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茶社吧 关注:195贴子:18,149
  • 18回复贴,共1

相声中的“迟、急、顿、错”、“顶、刨、撞、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段子,台词也熟了,人物刻画得也清楚了,各种包袱的运用也掌握了,甲、乙两人也对好了,台上还有什么技巧呢?我个人体会,还要掌握迟、急、顿、错的表演技巧。 迟--就是慢的意思。为了把包袱翻得响,就要掌握"火候",这个"迟",就是"火候",是故意放慢的意思。 如《四人帮办报》中:甲:武则天!武则天……是个数学家喽!
乙:武则天是数学家?
甲:是数学家!四舍五入就是她的发明喽!
乙:怎么是她的发明呢?
甲:武则天嘛!四则舍,五则添,五则添嘛!
乙:噢--这么个五则添哪!
这个乙的"噢--这么个五则添哪!"就是"迟"。是有意地放慢,让观众去思索,当观众悟出这个道理后,乙这时再翻,才恰到好处。否则,甲刚说完"四则舍,五则添",乙立即说:"这么个五则添哪!"观众没有醒,便是没有掌握好这个"火候"。 自如《东京客人》里:乙:……您放心!我一定不忘记我的中国妈!……我本来就是中国妈嘛! 这也是个"迟","我一定不忘记我的中国妈,"已经进入了人物,观众不会发笑。稍停一下:"我本来就是中国妈嘛!"这时已跳出人物,观众也跟着明白了,才发笑。否则:"我一定不忘记我的中国妈!我本来就是中国妈"观众没有明白到底是剧中人的话,还是演员的话,疑惑之中是不会产生笑的。 我们的演员必须像厨师那样,能够掌握这个"火候",将菜炒得更有滋味。
急--就是快。快而不乱,要字真句清。这完全靠演员的嘴皮子功夫。 为什么有的地方非快不可呢?这是一种技巧。不快就不会出效果。如《假大空》里:甲:"除四害,讲卫生,节约粮食不忘本,注意家庭团结,搞好环境卫生,一日夫妻百日恩!" 只有快,才能显出这种"假溜",哪也不挨着哪的形式主义作风,才能增加气氛,将艺术效果烘托得更强烈。 又如《卖布头》的"底":
甲:"……就这么一块六,我让两毛,去两毛,你给一块二,就这么一块二,我让一毛去一毛你给一块钱,就这么一块钱,我让五毛去五毛……"
乙:卖多少钱?
甲:白拿去了! 这个底飞快不可。快,才能把段子推向高潮;快,才能更显出演员的技巧。相反,这地方不快,就会产生"松"的感觉,导致表演的失败。 快,一定要有较好的基本功,嘴皮子要利索,才能快起来,快而清。否则,演员没有很好的说功,快是快了,听不清你说的是什么,或者是给说的一塌糊涂,那就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顿--就是"寸"住,停顿。能够顿得好,掌握住"筋筋劲",是演员的功夫。顿,大处指包袱的顿,小处指气口的顿。如《哪人多》中的:
甲:唱京剧的--北京人多。
唱皮影的--昌滦乐人多。
卖布头的--高阳人多。
卖酒的--衡水人多。
耍猴的--吴稽人多。
剃头的--宝坻县人多。
练刀卖艺的--沧州人多。
掏兜的--哪也不多! 这个"掏兜的--"有那么一霎那的停顿,因而增加了"包袱"的效果,如果不顿一下,直接下来,便差的很多了。 又如《灯谜》中的:
甲:堪堪来到五月中,半夏;佳人儿买纸糊窗棂,夏天都钉纱窗了,她还糊窗户干嘛呢?
乙:这……佳人儿生孩子怕风,你甭管! 这个"这……"的一顿,才符合人物的对话和感情,顿的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像这种小的顿,都是相声里的"节骨眼儿",表演者必须把它认真掌握起来。
错--是指甲乙两人的语言衔合交错。来言去语严丝合缝,既不"顶"又不"撞",象齿轮一样不偏不倚,严严实实。如《说一不二》:
甲:这回咱俩说一回说一不二。
乙:什么叫说一不二?
甲:就是咱俩每句话里边只许说一,不许说二。
乙:要是说出二来呢?
甲:要是从我嘴里说出二来,我请你看场电影。
乙:要是从我嘴里说出二来,我也请你看场电影。
甲:一言为定。
乙:说一不二。
甲:现在就开始。
乙:马上咱就来。
甲:你可注意。
乙:你可留神。 这样的甲乙对话,语言精练,句子对衬,感情与词句和谐,真像齿轮一样,句句咬紧,丝丝入扣。这也是一种技巧。 再如《油水大》里的:甲:……老马十块给他写八块,老张二十给他写十四,老李三十给他写二十三……
乙:你这叫写假帐!
甲:写假帐!派出所不管,税务局不问,这比贪污还省劲!
乙:你不害臊!
甲:不害臊,不害臊,干气猴你办不到!
乙:恬不知耻!
甲:不知耻,不知耻,我的算盘你不会使,二得二,四得四,四五得二十,五六得三十,三三得九十,九九八百一十。这次结婚挺合适,净落一台大电视!
乙:你这叫违法!
甲:什么法不法,别跟我装傻,我爹和我妈,都会这个法。
乙:他这还家传呢!
甲:龙生龙,虎生虎,谁还没有父和母。
乙:你爸爸谁呀?
