湿逐瘀散,健脾化湿逐瘀散,清肠化湿逐瘀散.依据湿燥辨证法则津液转化的原理,配伍严谨,按证运用,常收意外之功.
                另外.在此证中附子也没用到最大量,最多时也就是15克,不像火神可能早用到30---60—90类.我觉得医法在乎用,不是靠量取胜.


                IP属地:陕西8楼2019-07-28 09:06
                回复
                  医案往后不编号
                  寒燥之咳一例。
                  本医在我县西关药店时一案。
                  2007年,冬。潘红x,女,39岁,住西关。主要症状是受凉易咳,每年天冷时加重。而且咳时干咳无痰,气短易出虚汗,头晕,头满头痛而空,头鸣,口干,而易干呕。夏季则易心慌。另外还下肢关节渗冷,疼痛,腰腿酸困。脉右手弦细,左手虚弦,舌质淡,苔薄白。
                  干咳嗽,喝药不少,也没建功。
                  大概就是养阴润肺则伤阳,辛燥补阳则伤津。
                  分析,此证本来就是个肺肾阳弱之证,无耐患者久病肺胃阴伤,故冷凉时干咳,胃气阴伤燥而不降则干呕。按寒燥论之。养阴与温肺散寒并举。方用
                  干姜12克,茯苓18.桂枝12,白术15炙甘草6陈皮6,半夏6厚朴6杏仁6五味子9川贝母9沙参15生白芍12黄芪18麦冬15.
                  药虽只进三剂,竞收捷效。
                  其后再治其下肢寒痹。


                  IP属地:陕西9楼2019-07-28 09:09
                  回复
                    老年久泻乃伤阴,滋阴利水腹泻
                    1995年12月,我县辛庄镇一老妪,八十余岁。老人说,我拉肚子还有点痢疾一样的已经半年了,服西药能止,可是一停又发作,真是无可奈何啊?
                    诊脉弦,舌干而无苔,且腹胀,时而欲呕,患者老年,脉弦,厥阴肝阴已亏,脾胃阴弱阳损,先补其阴疏肝和脾以止泻。
                    方用。柴胡,陈皮,党参,麦冬,生白芍,乌梅,生山药,芡实,茯苓,泽泻,黄连【小量】,甘草
                    服完四服,泄泻与痢皆止,然感饮食难化,胃也有冷凉感。于理中汤合桃花汤加减再调,以收全功。


                    IP属地:陕西10楼2019-07-28 09:12
                    回复
                      和胃降逆兼润燥,顽固便秘数剂安
                      近日在医院会诊一例,向吧友介绍治疗经过。
                      余从2014年起,以民间中医身份受聘于渭南某社区医院定期坐诊。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择其一部分陆续发表。
                      2014,9,1中医会诊30床,,
                      刘爱X,渭南人,近年因脊椎有问题,一直坐轮椅。因胃病久治不愈入院,
                      患者女性,61岁,患者一年多来胃脘灼热,烧心,胃却凉。纳差食少,便秘腹胀。大便甚则一周才一次如羊屎般。服不少通便药,愈服愈结。足心热却肩头凉不耐风吹。
                      诊脉虚弦,苔薄。性格急躁爱发脾气,睡眠不好。
                      分析,患者肝旺脾弱,胃中血枯津燥,寒热不调。
                      方用,党参18克,甘草6黄芩6,黄连3半夏10蒲公英15枳壳,莱菔子,麻子仁炙黄芪15柴胡10干姜10代赭石10克。
                      患者家人自己煎药,服三剂后,胃脘灼热大减,大便能通而不结。
                      二诊去代赭石,再服4剂。各证继续好转。
                      三诊加白芍15克,以敛肝和营。
                      9月1日,复诊。除睡眠未能很好外,各症皆不明显。三诊方嘱续用。出院继续调予以巩固。
                      本人看过的病基本上都有记录,这已经养成习惯了。


