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茶社吧 关注:195贴子:18,220
  • 12回复贴,共1

读书随笔(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峻驤老师写的一篇杂文《断魂枪、内家拳及其他》,作者主要表达两点意思,一是“守旧不传”导致我国许多文化遗产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二是“故步自封”则阻碍了文化遗产发展乃至发扬光大。
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内家拳的失传。黄宗羲康熙八年为拳师王征南题写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共同佐证古代确实存在过这种拳法。作者将拳法失传原因归咎于在传承过程中的自神其术且守旧门规,并辅以杨露禅偷师的“正面教材”。另一个例子是伽利略的斜塔落物实验,作者给出亚里士多德学说的错误在近两千年里没有被人质疑的答案是没有遵循“实践出真知”以及将人或术神化,因而导致故步自封。题外话,关于第二个例子,我觉得作者的结论和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若要铺开聊涉及面太广,非我学识和能力所及,也不是本帖要讨论的重点,故略过。
单说作者举的第一个例子,说之前先提一句杨露禅,杨非偷师,而是陈家掌门手把手教出来的功夫。至于说后来另辟蹊径发扬光大也是因为“市场调研”结果所迫。要了解所谓的“守旧不传”就得先问为什么武术门派有师传的门规?古人练武不像现在是为了健身,而是真的作为防身之术,要求具备实战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招鲜吃遍天。像“两个人如走马灯般战在一起”或“大战几十回合”啥的都是说书的杜撰,真打起来可能就是三两个甚至一个照面儿分出胜负。谁能将一个或几个可以致命致残的动作要领吃透并灵活运用,谁就能多一分胜算。所以那时各家门派琢磨的都是这种玩意儿。试想这样的招数是可以轻易传播给“外人”的么?这可是保命至少是保饭碗的工具。至于说“自神其术”也是有原因的,放到现在这玩意儿就叫做“企业文化”,大家都是在编故事。其实所谓的信仰也是编故事的结果,扯远了。
单就内家拳来说,为啥会失传?前面说过出于保命和饭碗需要,真的一招鲜要领传给的人必须是极其信任的人。而这个人未必是习武之人。内家拳怕就是这么吹灯拔蜡的。王征南将《内家拳法》传给了好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黄百家是什么人?按现在话说就是享受过午院津贴的整日扎书堆里的社科院知识分子。结果就是只留下书,却没人会练这套拳。
再说说“故步自封”,道理很简单,古代武术纯粹是干仗干出来的。比如和人家玩儿命,本想踹裆反被对面儿先袭了胸卧床半年,这时才会琢磨如何改进自己的动作。这都是吃大亏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才换来的“发展”,而所谓的发展也只会局限于门派里的少数人。杨露禅所谓的将太极拳发扬光大是有前提的,即杨传播的套路仅作为健身。顶多将杀人技改为无公害的花拳绣腿传授给八旗纨绔子弟们。而那些能要人残废要人命的看家本事,杨绝不会轻易予人。
综上所述,我觉得某种传统文化遗产的失传或濒临失传,也许不能简单“归罪”古人的习惯做法,可能也要探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及因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08 04:22回复
    等下级。


    21楼2019-09-08 19:29
    回复
      这篇是“引子”,本想借着与文化遗产传承有关的话题,聊聊相声后进者“智斗”老前辈,不让老前辈们捋叶子的事儿。武术与相声皆有门户(师从)之分传艺之规,再辅助大大小小明着按着的规矩,主要目的是保住自己的饭碗。即便是新时代,对于民间团体中的相声艺人(演员)来说,如果说相声是他们唯一的养家糊口来源或可选择的生存方式很少,那么这个饭碗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命。也许昨天写的这些涉及到的人和事比较敏感。。。不多说。
      改词儿,还是借助峻驤老师的一篇杂文聊聊表情。在此之前简单说下,赞同马老师在茶社刚写的那篇帖子的大意。人生苦短造化弄人。也许时间可以让人的心性有所沉淀,回首往事时会有悟。但这可能需要条件的,比如发生某件事对自己现实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状态也随之改变。如果没有外力介入,自己又没有学习的自觉,也可能像余华在小说里描写的那个父亲一样,越老越无耻。说来说去,皆为天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9-08 22:57
      回复
        峻驤老师的另一篇文章《论表情》也收录在《八方集》,先从文中提到的一个故事开始聊。俄罗斯画家苏里柯夫,有的朋友可能耳熟,他的一幅油画《白嘴鸦归来》在我国很有名气。这里讲的是他创作《女贵族莫洛卓娃》的过程,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艺术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同时也是艺术探索的过程,这和侯宝林先生的那篇聊相声人物刻画是一回事。