甲:我的爸爸谁都熟,他的外号--娄阿鼠。
乙:是啊! 这一段,甲是用小快板儿表演的,有辙有韵。乙话虽不多,都很重要,又要不打乱甲的情绪和节奏,又要说在板眼之中;既要表演出对"油水大"攫取外利的丑恶行径的鄙视,又要和甲的语气、情绪搭调。话少,要说的有劲,塞得利索,不淹在甲的话里,不盖在甲的句头。这个分寸是不大好掌握的。
在表演方法上,还要注意什么样的段子,用什么样的表演方法。简单点说,就是:"什么活儿,什么范儿。"如表演《歪批三国》演员就要用文"范儿",由头到尾都要以"俨然一学者"的面貌出现,时而要"文诌"几句,时而要"上口"几句,这就对"范儿"了。表演《绕口令》则是要不懂装懂、看什么都容易,大大咧咧的样子。这样才能很简单的"绕口令"也说不上来,使人发笑。《抬杠铺》要装傻充愣,《小抬杠》要胡搅蛮缠,《三棒鼓》要愣充明公,总之,什么活儿要用什么样的表演方法,"文"活儿闹了不行,"闹"活儿文了也不行。
在表演中,还要注意"顶、刨、撞、盖"这四个字。
顶--甲乙同时张嘴,叫"顶"了。
刨--甲把乙话说了或乙把甲话说了。特别是"包袱"和"底",往往都是很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乙给说了,那叫"刨"了。
撞--甲话说在乙话里,乙话说在甲话里,甲正在说着呢,乙冒出来一句,或者没有到他说话的时候他说了,这都叫"撞"。
盖--甲把乙话盖住,或乙把甲话盖住。本来这个包袱需要迟,而乙却"咳!"地一声给喊回去了,这就叫盖。
甲乙二人要长期的合作,共同磋商表演方法,甲给乙留得适度,乙给甲兜得严实,互相掌握对方的表演路子,段子溜得瓷实,就会避免顶刨撞盖地发生。
虽然上述情况是相声表演所忌讳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却还是抖包袱的手法。有的时候采用"刨"的方法,先把事物的真相表明,反复强调,让观众明显的看出其中的不协调而感到好笑。有的时候故意采用顶撞的方法,即所谓"抢纲"或"对托"来抖响包袱。因此,演员必须明确,在一个段子中,哪些是必须防止的顶刨撞盖,哪些是采用"先刨"后使或"抢纲"、"对托",才不至于弄混淆。
《相声表演技巧》 作者:杨振华


1楼2019-09-12 18:30回复
    一发没,申请恢复了,贴吧讲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9-12 21:34
    收起回复
      九十年代初,杨先生有个录音,以自己的相声讲三翻四料的技巧,精彩极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9-12 23:57
      回复
        @椰风海韵🌴 (拍拍老瓦肩膀做嘉许状)宝贝儿你有饭吃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9-13 00:00
        回复
          @369☎ (拍拍69肩膀)老同志你该睡觉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13 00:13
          回复
            @艺守年华🌞 (拍拍肩膀)下雨🌧️同志们记得带伞🌂。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9-13 05:38
            收起回复
              我这里有本许秀林先生的《相声那些事》里面也讲到了迟急顿挫顶刨撞盖 不知道怎么转文本发出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9-13 11:16
              收起回复
                感觉一买一卖中,李文华的顿很多。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9-14 10:01
                回复
                  下面说一说,瞪,谝,踹,翻


                  IP属地:天津10楼2019-09-17 10:57
                  回复
                    技术贴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9-17 11:33
                    回复
                      刨活有谁能刨过杨少华先生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9-19 19:38
                      收起回复