                      IP属地:陕西11楼2019-07-28 09:20
                      回复
                        精神抑郁兼失眠,经方妙用效彰显
                        ----2013,4,24华县一杨姓妇女因婚姻失谐患严重失眠,精神抑郁,神情呆滞,咽喉结,纳少。素体虚,脉左沉细弦,右弦。已服药不少,效不明显。先与六郁汤一解其郁,
                        【香附10川穹6半夏10神曲10苍术8柴胡10炙甘草10大枣4酸枣仁20郁金10栀子10远志6】
                        ----5月6日,复诊。说服一剂,咽喉结就不明显,状态较好。吃饭稍好。
                        脉弦略数。且易恐易惊,烦躁。眠差,特别是晚上常想跑出屋外。读伤寒论此方证有胸满烦惊一症,且仲景云但有一症即可用之,姑且一用。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加百合郁金治之
                        ----5,11服后,精神状态较好。睡眠好,只是梦多些,早起有点心慌,加麦冬12克,身虚加服龟鹿补肾丸、
                        -----5,18.时胡思乱想,早起易心慌心跳,不气短。睡眠还可。
                        先与桂枝龙骨牡蛎以摄纳心阳
                        其后再投柴胡龙骨牡蛎汤更加合欢皮等。无铅丹用朱砂1克冲服。连用十数剂。未再来诊,也不知远期疗效如何。
                        后来2014年5月16日,来给娃看.我说,看来你的精神状态不错,她说还好.又说,今年过年又有几天难入睡,你原先给我开的药还剩两付,我一吃又好了。
                        柴胡龙骨牡蛎汤又一病案
                        ---2014年3月底,渭南双王社区医院门诊一王姓妇女,常肢体震颤**,或情绪不好时更重。且
                        胃寒,头晕头木,腰腿困重,血压也高,诊脉虚大,浮弱。右尺沉弱。许大夫接诊诊断说或有类似帕金森症候。我说中药或可取效。先试治再说。
                        柴胡龙骨牡蛎汤可摄纳心肝之气,又能舒发肝阳,因其胃寒,去生姜重用干姜,更加天麻杜仲代赭石以摄纳肝之浮阳,黄连夜交藤清心,丹参鸡血藤通络,此方之参用红参。
                        服6剂,震颤即未再出现,胃寒也好多了,血压也降了下来,其它皆有改善。脉像竟然也由浮变沉。
                        患者有时还有些心慌心悸,其后开养心补肾之品,进一步提升疗效。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调节气化,茯苓铅丹镇静宁神,龙骨牡蛎收耗散之气。于各类精神因素疾病用之,疗效确切。


                        IP属地:陕西12楼2019-07-28 09:27
                        回复
                          一病案及垃圾人;
                          人事主管病虚劳,昧心骗我拉黑了。
                          那时【2014】夏天。5月吧。一日我正在电脑上,那时都习惯用qq,忽然上显出一条好友添加信息。我通过了。他问,大夫能给我咨询下么。
                          我问他,你从哪看到我的信息的?他说我从qq查找功能里找出来的,我想找一位伤寒医家看我的病。所以就找你了。我当时的网名比较长,叫华州中医--伤寒论。怪不得他能搜索出我。我说我网诊还没搞过,你能轻易相信吗。
                          他说他是江苏宿迁的某酒店的人事主管。姓徐,30多岁。名字我就不说了,后来可能辞职了去别处了。
                          他说了他的状况,首先看了舌,舌是薄苔少,密布大小裂纹。
                          整个状况是,消化不好,大便易溏,排泄不畅,如厕常一小时。纳差腹易胀,少腹冷凉,肩头也凉。整个人也是虚冷之象,虽夏日也怕风。身体很差,无气以动。阴囊湿冷,小便黄短,口中无津,不欲饮水。干一点的食物就难下咽。且是未老先衰,脑力不济。自测脉率70次左右。
                          我经过了解后,给他分析了病情。阳虚而阴弱,气化不足,而津不上承。乃寒燥之证也。他说有的大夫说下焦有湿热,所以小便黄短。我说此非为湿热,乃下焦阴竭之像,只要阴气长,脾胃气化调,自可改变。
                          他问有得治吗。我在当地久看而无功,温病学派的医生多。后来就找网诊,看老中医,快寄发药。看了几个,也是收效甚微。我说,我可不是伤寒学派的,是属湿燥学派的,不过伤寒还是没少研究过。我说你找到了我,就代表了好的开始啊,此病完全可治,非为虚言。
                          他这种人久病知医。我说虽可治,但不能让你知道咋治,你喝药就是,知道了反倒狐疑不效。别的不管。药我先寄你五天的量【后来发的申通快寄,煎剂也能发】,不要钱,你先喝,有效了继续,无效了损失算我的。
                          他问多长时间能治好,我说半个月就差不多。他说我难于相信,我说就让事实验证吧。
                          于是为其拟方,非常之病,必用非常之药。他始终不知所用何药。
                          真黄附片。量较大。上等高丽参,炮姜,补骨脂,生白芍,生山药。枸杞子,陈皮,麦冬。五味子,茯苓。赤石脂,广佛手等。就不一一罗列了
                          为保证效果,没在煎药机上煎,在炉子上连煎两次。最后在煎药机上真空包装。
                          服完后,他笑逐颜开,说非常有效。口中有津了,其它也有改善。催促再给他发药。
                          二次发十剂,更加鹿角胶冲服。
                          反馈是口中较和,大便也不费力了,小便也有清了,冷凉也大为好了。
                          第三次发十剂,方有变化,药性更加平和而已。温养为主。
                          前两次收到后都及时给我药费了。
                          和这人在网络聊了多次,渐渐对其性格也有所了解,是那种斤斤计较,小心眼人。。。。。算了不说了。
                          这第三次就是把药寄过去后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了。还把删除了,就算是华州中医发善心赠送的吧。
                          看来网诊这个东西还是不建议搞。
                          结果医生被患者骗,唉
                          草草医话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