        苏里柯夫将绘画重点放在对女贵族面部表情的刻画上面。他先后找了三个模特,作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先是找到叔母,根据对人物形象的设定草构出饱经忧患愤慨万端的面部造型。可能是觉得情感流于表面,于是又托人找来一个公寓女佣做模特,将人物表情描绘的安详一些。改完后还不满意,接着以某位女学者为模特,将人物表情确定在情感激烈,眼神紧张狂热的感觉上。(如果对莫洛卓娃有所了解,会觉得画家选择的这三类模特丝丝入扣)待到人物面部表情定型,也就完成了这次探索之旅。下图是油画《女贵族莫洛卓娃》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9-08 23:34
        回复
          您这中间被抽了多少楼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09-08 23:57
          收起回复
            前阵子和茶友交流过几句中外艺术家是否能(在作品交流方面)顺畅沟通。上面提到的故事虽是绘画领域,但各种艺术门类里的艺术家在塑造形象,具体说就是在通过探究形象外在表情从而揭露内在心理活动的目的至少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各异。比如观察西方歌剧中演员在对唱时的眼神变化(运用的表情之一)可见一斑,而我国的戏曲艺术也有“上台全凭眼用法在心生”的说法。
            梅兰芳先生曾说,演员在台上的表情是有两种性质的,第一种是要描摹出剧中人心里的喜怒哀乐。。。这还是单纯的一面,比较容易做到的。第二种要形容出剧中人内心里含着的许多复杂而矛盾又不可告人的心情,那就不好办了。(峻老师书中摘录梅先生语)梅先生这段对舞台表演艺术感悟的话,亦是同样达到某层面造诣的艺术家们的心声。
            同为梨园行的盖叫天先生聊过一件事儿,说他早年在《英雄会》里演史文恭时,有一场与卢俊义林冲燕青武松的对打戏。如果像以往那样单凭拼死力展示自己所难能的武功,也会得到观众喝彩。而武打表现的确是生死搏斗要置对手于死地。但是我想,艺术不同于生活,后来我就琢磨舞台终究不是战场,我演的是人物。于是自此以后我就从史文恭与那四位人物的关系上动心思,重新设计了这四场把子,这才打出了四种不同的神态,表现出了史文恭这个人物的身份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09-09 00:22
            回复
              嗯,今儿的茶味儿还成。上次让小二沏壶乌龙,一喝是板蓝根,真没六儿。找红军去说自己这两天感冒,你感冒给我喝什么药。看店家态度挺诚恳5折半送我两盒乌鸡白凤丸也算赚了,否则告到消协。挺邪乎启明改同仁。
              前面说到对表情的处理方式,本质是殊途同归但每位艺术家理解和演绎或刻画表情的方式各异。相声舞台也不例外。举个《论捧逗》中某个细节的例子,捧哏的说自己某年某时某地也逗过哏,逗哏的说这么大事儿得记在家谱上。(图例截取的是相同包袱瞬间)
              同一个包袱,几位演员在表演时通过表情差异刻画了不同的人物状态。好的演员学人物特点会让你感觉自己身边儿就有这样的人,就像马老说的那段儿似曾相识的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即提纯。
              苏文茂先生刻画的形象表情,我在生活里见到过。他和别人拌嘴时不盯着对方,而是冲着围观的人说“你们给评评理”或“你们看他的德行”,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位置从当事人转换成评判人。
              马季先生塑造的是另一类小人物状态,他和你拌嘴时或逗闷子时假装低姿态,语气似和你探讨商榷实则话里下套儿或噎的人哭笑不得。马老擅长并塑造过一些类似的形象,一个被人家貌似问愣住的胖子,张着嘴吧眨着小圆眼断片儿两秒,实则在憋着“坏”。遇到这样的情况,马老的师傅侯宝林先生的处理方式是抿嘴皱紧双眉“思索”。而包袱的铺垫和抖开就在这些抑和扬的技巧中通过节奏变化完成。
              李伟健在表现这一瞬间时,是通过夸张的“五官挪移”达到舞台效果,就是我们常说满脸跑眉毛。生活里也有这样的表情包,像胡同里表情故作神秘兮兮嚼咕别人家长里短的中年妇女瓦大妈,挂着“我亲眼见到的”眉飞色舞说故事的野二伯。
              郭德纲对这个包袱改动很大,他的本意也许是现在的人对家谱相对陌生,效果会偏泥。于是改成了叙事的于谦慰问。改的效果如何,见仁见智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09-09 13:13
              收起回复
                补上前面提到盖老说自己如何演史文恭的细节。
                盖老说,史文恭和卢俊义林冲是同堂同艺的师兄弟,武艺不相上下,彼此熟悉对方的枪法。史与这两人对阵,自然要谨慎小心,因此我采取快中有慢,不时偷偷打量对方神色,脸上显出猜测对方下一步可能的出招的神态。这样就从武打中表现了史与卢、林的人物关系。
                对奴仆伴当出身的燕青,则要面显轻蔑之色,扎扫刺打毫不在意,您想史文恭能瞧得起师兄弟卢俊义的家奴小子吗?这里表演出史的骄狂。
                武松上场却不同了,这是景阳冈打虎的英雄,史文恭只能全力以赴,猛打硬拼。二虎相争,打得像狂风暴雨一般,这才能表现出史、武二人的性格。
                这样武打既有了节奏、层次,快慢有致变化多端,又显出了高潮和性格。这也就是艺术有技,技不同艺的道理。(想想现在有人在台上给观众胡解释艺术,当真不脸红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9-09-09 1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