                          IP属地:陕西13楼2019-07-28 10:07
                          收起回复
                            旋覆代赭汤治眩晕呕吐医案
                            2014年9月11日。在坐诊双王社区医院会诊4床,赵✘,女,79岁,
                            人痩,体弱,易出虚汗,近日食难消化物,而眩晕呕吐而入院。血压也急剧升高。按之胃脘硬满,时有嗝气。平素喜食冷凉之物而胃气有伤。
                            舌质一般,苔薄腻。
                            此所谓胃气素弱,食伤致痞不化,水痰上泛而呕。阻塞清阳则晕
                            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治之
                            生姜一块,半夏12克,甘草6旋复花10红参6代赭石15茯苓15竹茹10陈皮10焦三仙10.
                            四付。
                            9月15日,复诊,
                            舌像如下图。
                            苔亦不腻。呕吐已无,晕也大减,血压也已复常。诊脉缓,消化还有些欠佳,胃有点淹或不舒,不泛酸。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再调。
                            [干姜7,红参9,甘草7,黄芩7,黄连2,半夏12白术12焦枳实7乌贼骨10白芨,陈皮10,麦芽10]四付。
                            患者高年,用药不宜孟浪,宜徐徐调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7-28 10:16
                            回复
                              夜半呕吐为那般,经方一用痼疾痊
                              2014年7月,本医到渭南双王社区医院后,因为治愈许多疑难重症而颇多好评,一日赵护士长说我妈有一个奇怪病,不知老师能破解不?
                              后来就把她的母亲领来了.
                              她妈说,我这病都好几年了,看了不少名医,依然未解
                              我白天好好的,啥病都没有,只是到了晚上大概就是12点前后,在睡眠状态下不自觉就要呕吐,喷溢于鼻,有酸苦味,甚至导致呼吸滞塞.十分难受.
                              诊脉虚弦而已,舌质苔一般,也无大的异常.只是平日口中津液稍多矣.身体偏虚弱而已.
                              因思此病之治法,子时是阴气最重阳气将升,阴阳交争之时,阳气要升,必先从少阳,少阳难升,则胆气不降,胆气不降,则阳明胃气不降,又子时阴气重,脾阳不能制胃阴寒之气,则浊腻上泛.
                              旋复代赭汤能治胃虚致痞,噫气不除之呕,小柴胡汤能翰旋少阳之气.且又主诸呕.
                              于是用方如下,
                              [生姜,半夏,柴胡,大枣.代赭石,红参,旋复花,甘草,黄芩,焦山楂,麦芽]
                              开四付,吃完后.赵护士长说有效,问要不要再叫人来诊.我说效不更方,再付四付.后停药了,
                              10月末一天,在楼道碰到赵护士长了,她说我妈那病自服了你开的那药后,到现在也未犯,感谢.
                              [url]http://发 表[/url]


                              IP属地:陕西15楼2019-07-28 1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